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順其自然、水到渠成。”
4月
“金三銀四”是職場的一條定律。3、4月份是離職和入職的高峰期,很多企業在這兩個月進行了一番大換血,我屬于流動“血液”中的一員,4月終于還是離職了。離職的時候心懷僥幸,心想應該還趕得上招聘的大潮。沒想到從4月1號,一直等到了現在。
開始幾天呆在家里看書、看電影、投簡歷,以及出奇的嗜睡。在后面的幾天,除了看書和看電影外,每天只投一個簡歷,以及長時間的發呆。發呆想什么呢?
悲觀的時候想命運的鏈條究竟是在哪一刻發生的偏轉。是在考上了本科卻報考失誤,最后只進入了專科學校的時候?是在選擇工作的時候?還是只因為蝴蝶效應,比如我今天晚出門了一刻?
平靜的時候在自我反思和沉淀。反思自己到底要什么,堅持的東西是不是對的。自己為什么會被拒絕,是自己不夠好,還是天時地利人和沒有達到。沉淀是在回顧的過程中得到的。回顧自己這幾份工作,在考慮為什么要換工作。我總說“人生苦長,不要和自己過不去”,大概還是太愛自己了吧。
成長
朋友說我是典型的理想主義,我覺得可能還有一點才華配不上野心。這么評價自己感覺有點難堪,承認自己不夠好確實不是件容易事。
不夠好是現實,但好在也有進步。前年的時候我經常性自卑,自我否定是常態,慢慢地才學會接受自己。開始是接受自己可能就是這么一個汲汲一生也碌碌無為的人,現在是接受自己不能改變的現狀。這也算是成長吧。
我之前認為成長就是不斷推翻前一個自己。現在一想,成長就是在前一步的基礎上繼續往前走。
低谷
最近經常說一句話:人生是曲折向前的。曲折的時候經常用“人生低谷”來形容。于我而言,現在大大小小的不順遂頂多算不開心,我想我真正的低谷也就是2016年氣管炎的時候。當時每天凌晨喘不過氣,用噴霧來緩解窒息感的時候,我覺得我無限接近死亡。生死面前無大事,所以經常勸自己有什么過不去的呢。
前幾天讀《彼得·潘》,我當時就在想我和彼得正好相反,我一直想拉著自己長大。想長大是想掌控自己的命運。小點的時候只想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衣服,可以不用上學。現在是想變得成熟,成熟到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
在人生才剛開了個頭的20多歲,說“人生”可能會被嘲笑。可每個人的機會成本都很高,不敢選錯。雖然每次跨過去之后,都有種心有余悸的幸存感。但在當下的迷局里,怎么也無法以過來人的姿態勸慰自己。
……
把時針再往前撥幾天,幾天前的我還在信誓旦旦地說我要把出版作為一生的職業來從事,現在這個誓言卻搖搖欲墜。食言也不是終點,因為我知道人生路還長,有可能殊途同歸。
那這篇文算什么呢?悼亡?或許是吧。也可能是新的成長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