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肘痛:
方法一:患側后溪、對側二間、患側曲池,稍微捻轉,留針15分。
方法二:對側膝部的天應穴
2.手麻:
先扎天宗穴,稍微捻轉,不留針
再扎肘部點,尺骨鷹嘴跟肱骨外上髁,兩個凸起來的點的連線再往前形成一個正三角形,不留針
最后扎手麻點,在后溪下大概一寸的地方、也大概在第五掌骨的中間,平手掌刺入,留針15分鐘
3.治療臀痛/坐骨神經痛
近取穴環跳配合呼吸做提插,吸氣時要輕輕地把針拉起來,吐氣的時候要快速把針推進去,重復三、四次之后,直接把整個針拿開。
近取穴委中、風市、承扶
頭針的髖區。從頭頂正中線兩邊45度往百會扎,扎完以后讓病患動一下,看看他的臀部疼痛的位置是否有輕松了一些,如果說效果還沒有那么好的時候,你可以考慮改變針的角度,再補一、兩針,這時候效果就會很顯著
4.腳踝痛
對側的養老(外踝)和陽溪(內踝),內踝痛用陽溪,外踝用養老。
患側的昆侖和太溪,外踝用昆侖,內踝用太溪。
5.腳跟痛
遠取穴:對側大陵穴向痛點刺,在手上找痛點,針對著痛點的方向扎一寸或兩寸,扎到痛點的地方停下來。
近取穴:患側承山、仆參、水泉
頭針:頂中帶上1/3,前頂跟百會之間下針,慢慢往百會的方向推針。
6.膝痛
髕骨痛-血海、梁丘
整體膝關節痛-膝五針
膝無力-對側曲池、小海附近痛點
7.腰痛
腰部三針:對側委中、陰谷、天應穴
手針的腰痛點,手背第二三掌骨,第四五掌骨交接處的靠手臂方的縫隙處。
頭針的腰痛治法。頭頂跟枕骨中間,中三分之一和下三分之一都可以去找痛點、敏感點扎。扎的時候,左邊比較痛扎右邊一點,右邊比較痛,扎左邊一點。有時候我們會直接扎兩針到三針,平行的往下扎。
8.肩痛
手不能上舉(五十肩)的“肩三針”。扎健側后溪、液門、曲池,然后醫慢慢的把他患側的胳膊輕輕地往上抬起來,然后再慢慢放下,讓它休息5分針再繼續,重復此操作3次。
普通肩痛用患側支溝、肩井進0.3到0.5寸,輕輕地捻轉一下,停留15分鐘。
肩痛的頭針治療法。站在病患的后方,從后方45度角左右打到百會的位置,右邊的針治療左肩,左邊的針治療右肩。
9.頸痛
頸痛治療法一:后溪、申脈、昆侖
頸痛治療法二:頭針的頂枕線上相對位置。頭頂跟枕骨的中間,大概的寬度就是一公分的線,取上部分三分之一的中點左右的地方,也可以按一下是否有痛感,較為敏感的地方,從上面往下扎。
頸痛治療法三:手背的頸痛點。第二三,三四掌骨中間的縫隙,稍微往上一點,在這附近去找比較痛的點,比較敏感的點。
10.大醫小課治痛癥外科部分的總論。
第一個體質的總論。
臨床上很多的痛癥是長期的,不是一天兩天,我們在針灸立竿見影之后,大部分都要考慮調整寒性體質。
病人全身痛不能確定真正的痛點是什么,要先開四關。合谷和太沖。開四關還是全身痛,用后溪跟申脈。
全身肌肉痛。大包穴斜刺大概0.3寸到0.5寸。還有就是去做大包穴的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