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如何正確的好好學習?如何讓每一次學習都能發揮一百倍的價值,其實非常需要知識管理。今天的文章整理自我在某社群的知識管理分享。
簡單介紹一些今天的主角:IAO法則
IAO法則:I是input,A是arrange,O是output,也就是輸入整理輸出這三個階段,他有兩層含義
第一層含義,就是對應三個階段的學習者
大部分人的學習只是停留在輸入端,他們可能會參加各種各樣的學習,但往往聽課之后就沒有下文了,又開始下一項的學習,學習數量很多但僅僅都停留在表面。
到了整理層面的學習者,開始對知識進行整理和分類,中間會用到許多知識整理工具,思維導圖,視覺筆記,知識卡片等工具,這些工具我后面會介紹,但只是對知識有了初步的加工和重構。
最后是輸出層面,這個階段,才是真正的用學習的知識拿去實踐,結合自己的經歷以及之前學過的知識,創造出新的知識,并分享給更多的人。
這個法則同時也是知識形成閉環的三個步驟
知識管理其實就是,“把數據變成信息,信息轉變為知識,最后通過行動成為有智慧的人”,經過我們輸入整理輸出三步走,就可以完成這樣的過程。
這三個過程我用知識地圖這個工具串聯在一起,就變成了這樣一個知識管理系統。
一、輸入端
要保證知識輸出有質量,首先就要從源頭開始把關。
我們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課程,每一個課程都在說自己的重要性。都是非常的吸引我們,我們很容易就會買買。但知識產品只是一個半成品,買了之后他并不是你的,而是需要通過大量的努力,經過一系列的內化才是你的東西。如果買了課程又不能好好去吸收內化,時間和金錢上都是浪費的。
1.我們需要搭建知識地圖框架。
這個框架幫助我們做信息的篩選,分辨哪些是主要知識,哪些又是次要的知識。我自己呢,會把我的知識地圖分兩部分核心知識和輔助知識。
第1部分核心知識
這是我們必須掌握的領域也是分為兩類,
一類是基本能力,這些能力是通用的,可以遷移到各種場景,可以保證你在這個世界上能夠較好的生存下來,這里推薦37項的基本能力。
第二類是核心資源,能夠保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比如說我是大學生,我的專業其實就是當前必須掌握的知識,應對期末考試或者是為了畢業需要積累的東西。
當然也不只是學校學習的這部分知識,很多時候我們專業未必是對口的,所以我們還需要找到未來能夠賺錢能夠維持生活的核心能力,這部分資源其實需要自己不斷的去摸索,自己在哪些方面有明顯的優勢,那就不斷的放大他,成為核心能力。
第2部分輔助知識體系
核心知識外的剩下的80%的知識,我稱之為輔助知識。
這是錦上添花,可以增加你人生品質的一類知識,比如你的興趣所在。比如說我的興趣所在就是攝影啊,音樂啊,寫作啊,
這一部分知識也很重要,因為隨著學習的深入很有可能會成為你的核心能力,所以整個框架其實是不斷的補充和變動的。下圖是我的例子。
擁有了這樣一個知識地圖的框架,我們很明確的看出來哪一些是核心的?哪些是次要的?這些我們都有心里有數,然后再去有選擇的學習各種東西。
2.有了框架我們還需要準備學習內容
框架搭建好之后,我們就要開始補充輸入端的內容了,我們的輸入的形式大概就有人事網書課這五類。
“人”是這一個領域比較厲害的人,是我們可以學習的對象,當然也是你身邊在這個領域上比較好的人。
什么人更有效?這個需要看你具體想要提升的能力,舉個例子,比如你想要學習電商,是跟學校電商的教授學習,還是一個網店的店小二?那當然是后者,在一線工作的人才有真正的實踐知識。那如果你只是想攻克一個科研難題,當然就是選擇教授。
“事”呢,就是我們在事情里面進行學習,那比如說運營是我的核心能力,那我的事情呢,就是我目前在實習的工作,事情中學習是最快的也是最前沿的東西。
“網”就是網絡,我們通過網絡進行搜索,還有這個領域相關的一些網站鏈接以及相關的APP。
“書”大家很清楚,那我們去對一個內容去進行系統學習,一定是靠書本,而不是靠看今日頭條,微信公眾號,因為你去寫一篇推文可能花的時間不多,就一個小時兩個小時左右,
如果你把內容沉淀在書里,那一定是經過了好幾年年的積累才有了這一本書,但問題就是它的更新速度沒有那么的快,而這個我們可以用“人”和“事”進行補充。
那最后呢,是“課”就是課程。這個領域所對應的一些課程,包括線上線下的。
二、整理端
上面我們在輸入端對自己的能力框架進行梳理,然后通過“人事網書課”給自己準備了一系列的學習材料,到了整理端我們需要去對這些材料進行學習和整理。
我們可以根據地圖對我們的投入進行分配,核心能力花多少時間?然后輔助能力花多少時間,你需要給自己一個計劃。
比如說你每天可以抽出一小時去學習,那你這一小時可以說45分鐘在核心知識上,然后15分鐘在次要的知識上,或者說你平時都學習核心內容,周末才去學習輔助內容,
我們形成了學習計劃之后進行學習,學習過程可以使用各種的工具,對我們的內容進行整理。而對于不同的內容呢,肯定是需要不同的整理方法,那我先告訴大家我們知識整理工具有哪一些?
先給大家一個圖,這個圖展示了我對五種筆記工具的應用情況
首先思維導圖,分為手繪和網頁版的思維導圖
你用手繪畫的時候呢,手是非常自由的,思維是非常發散的。問題就是出現寫錯字或者字跡潦草會比較麻煩。
電子的話有很多軟件可以做,推薦XMind,對你的寫字的要求也不高,但是呢,唯一的局限性呢,但是他比較限制思維不夠free,要排版出一個精美的思維導圖操作比較復雜,我一般會做豎屏思維導圖,這樣可以傳播分享出去。
示例:文末思維導圖 哪有什么天賦異稟,都是不斷刻意練習
我很常用的幕布筆記,它是一種文字筆記,然后他也可以導出思維導圖,現場就可以直出筆記非常方便省時。
知識卡片,這是什么呢?就是從你學習的內容抽出來把某一個知識晶體,然后可以不斷的去復用。分為好多類的知識卡片,這個圖來自熊貓小課。
給你們看一些我做的知識卡片
視覺筆記,他對知識整理者的要求比較高,因為他可能比較你需要額外去花時間去學,也有一定工具要求。比如你要做電子的,最好可以配備ipad和ipad pencil,手繪的你要準備一些筆。
上圖來自筆記俠筆記達人veevee
但大家不要馬上就嚇到了,視覺筆記很好的調用了大家的左右腦各種感官,對你的內化有很大的幫助,其實,簡單的簽字筆也都可以完成,可以用起來再慢慢完善,主要是一些元素的積累,還有積累一些筆記的模型。
上面就是我對我們整理工具的一個簡單的介紹,大家可以去學習,當然也歡迎你們加入我們筆記俠,然后進入這個領域之后不斷的去練習,然后找到自己喜歡的一種方式,針對不同的內容去進行整理,用最適合的方式去記錄會讓你的知識內化事半功倍。
三、輸出端
在整理的過程中,我們會對知識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但還不夠,還需要最后的輸出,我們來看看學習金字塔。
前面更多的是在被動學習,留存率是非常低下的,而主動學習,討論時間以及教授都是非常棒的學習方式,也是我們輸出端重點內容。
我們一般的輸出形式有這幾種,寫作,做分享,去實踐。
1.寫作
就是根據前面輸入整理等這一系列的東西,去把這內容整合提煉出來,也是對這個知識深入理解的過程,這很考驗內容整合能力,思考能力,邏輯能力等等。
2.分享
分享也是特別好的一種方式,就比如我今天的分享,其實是整合了我一年多的知識管理的理論和實踐,再根據大家的一個情況,抽出來大家可能需要的點,最終定下來的一個分享。
3.實踐
真正去使用學到的知識,才能知道到底管不管用,自己合不合適,還能做怎樣的改進,然后才能真正的內化到自己身上。
我們最后用知識地圖把你的輸入整理,還有一些輸出的內容全部放在里面,你每一次去學習的時候你會看到你的整個成長路徑,你是怎樣去學習的?學完這個內容到底有沒有去整理?到底有沒有去輸出你都一目了然。
下面是舉個知識管理知識地圖的例子
有一個地圖你就可以慢慢的構建起自己的知識體系,而且隨時可以找到,完成知識管理的完整閉環,不用擔心學完之后就忘了這樣的一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