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產系妊娠不到28周,胎兒體重不足1000克而中止者。當自然流產連續發生3次以上時則稱為習慣性流產。中醫稱之為“滑胎”。現代醫學認為,習慣性流產多與染色體異常、生殖器官發育不良、免疫失調、內分泌功能紊亂、子宮內膜的各種感染等有關。有些與母子血型不合、羊水中前列腺素增多、胎盤異常有關。中醫認為本病多由氣血虛弱,腎氣不足,沖任不固,不能攝血養胎所致。
治療習慣性流產的穴位:氣海穴、中極穴、曲泉穴、腎俞穴、足三里穴、隱白穴、命門穴、關元俞穴
氣海穴的位置:氣海穴位于肚臍正下方1.5寸(2橫指寬)處。
施灸方法:宜采用回旋灸。被施灸者仰臥,施灸者站于一旁,手執點燃的艾條,對準施灸部位,距離皮膚1.5~3厘米,左右方向平行往復或反復旋轉施灸,以被施灸者感到施灸處溫熱、舒適為度。
施灸時間:每日灸1~2次,每次灸約10分鐘,灸至皮膚產生紅暈為止。
作用功效:溫陽益氣,扶正固本,培元補虛。
中極穴的位置:中極穴位于神闕穴(肚臍)正下方4寸(6橫指寬)處。
施灸方法:采用溫和灸的方法。被施灸者平臥,施灸者站于一旁,手執艾條以點燃的一端對準施灸部位,距離皮膚1.5~3厘米,左右方向平行往復或反復旋轉施灸。
施灸時間:每日灸1次,每次灸約30分鐘,灸至皮膚產生紅暈為止。
作用功效:益腎興陽,通經止帶。
曲骨穴的位置:曲骨穴位于肚臍正下方5寸(7橫指寬)處。即由肚臍從上往下推,會觸摸到一個拱形的骨頭,這個拱形邊緣的中點就是曲骨穴。
施灸方法:溫和灸。被施灸者平臥,施灸者手持點燃的艾條,對準穴位,距皮膚1.5~3厘米處施灸。
施灸時間:每日灸1次,每次灸5~15分鐘。
作用功效:調氣壯腎。
腎俞穴的位置:腎俞穴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2橫指寬)處,左右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宜采用回旋灸。被施灸者俯臥,施灸者站于一旁,手執點燃的艾條,對準穴位,距離皮膚1.5~3厘米處施灸,左右方向平行往復或反復旋轉施灸。
施灸時間:每日灸1次,每次灸3~15分鐘,灸至皮膚產生紅暈為止。最好在每晚臨睡前灸。
作用功效:溫經祛寒,益腎助陽。
足三里穴的位置: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3寸(4橫指寬)、脛骨前肌上,左右腿各有一穴。取穴時,可將同側手掌心正對膝蓋骨中心,五指微張自然下扶,無名指指尖所觸的凹陷處就是足三里。
施灸方法:采用溫和灸。取坐位,手執點燃的艾條,對準穴位,距皮膚1.5~3厘米處施灸,以感到施灸處溫熱、舒適為度。
施灸時間:每日灸1次,每次灸5~15分鐘,灸至皮膚產生紅暈為止。
作用功效:使氣血源源不斷地生長。
隱白穴的位置:隱白穴位于足大趾外側,趾甲角旁開0.1寸,赤白肉際處,左右腳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此穴可自行施灸,宜采用溫和灸。施灸者手執點燃的艾條,對準穴位,在距皮膚1.5~3厘米處施灸,以感到施灸處溫熱、舒適為度。
施灸時間:每日灸1次,每次灸10~15分鐘,灸至皮膚產生紅暈為止。
作用功效:收斂止血。
命門穴的位置:命門穴位于腰部,在后正中線,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即肚臍的正后方。
施灸方法:宜采用溫和灸。被施灸者俯臥,施灸者在距皮膚1.5~3厘米處施灸。
施灸時間:每日灸1次,每次灸3~15分鐘。
作用功效:接續督脈氣血。
關元俞穴的位置:關元俞位于第5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左右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采用溫和灸的方法。被施灸者俯臥,施灸者手執點燃的艾條,對準穴位,距皮膚1.5~3厘米處施灸。
施灸時間:每日灸1次,每次灸5~15分鐘。
作用功效:外散小腹內部之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