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個博物館是拿破侖一世建造的Musée Napoléon,它的建立初衷很簡單,就是展覽在各個戰爭中從不同國家“收集繳獲”來的精美的戰利品。對于勝利的一方這是在紀念榮耀、紀念勝利,而對立面,這是記錄下一段屈辱,就像是在大英博物館里面躺著無數屬于中國的老物件一般難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數據表明,在八國聯軍侵華時期,中國流失文物多達164萬件,被世界47家博物館收藏。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目前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3萬件,長期陳列的約有2000件。位列33號廳的中國館是參觀大英博物館必到之地。在中國廳中央墻上有幾十平方米的敦煌壁畫,其割痕雖猶可見,卻難掩其久遠的鮮麗及三位濃麗豐肥菩薩的雍容華貴。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國寶級敦煌畫卷及經卷多以萬計,除了這幅壁畫,其他藏品在中國廳內卻難覓蹤跡。發現地:敦煌莫高窟第 17窟
高 度:33厘米
寬 度:8厘米(單幅)
現藏于大英博物館
敦煌莫高窟壁畫描繪了古代各民族,各階級生產勞動場面,社會生活場景,建筑造型以及音樂,舞蹈的道存畫面。敦煌莫高窟壁畫的不僅包含了中國壁畫技法,還采取了部分西方技法。
發現地:敦煌莫高窟第 17窟
高 度:25厘米
寬 度:21.5厘米
現藏于大英博物館
坐在蓮花寶座上的佛像畫。左側刻有漩渦花飾。墨水和彩色在紙上。
中國壁畫技法。中國傳統的色暈法與凹凸技法恰好相反,中國傳統畫法只在面部兩頰及上眼瞼渲染一團紅色,來表現紅潤感,這樣既有生動感又有立體感。這種傳統中國畫法始于戰國,成熟于西漢,它與西域明暗法并存,近百年,到隋朝時期才慢慢開始融合到一起。
發現地:敦煌莫高窟第 17窟
高 度:106.5厘米
寬 度:17.5厘米
此為幡旗。千手觀音的站立圖。背面顯示相同的鏡像。帶有三角形頭飾和彩帶的橫幅。在大麻上涂上墨水和顏色。
西方技法。從西域傳來的天竺凹凸法獨具一格,它主要是以明暗暈染為主,主要是突出主體感,這種方法從西方傳到敦煌已經發生了很多變化,在人物色彩的處理上主張以肉紅色涂肉體,以赭紅暈染眼眶使之,更生動逼真,鼻翼和面部的四周要明暗分明有立體感最后以白粉涂鼻梁和眼球畫龍點睛、手法高超、栩栩如生。 中西方面部輪廓對比
《女史箴圖》是當今存世最早的中國絹畫,是尚能見到的中國最早專業畫家的作品之一,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一直是歷代宮廷收藏的珍品。世界上只剩兩幅摹本,其一為宋人臨摹,被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筆意色彩皆非上品。另一幅就是英國國家博物館中的這件摹本。唐代摹本 東晉 顧愷之 《女史箴圖》
絹本26.5x663厘米
《女史箴圖》為中國東晉顧愷之創作的絹本繪畫作品。原作已佚,現存有唐代摹本,原有12段,因年代久遠,現存僅剩9段,為絹本設色,現收藏于大英博物館。《女史箴圖》是集教化與審美于一身的成功典范,并預示著中國繪畫由重教化到重審美的轉型。它在結構與空間處理上,都已經非常成熟。畫面每一段都相對獨立,且又前后照應。
夫妻二人并坐,在畫面布局中丈夫位于主視角,相比較夫人和孩子畫面占比最為突出;夫人其之,相比較其他女性或孩童角色也擁有較大的占比。
按主要人物、尊貴人物大而次要人物、卑微人物小的原則,顯得稚拙而饒有畫意,體現了早期人物畫的風貌。
《馮婕妤挺身護主》部分 刺殺狗熊動作
兩個婦女對鏡梳妝 動作
主題人物的塑造,也都能根據不同的內容,賦予各種不同的動作,人物的動態神情呼之欲出。通過動作和表情的變化來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無疑將兩漢以來的人物畫創作水平向前推進一大步。所以,博物館的本質就是為了紀念,同時它想要塑造的不是個人記憶,而是集體記憶。個人記憶只是個人,隨個體死亡就消逝,但是集體記憶則不同,它是一連串共享的記憶。如果歷史可以塑造和定義個人,那么關于歷史的集體記憶則有利于塑造集體的身份認同。今天是世界博物館日,請記住我們的歷史,請不要忘記還有數以千計的國寶正流落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