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是醫術而不是醫學。
醫術和醫學的區別就是前者是人類在與疾病斗爭過程中經驗的積累,在以往浩瀚如海的醫療實踐中總結出哪些植物可以緩解或治療哪些病,但對疾病產生的原因和中藥治病機理說不清道不明,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而醫學是建立在反復驗證的科學實驗和嚴密的邏輯推理論證之上,不怕質疑,可以用數學語言來表述,用物理解剖方法證實,用化學方法分析構成的體系,最關鍵的是醫學是理性的不神秘,前人的成果可以積累,可以明晰理性的傳承,讓后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更上一層樓,而醫術則是神秘莫測,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不能用邏輯嚴密,明晰的語言表述,因此是不可傳承的,常常是醫術高明者一旦死去,他畢生所有醫療經驗也一同帶走化為烏有,只剩下一個傳說,如扁鵲,華佗,甚至歷史都無法證實是否真有這個人。
說中醫不治病可能大多數人接受不了,但是把漢朝皇帝和明朝,清朝皇帝的壽命做一比較就發現雖然相隔兩千多年,醫療保障水平最高的皇帝,舉國醫術最高的御醫跟隨左右,動輒就大喊“傳御醫”,但大多數皇帝十幾歲二十幾歲就病死了,四十歲算長壽,五六十歲算阿彌陀佛了,七十歲真算古來稀,這一點百姓和皇家算是在死神面前人人平等了。所以無論是漢朝還是明朝清朝皇帝他們的健康的全靠運氣,御醫對皇帝的健康水平保障基本沒有起什么作用,更多的是心理安慰和皇家身份地位的象征。很多皇帝從現在看來并不是死于什么大病,就是感冒,拉肚子這些小病,因為無法有效醫治,小病拖成大病,最后器官衰竭,病灶潰爛,一命嗚呼,一個朝代也就結束了。像三國時代的司馬懿,他不是贏在智慧,而是贏在壽命,他活了72歲,熬垮了曹丕,曹睿,曹芳三任皇帝,要知道每換一次皇帝都會面臨主少國疑,權臣窺視國器的巨大風險,司馬懿就是因長壽聚集巨大政治資本,最后取而代之的。歷史上著名的盛世和皇帝的壽命息息相關,但和中醫無關,比如康熙和乾隆。
中醫是傳承了幾千年,但沒法改變它是醫術是醫療經驗而不是醫學的性質,也無法改變它擔不起救死扶傷的重任這一現實。現代人之所以比古人活得長全賴現代醫學從把病理上弄清了烈性傳染病,器官病變衰竭的原因,并對應研制出各種疫苗,抗生素,消炎藥,能對已經發生病變,感染,潰爛的器官進行切除,疏通,移植,替代,而這一切都是傳統中醫一籌莫展的軟肋和禁區,中醫對人體解剖結構都兩眼一抹黑,遑論輸液,輸血,麻醉,做手術,一個闌尾炎古人遇上必死無疑,從這就可理解古人三十多歲就自稱老夫了。
在沒有現代醫學的情況下,中醫伴隨人們和疾病作斗爭了幾千年,它的最大作用是心理安慰。我生病了但我吃藥了,病來如山倒,被病去如抽絲,這個醫療過程實際上是靠人體免疫系統在修復肌體,并不是中藥起作用,所以再靈的中藥都要一個星期才有效就是這個原因。
觀察中醫有沒有效也可以看它是否敢接受“雙盲測試”。在藥物測試中經常使用雙盲測試。病人被隨機編入對照組及實驗組。對照組被給予安慰劑,而實驗組給予真正藥物。無論是病人或觀察病人的實驗人員都不知道誰得到真正的藥物,以此來驗證藥的有效性,避免試驗的對象或進行試驗的人員的主觀偏向影響實驗的結果。通常雙盲試驗得出的結果會更為嚴謹, 因為它就是一個縝密的質疑過程。
盡管如此,我們還是要感謝千百年來中醫伴隨中華民族抗擊病魔的歷程,對于以往的經驗需要以科學的態度去偽存真,為今后人類的健康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