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夏商周春秋時期,陶器以灰陶器、白陶器、印紋硬質陶為主,使用泥條盤制、慢輪修整和快輪拉坯成型,陶器向建筑業發展,最終從下水管、煙囪發展到“秦磚漢瓦”。至漢代,出現制陶窯場,釉陶普遍出現。
讓我們一起來輕點圖片,點亮中國古時候的陶器,看看都有哪些不同的種類及特點吧!
灰陶
灰陶在新石器時代早期裴李崗文化遺址中已經出現,特別用于蒸煮的器皿,多為夾砂灰陶。到夏代,灰陶和夾砂陶占據主要位置。
灰陶舍利塔
元代灰陶舍利塔
高:81cm |底座:36.5cm |重:18.38kg
現藏于隴西縣博物館,泥質灰陶,1974年出土于隴西縣鞏昌鎮東郊,國家二級文物。該舍利塔由三層組成,頂部為葫蘆傘蓋狀,蓋沿下垂為滴水狀,承十四周平行相輪。塔身敞口鼓腹,口沿呈蓮瓣狀,瓣面交飾模印釋迦佛與菩薩,腹部飾獅首啣瓔珞,底部為束腹缽式圓座。上飾承托力士、大象、蓮花等紋飾。
灰陶三耳杯
灰陶三耳杯
高:12cm |口徑:9.4cm |底座:5.3cm
1982年出土于陜西省岐山縣雙庵遺址,此杯為陜西龍山文化遺物,現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是陜西歷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它是泥質灰陶,直口長頸、腹微鼓、平底。
陜西歷史博物館
白陶
白陶主要分布在以洞庭湖區為中軸的南方地區。在商代中期原始瓷出現以前,白陶是最高級的陶器,它對胎土的質量要求高,燒制溫度要求也高,產量稀少主要出土于大型遺址的高規格墓葬或者史前大型祭祀場所中,多為禮制意義的酒器或者祭祀用的禮器。
白陶在商代為鼎盛時期。到了西周,由于印紋硬陶器和原始瓷器的較多燒制與使用,白陶器不再燒造。
白陶鬶
白陶鬶
高:33.43cm |寬:14.43cm |厚:12.86cm
現藏于高密博物館。長頸,三錐形足,口如鳥喙,朝天上揚,索狀把手,腹徑分界線明顯,腹部有凸弦紋,胎壁較薄,質地堅硬。
硬陶
硬陶的胎質比一般泥質或夾砂陶器細膩堅硬,燒成溫度比一般陶器高。西周是印紋硬陶發展的興盛時期,其胎質原料根據化學組成分析,基本接近原始青瓷。
因印紋硬陶所用原料含鐵量較高,表里和胎質顏色多呈紫褐色、紅褐色、灰褐色和黃褐色,其中以紫褐色印紋硬陶的燒成溫度最高。
少數印紋硬陶的器表還顯有在窯內高溫熔化而成的光澤,好像施有一層薄釉似的。敲擊時還會發出和原始瓷器類同的金石聲。印紋硬陶堅固耐用,絕大多數是貯盛器。
印紋硬陶布紋雙復系罐
戰國印紋硬陶布紋雙復系罐
高:11.2.cm |口徑:9.8cm
2009年出土于安徽省馬鞍山市五擔崗遺址水井中。質地為硬陶,呈深灰色,胎質堅硬,器壁較薄。口沿豎直低矮,肩部對稱豎置管狀雙復系,管狀系均薄較小。上下腹勻稱,平底。器表手工滿拍布紋,造型端正似墩體。從內部仔細觀察可見制作痕跡,應為泥條盤筑工藝的產物。
釉陶
釉陶又稱鉛釉陶。釉陶是漢代制陶工藝的杰出成就。釉料中加入鉛,可以降低釉的熔點,還可使釉面增加亮度,平整光滑,使鐵、銅著色劑呈現美麗的綠、黃、褐等色,但綠釉為最多,綠如翡翠,光彩照人。
綠釉陶壺
綠釉陶壺
·漢代
此器呈盤形口、束頸、鼓腹之狀,器表綠釉受到入埋環境影響,析出大面積的銀斑,胎體為紅褐色,表面裝飾多道弦紋,腹部塑貼獸面鋪首銜環,并且罩上以銅為著色劑的綠色鉛釉。漢代陶壺用來盛酒或儲藏糧食,器身有方形、圓形及繭形等變化,表面以彩繪或低溫釉為飾,在低溫釉的品類中,以圓身陶壺較多見。
褐釉陶壺
褐釉陶壺
·漢代
壺口微敞,頸部略為收束,肩部圓緩向下傾斜,腹部圓闊,腰部以下收窄,底下具有圈足,表面以模印法制作弦紋和狩獵紋等紋飾,并罩上以鐵為著色劑的釉料,低溫燒成褐色。漢褐釉的制作方式與漢綠釉相同,以陶土為胎,表面施低溫鉛釉,因為釉料里的著色劑為鐵,所以在氧化氣氛中燒成褐色。
歡迎掃碼進入杭州書畫社·藝術交流分享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