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國家戰略特別是在南亞次大陸——印度洋所奉行的國家戰略,多少有點像二百年前的英國和一百年前的美國,那就是充當離岸平衡手,不指望能統治或是征服多少領土,而是要求自己所覬覦國家和地區臣服于自己。
當初英國殖民印度一百多年,英國官員和士兵加起來滿共派去了不到八萬人,卻統治了3億以上的印度人,靠的還是印度人自己管理自己。這種承包制的做法既省事又有效。即便是在英國退出南亞次大陸之前,還是通過一系列政治條約將這里劃分為大大小小十幾個國家。
美國脫胎于英國,對于英國的看家法寶自然了然于胸。美國自結束內戰后,也學英國在歐洲的做法——不允許歐洲出現一個大統一的國家,防止自己被吞噬。一旦出現苗頭,否則就仗劍遠征,完事了就收兵回國。美國人做的更大,英國當初是維護自己英倫三島,而美國則要把整個美洲地區都劃拉進來,不允許美洲以外的國家染指美洲。這就是有名的“門羅主義”。
印度和美國類似,也都是脫胎于英國(準確的說是大英帝國),并且早在立國之初其國家綜合實力堪稱亞洲第一強。當然也就學起了英美當年的做法,夢想著成為世界一大霸主特別是成為南亞次大陸——印度洋的霸主。
于是,印度一建國就開始從周邊國家打主意,企圖建立一條所謂的“喜馬拉雅防御體系”。從1949年至1954年,印度先后通過政治條約把尼泊爾、錫金、不丹這些國家納入自己的勢力范圍。
冷戰結束后,印度又逐漸把注意力從南亞次大陸向印度洋轉移。90年代初,印度總理古杰拉爾明確提出了“任何南亞國家都不允許將其領土用來反對該地區其他國家的利益”等五項原則,簡稱“古杰拉爾主義”。
幾十年下來,南亞次大陸上多數國家都對印度說一不二,印度洋沿岸乃至東南亞不少國家也和印度建立起友好關系。
但是印度碰上了個和自己同文同種、綜合國力遠超其他小國的巴基斯坦。連續三次印巴戰爭,巴基斯坦越戰越強,絲毫沒有任何向印度屈服反而越來越強硬的意思。
因為巴基斯坦的存在,印度想要實現稱霸大陸就出現無數不可以抗拒的變數。美俄國家表面上看是支持印度,實際上各有各的算盤,主要還是在打平衡派。比如巴基斯坦一直就是美國的小伙伴,印巴戰爭時,美軍航母還一度開到印度近海。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印度并不想也不可能征服巴基斯坦。但是如果巴基斯坦不“臣服”,印度也就無法實現控制南亞次大陸——印度洋的美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