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給音樂教育帶來了什么
導讀:電影《李斯特狂想曲》講述的是音樂家李斯特在教吉卜賽男孩約瑟學習小提琴過程中發生的幾個故事。這些故事雖情節簡單,但寓意深刻,特別是對于從事音樂教育工作的教師頗具啟發意義。電影的情節給人們在音樂教學中的啟示;一是音樂教學應尊重個性、因材施教;二是應如何看待樂譜的功能,既要重視樂譜,也不要完全依賴樂譜。
最近,筆者看了一部電影――《李斯特狂想曲》,影片描寫了男孩搶錢包、李斯特主動教他學琴、演奏會上丟手鐲和比賽遭遇失敗等四個故事,其情節雖較為簡單,但寓意深刻。筆者觀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深感其中的許多情節極富有教育意義,特別是對于從事音樂教育工作的教師更具啟發意義。因此,筆者擬對此談一些看法。
影片的第一鏡頭描寫的是,李斯特和他的朋友來到吉卜賽人的居住地游玩,一個10歲左右的吉卜賽男孩有偷東西的惡習,趁亂搶走了李斯特的錢包。李斯特非常生氣,與他的朋友一起追趕,試圖捉拿小偷未果,卻被悠揚的小提琴聲所吸引,走進觀之,李斯特好像絲毫沒有發現演奏小提琴的男孩就是偷他錢包的人,相反,他倒是給予了他足夠的寬容和欣賞的眼神。盡管他的朋友竭力反對而且鄙視那個吉卜賽男孩,李斯特還是接近他并提出免費教他學習小提琴。
顯然,李斯特的做法與眾不同,但是,最吸引筆者的是這樣的一個描述。當影片中描述李斯特開始教男孩拉琴時,他是一絲不茍的按照樂譜上的標記來教孩子識譜。但事情遠沒有他想象的那樣簡單。這位非常有個性的少年在學習當中并不好好配合他認為正確的教學,男孩在第一節音樂課上就自信地說:“我從不拉別人的曲子,只拉自己的,我需要空氣”。男孩也還很固執,他認為不需要別人說最好,自己就是最好的。他說道:“我不想通過考官才知道我是最好的,我就是最好的!”對此,作為萬人景仰的李斯特又是怎么做的呢?影片中的李斯特表現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寬容和耐心。幾次矛盾,幾次和好,鋼琴家和少年在教與學中不斷的磨合,最終找到適合雙方的教學方法即李斯特彈一次鋼琴,約瑟拉一下小提琴,避開樂譜直接進行教學。接下來,李斯特還為男孩成功地舉辦了一場沙龍即興演奏會,演奏會上男孩的樂思在琴弓上自由的馳騁,迷人的琴聲猶如晚霞中吉卜、賽人醉心的舞蹈,整個大廳里彌漫著充滿野性和浪漫氣質的吉卜賽旋律。在鋼琴家和吉卜賽男孩即興合作的《匈牙利狂想曲》中,演奏會推向了成功的高潮。這些情節給筆者以下兩點啟示。
一、音樂教學應尊重個性、因材施教
“我不想通過考官才知道我是最好的,我就是最好的!”這多么響亮的話語啊!看看我們身邊學習音樂的孩子,有幾個敢說出這樣的話?在父母、老師的雙重壓力下和缺乏美感的冰冷的紀律約束下,教學過程變得單調、枯燥和緊張,學生的樂趣少了,自卑感多了,自發的創造少了,機械的模仿多了。我們不禁要問:如果一個人沒有個性,他還會創造嗎?幸好,李斯特是個一點也不固執的音樂教師,他是那么的尊重孩子的個性,并善于發掘孩子身上的潛能。作為著名的鋼琴家都如此謙虛、寬容,那么,我們這些一般音樂教育工作者又應該如何?筆者以為,就音樂專業學生的特殊性,我們應充分尊重其個性,因材施教。
1、因勢利導、揚長避短。
首先,組織各種形式的音樂會。音樂會是檢驗學生學習成果、提高學生各方面素質、增強集體凝聚力的一種有效途徑。通過舉辦音樂會,可以讓學生各方面的才能得到表現、施展和提高,增進同學之間的相互了解、團結、協作,增強團隊精神。還可定期舉辦各種專業技能和專業理論比賽,使學生發現自身的薄弱環節,進一步調整學習目標,全面提高自身素質。其次,以音樂為依托,組建各種形式的社團。如合唱團、各種類型的樂隊、舞蹈隊等,開辟第二課堂,提供施展自身才能的舞臺,讓學生學以致用,立足校園,豐富校園的業余文化生活,提升師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品位。再次,加強社會實踐,走向社會。響應黨中央號召,利用假期送文化下基層,進行社會實踐,這樣,一方面可以使大學生得到鍛煉,深入社會生活,另一方面又可以豐富廣大人民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為精神文明建設作貢獻。
2、實事求是、尊重個性。
長期以來,人們對于音樂專業學生的思想、行為方式一直難以認同,教育者往往習慣于將普通專業學生的教育方法簡單地移植到這一特殊的專業,未能貫徹實事求是的原則,其結果是收效甚微,事倍功半。對這些學生的教育,不能照搬照套舊的模式。音樂專業的學生一般均有鮮明的個性,他們能淋漓盡致地表現專業技能,他們自以為很正常的言行在他人看來可能不順眼。這些個性特點,只要其不違背日常的行為規范和有悖于倫理道德,都不應當加以壓制。要正確引導他們處理好個性發展與全面素質培養的關系,做到相互兼顧,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3、因材施教發展完善。
音樂專業的學生,自我意識強烈,自我評價較高,努力追求個性,渴望獲得成功,非常關注社會評價,特別是領導和老師的評價。他們的專業或歌、或舞、或奏,各有所長。在對專業不同、層次不一的教育對象實施教育時,就要充分了解被教育對象的具體情況,掌握其長處和不足,根據其個人性格特點和愛好,制定好個體發展的中長期目標和規劃。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創造力,平等地對待學生。多些激勵和表揚,少些批評,以靈活性代替統一性,不斷尋求音樂專業學生教育工作的新切入點,運用適當的載體形式,加強教學工作的針對性。
二、音樂教學應如何看待樂譜的功能
“影片中的李斯特表現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寬容和耐心。幾次矛盾,幾次和好,鋼琴家和少年在教與學中不斷的磨合,最終找到適合雙方的教學方法即李斯特彈一次鋼琴,約瑟拉一下小提琴,避開樂譜直接進行教學”。確實,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學習音樂必須首先識讀樂譜,不識讀樂譜就無法進入音樂殿堂。因此,某種程度上說,學習樂譜幾乎等同于學習音樂。人們之所以這樣認為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一個人如果不能用譜,只能將自己創作的音樂作品通過現場演(唱)奏傳遞給極有限的人;一個人如果不能用譜,他要想進行音樂表演,就只能靠死記硬背來的音響,難免掛一漏萬,這樣也才會有象“茉莉花”這樣的流變甚多的樂曲現象。一個人如果不能用譜,直到20世紀初,人類進行音樂審美活動還主要靠現場聆聽演(唱)奏,離開了現場演(唱)奏的聆聽,人們就無法享受音樂的美,這樣也就大大制約了音樂的傳播,無法跨越有限的時空,最終制約了音樂藝術自身的發展,使得音樂成為少數人才能從事的行業,也使得音樂成為只有少數人才能聽懂的藝術。這樣,音樂似乎確實太“專業”了。
如果有了樂譜且具備一定的解譜技能,更多的人將不必通過直接體驗音樂也能獲得對音樂的一定的體驗。但是,看了影片中李斯特的教學故事,筆者不得不對此進行反思。其實,不管哪種記譜體系,它的本質也只不過是一種符號體系,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工具,它不是也永遠不可能是音樂本身。就功能而言,樂譜有兩個基本功能,即把作曲家的音樂保留下來,以便重復演出;為音樂表演者如何表演那些曲子提供指導;然而,對于廣泛的音樂實踐領域,特別是音樂欣賞和一般的音樂參與,一點也不靠記譜技能(美國雷默語)。可見,對于絕達多數在他們的有生之年將永遠不會以譜子作為欣賞音樂的方式的人來說,在學校里花許多時間和精力學習樂譜更是不可取的。特別是在當代,音樂傳承方式由“口傳心授”、“樂譜傳遞”到“電子音響直接呈現”。
通過現代化的手段,作曲家可以不用樂譜就能將自己的作品進行記錄、傳遞、呈現給接受者,表演家也可以直接對音樂音響進行二度創作且也不影響它的進一步傳播;最大收益的是人民群眾,他們從此可以更“隨心所欲”的進行音樂欣賞。至此,音樂由“神壇”走向“大眾”,樂譜也因為有了更好的途徑能實現音樂而失去了它最初的效能。可見,學習樂譜也不能完全等同于學習音樂。是之,樂譜是工具,音樂是本質。那么,音樂為何物呢?這個問題很復雜,但至少認為它是聲音的藝術、時間的藝術,聽覺體驗是學習音樂的最重要基礎。
正如舒曼所云:“音樂教育,聽覺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影片中李斯特正是遵循了這個規律,才創造了奇跡。可見,我們對待樂譜的態度應該是既要重視樂譜,也不要完全依賴樂譜。
新的一年到了
我們會繼續建設好公眾號
以及各類古典音樂微信群
與大家一起生活在古典音樂中
免費申請巴赫音樂欣賞群
讓聆聽巴赫變成美好生活
還可加入古典音樂分享群
群里每天分享音樂與資料
掃描下方圖片微信二維碼即可申請
助手72小時內會通過申請
如果沒有通過可再次申請
通過微信后務必耐心等待
元旦后開設肖邦莫扎特群
你為何要申請巴赫音樂微信群?
巴赫創作音樂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為了每個人的成為孤獨聆聽者?還是通過音樂讓人們相互理解,幸福生活在一起?建立巴赫微信群的原因,并不復雜——那就是通過巴赫的音樂,讓古典音樂把人團聚在一起,然后一起慢慢成長,不斷學習古典音樂知識,讓每日聆聽變成一種習慣的美好生活方式。
古典音樂微信群日常導賞計劃
1、巴赫欣賞計劃(古典音樂群,2月以創意曲為主,同步到巴赫群)
2、肖邦欣賞計劃(古典音樂群,2月以前奏曲為主,同步到肖邦群)
3、紀念日欣賞計劃(每天出生、過世的音樂家)
4、唱片推薦計劃(推薦古典音樂唱片,同步唱片群)
5、優秀電影推薦計劃(推薦優秀電影,同步到電影群)
6、講座視頻推薦計劃(推薦各類有價值的講座)
7、每天一副繪畫作品(介紹中外繪畫、建筑作品)
8、古典音樂圖書導讀(介紹古典音樂圖書,同步到人文講座群)
9、音樂名言與術語計劃(推薦音樂名言、術語,同步到名言與與術語群)
10、電影配樂欣賞計劃(介紹100位電影配樂大師,同步電影與配樂群)
11、文史哲著作導讀計劃(介紹人文思想、圖書,同步到人文講座群)
12、古典音樂夜談計劃(與大家分享音樂故事、生活感悟等心靈雞湯)
13、陸續增加更多項目,歡迎諸位朋友獻計獻策,也歡迎大家報名擔任不同項目課代表。
附則:本分享活動一切免費,解釋權歸屬本公眾號。以上0-3位每天常規項目,4-11,每天選擇4-5條進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