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年中最濕噠噠黏糊糊的季節來了。
上海市氣象局宣布,今天(6月17日)本市正式入梅,降水過程趨于增多。今天夜里到明天受低渦切變線影響,本市將有大雨到暴雨,并伴有雷電和短時強降水。
梅雨天不僅讓心情不美麗,更讓關節炎患者苦不堪言。關節炎患者在梅雨天氣為什么會疼痛難忍?有何方法緩解?
“我們平時感覺到的脊柱四肢大小關節僵硬酸痛是風濕病的主要癥狀,但風濕病不是單獨一個病,而是由病因病機病理治療方法都不同的一系列疾病組成的籠統稱呼,有幾十種類型,常見的有骨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骨質疏松、局部肌筋膜炎等,這些疾病治療方法各不相同,甚至相反。人體自身免疫混亂是這類疾病的主要病因機理,而天氣陰雨潮濕刮風寒冷是誘發因素,會讓癥狀加重。”
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醫師湯建平接受采訪時稱:“作為常見風濕病的代表--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全身系統性的自身免疫病,發病原因至今仍不明,患者的免疫系統會制造出一些對抗自身正常組織的自體抗體,從而引起全身性的發炎反應,主要影響部位是關節還會造成心血管、肺部、腎臟等多個臟器受損,部分人群會出現皮膚、眼睛等方面的問題。如果類風濕關節炎不能夠被有效治療和控制,受傷的不僅僅是關節系統,晚期還可能累及重要的內臟器官。”
每到梅雨季前夕,身邊有些上了年紀的患者就會感嘆自己的關節酸痛加劇就知道要“變天”了,病變部位簡直就像氣象預報。
湯建平主任醫師稱:“當天氣由晴轉陰雨時,通常氣壓和溫度會下降,濕度增大,和健康的正常人相比,關節炎患者病變部位關節滑膜及周圍組織炎癥反應會加重、血液循環減少,抵抗外部刺激的能力較弱,對空氣壓力、溫度、濕度的變化不能及時作出防御性反應,引起關節癥狀加重。”
梅雨天關節酸痛就是患上了關節炎?湯建平主任醫師指出,氣候變化引起的偶發性關節酸痛并不能被扣上關節炎的帽子,“如果關節腫痛持續6周以上,很有可能患有關節炎,要就醫診斷。”
值得注意的是,在治療前要搞清楚自己患的關節酸痛性質是哪種類型風濕病,診斷不清就胡亂開藥吃,不但治不好,還會耽誤病情。比如常見的二種風濕病骨關節炎與類風濕關節炎,骨關節炎與類風濕關節炎本質上是兩種疾病,發病機理完全不同。
“骨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軟骨退行性病變和繼發性骨質增生為特性的慢性關節疾病,通常只是一個或幾個關節受損;而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全身性的免疫系統疾病,首發病變在滑膜而不是軟骨,且通常是多處關節同時發病,還會累及身體其他臟器。骨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藥物存在不同,患者應該到綜合性醫院的風濕免疫科就診確定疾病性質后治療才會有效。長期有關節腫痛癥狀的患者,在到正規醫院確診之前,切忌盲目亂用藥,否則適得其反,耽誤治療加重病情。” 湯建平主任醫師表示。
勿自行艾灸,飲食要清淡
“天人相應”是中醫自古就有的思想。人體健康與生活環境間有著復雜而密切的聯系。健康人體具備根據環境、天氣變化迅速作出適應性調整的能力,因而即使在持續寒冷陰雨的天氣,也不會有明顯的不適。當臟腑功能減弱、氣血虧虛、發生疾病時,人體適應調節能力也會降低。
《黃帝內經》里寫道:“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此處痹證即主要指肢體經絡痹阻不通,以肌肉、關節疼痛、麻木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風濕科副主任醫師王驍告訴記者,潮濕的梅雨天,關節炎患者更要注重保持干燥,避免衣服被雨淋濕。
“濕度越大,熱傳導越快淋雨會導致身體熱量散發更快,避免淋雨的同時還要勤換洗弄濕的衣服和襪子等,不能濕噠噠裹在身上。同時還要注重保暖,避免用冷水洗頭洗臉洗腳甚至洗澡。”
王驍副主任醫師建議,關節炎患者在陰雨天除了平日里常規的藥物治療,還可以嘗試訓練有素的中醫師為梅雨季節特別調配的中藥方劑,也可外用中藥熏洗、敷貼或接受針刺和艾灸等治療。
不少患者喜歡在家里嘗試自行艾灸,但往往療效不佳。這是因為艾灸治療對于取穴的準確度和劑量的把握都很嚴格,絕不是簡單的“點根艾條烤一烤”。
王驍副主任醫師提醒,如果缺乏相關知識及技能,常常不但不能起到應有的療效,還可導致“上火”或皮膚燙傷等“意外”發生。建議患者到正規醫院接受治療,切不可盲信所謂的商業養生館廣告或自行在家胡亂操作。
另外,飲食方面要注意清淡、易消化和營養均衡,少吃辛辣刺激或油膩食物,避免吸煙和飲酒。
關節炎患者在病情穩定時,還要在作好運動防護的前提下適當加強有氧運動,如慢跑、游泳等。合理規律的鍛煉不僅有助于調節免疫功能,增強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環,還能強健骨骼、韌帶,維持關節功能,促進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