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熊紀濤 教師博覽 2022-10-07 08:00 發表于江西
先來看個經典對話場景。
“你怎么不出去聚會?既不跟別人打牌,也不跟別人喝酒……你怎么跟別人交往?”妻子疑惑地問道。
每每聽到妻子說這話,我都回答:“這些我都不喜歡,還不如看書有長進。”
妻子聽了我的回答,立馬加上一句:“你跟誰都不熟,將來你做什么事情都吃虧,等評優評先投票你就知道了?!睂Υ?,我不再回應和解釋,繼續埋頭讀書。
每隔數月,類似的對話場景就會重演一次。這樣的狀態大約持續了兩年。從去年年底起,妻子不再問我類似的問題,這一對話場景徹底終結。我想,應該是她接受了我的“半生人”哲學,我的遭遇使她重新認識到我這一套為人處世理念的價值吧。
什么是“半生人”哲學
“半生人”哲學,是介于熟人哲學和生人哲學之間的一種狀態,既不刻意與他人結成好友同盟,也不拒人于千里之外,奉行專業立身、專業行事、專業交往的思想。我不知道這種觀念和思想,究竟會有多少人認同和奉行,但我確信我的“半生人”哲學并非奇談怪論,而是有著現實合理性,我的遭遇完全可以印證這一點。
大約五年前,我通過省教育廳統一組織的公開招考,被聘任到了現在的學校。面對新環境、新同事、新學生,我該如何生存發展呢?當時,這是擺在我面前的首要問題。幾個熱情好客的同事,今天邀請我去聚會喝酒,明天叫我喝茶聊天,后天一起打球、玩牌……久而久之,我發覺自己并不喜歡這種生活。不是說同事們待我不夠熱情,也不是說我跟許多同事們相處不愉快,而是我的業余生活里沒有一絲一毫的專業氣息。由于業余時間被占用,我就遠離了由閱讀、思考和寫作等所構成的自我教育生活。我跟這幾位同事所過的生活,應當屬于兩個軌道,就像兩條平行線一樣,很難發生交集;一旦強行發生交集,天長日久,我會感到難以自適,就會過成我日益討厭的樣子。
后來,我就退出了同事們喝酒聊天打牌的生活圈子,重新回到了買書、讀書、寫作這樣的軌道里。經過四年的實踐檢驗,我發現我這種生活軌道并沒有對我的生存發展造成傷害,反而成就了我的專業發展。就拿讀書來說,基本上每周讀一到兩本書,每年讀的書少則五六十本,多達上百本。至于寫作更是收獲頗豐,不僅每年發表十篇八篇文章,而且有的論文被人大書報資料中心全文轉載,還出版了專著《教師高效閱讀秘笈》。即使是到了年度考核的時候,同事們、領導們給我的打分并沒有因為我幾乎不參加聚會活動而下降,反而一路走高,領導對我的好評度也越來越高。與此相伴的是,我連年獲得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等表彰,去年還獲得了先進工作者的榮譽。對此,我很好奇:不融入同事們的很多小圈子,為什么我還能年年考核分數見漲、頗受好評呢?我想,我的“半生人”哲學經受住了現實的考驗,那么其中可能蘊含著某種不為人知的價值意蘊,這也應當是妻子接受我所謂的“半生人”哲學的關鍵所在。
“半生人”哲學有什么價值
“半生人”是一種現象描述,這一現象的背后是一種觀念、行事方式乃至思想。它能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人生啟示呢?
作為一名教師,我覺得“半生人”這種處世哲學是有利有弊的。關鍵是我們能否看到“半生人”的本質,挖掘其內蘊的社會價值,促成人生中關鍵方面的發展、核心目標的達成。如果能夠揚長避短,踐行其核心要義,我們或許能收到利大于弊、化弊為利的功效。
從當今社會來看,“半生人”也許并非主流群體,但在人群類型上卻有著比較鮮明的特征:在某一組織或環境中,跟同事的交往主要是專業交往,專注于專業提升,遠離拉幫結派,不屑于與人說長道短,從不搬弄是非。這樣一來,由于不融入諸多小圈子,也不完全獨來獨往,“半生人”是很自由的,可能也有一點超然,雖然身在單位中,卻跳出了爭斗,最終憑借專業和實力贏得應有的生存發展空間。
就弊端而言,“半生人”不熱衷于建立個人小圈子,也不熱衷于加入別人的小圈子,力求跟所有的同事保持不遠不近的關系,以公心和正道相處。如果哪位同事需要幫忙,只要打聲招呼,能幫就幫,無法幫助也會及時說明情況以求理解。因為“半生人”跟同事缺乏深入的相處,就跟同事形成了一種若即若離的關系,在人際資源方面就顯得有些匱乏,似乎也沒有背景和后臺,不像熱衷抱團加入小圈子的人那樣有人站臺捧場、四處吆喝?!鞍肷恕敝荒軕{一己之力獨撐自己的地位和形象,在外人看來,多少有一點落落寡合。
就利益而言,“半生人”不需要刻意營造自己的小圈子,因而就不必刻意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維持種種人際關系,只需聚焦主業而追求本分應得的利益即可。觀念一變,萬象更新?!鞍肷恕笔×撕芏嗖槐匾耐度牒徒煌?,自然能夠靜下心來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可以拿出喝酒的錢買書,擠出更多時間來讀書,甚至分出精力去做些研究。更重要的是,“半生人”對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價值取向非常明了,那就是作為一名教師,必須當專業人士,憑借自己的專業技術在學校中立足,贏得應有的地位和尊嚴。由于專注于專業發展,“半生人”的專業技術能力相對突出,對那些在業務上求助于自己的同事可以做到能幫就幫。在此基礎上,心存善良,沒有閑言碎語,不在人后論短長。經過一段時間相處,“半生人”便可給他人留下獨特的印象,大家也會相對客觀地給出“好人”“有真本事”“業務高手”等定性評語。
“半生人”特別看重業務能力,把大量業余時間投入主業,天長日久就練出了自己的絕活,像十分鐘備課、做題高分絕招等,保證自己能夠在較短時間內站住腳,贏得學生的喜愛、同事的認可和領導的肯定。把別人喝茶、飲酒、玩牌、聊天的時間,用于自我研修,進一步塑造了“踏實做人,勤懇做事”的個人品牌形象,再加上持之以恒專注于業務,而又能夠和善待人,最終就消除了別人的不解和猜疑?!熬觿毡?,本立而道生。”站在一生的長度來看,這其實又何嘗不是聚焦主業、化弊為利的一種人生智慧呢?
“半生人”哲學符合時代潮流嗎
“半生人”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是時代發展的產物。隨著時代的發展,教師作為社會的一個群體,也呈現出越來越強烈的流動性。特別是新學校,其教職工往往來自各個地方,很多行為習慣不一樣。加上新學校年輕教師較多、職業發展不夠穩定等因素,教師隊伍的流動性就更大,不斷地有人走出去,也不斷地有人考進來,很難形成那種知根知底且非常穩固的人際關系。這時候,很多教職工根本沒有什么背景或后臺,也沒有什么傲人的資本,既不可能與人為敵,也不大可能結盟,唯有對人類基本規則和社會道德規范的敬畏,于是就在有意無意中活成了“半生人”,自覺不自覺地實踐著自己的“半生人”哲學。
眾所周知,傳統中國是熟人社會,大家都是鄉里鄉親的,親戚套親戚,朋友連朋友,辦事得找熟人,沒有熟人托底就不敢深入交往,有時候鄉土規矩比契約關系還管用,能不能辦成事全看有沒有較強的人際關系。而生人社會的主體是陌生人,一切依靠法律、規定、制度,最典型的就是辦事、交往都要立下字據,形成契約關系,對雙方的利益都要有保障?!鞍肷恕鼻∏【褪翘幵趦烧咧g,具有過渡的特點。其實,這也是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必然結果。社會學學者段成榮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過程中,中國已經從依靠戶籍制度建立的定居型社會轉變成要素自由流動的遷居型社會,從依靠血緣、地緣的熟人社會轉變成業緣化的生人社會,從低流動、被動流動的鄉土中國轉變成高流動、全方位、多元化、主動流動的遷徙中國。而遷徙中國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傳統禮治的約束力日趨弱化,走向式微,法治成為遷徙中國的秩序主導,契約關系代替倫理關系成為社會治理的基礎。
在我看來,面對既熟悉又陌生的同事們,“半生人”大概率會采取相應的對策,達到“認知水準”和“行動哲學”的統一,既會考慮傳統社會所注重的老鄉關系、親戚關系、校友關系等地緣、親緣、學緣等情感因素,又要注重包括法規制度以及契約關系等在內的理性規則。費孝通先生在其名著《鄉土中國》一書中寫道:“現代社會是個陌生人組成的社會,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細,所以得講個明白;還要怕口說無憑,畫個押,簽個字。這樣才發生法律?!卑创诉壿?,現代社會中的“半生人”,在“情感因素”和“理性規則”之間,由于切實感受到了勞動合同、入職協議等陌生人社會中契約關系的重要性,可能會以“理性規則”為基礎,再用老鄉關系、親戚關系、校友關系等“情感因素”來潤澤和升華,實現兩者的有機交融。
作為一名中年教師,我感受過鄉土社會里人情的重要作用,但也看到了遷徙社會里法治的巨大作用。常常有人跟我講 “你要拉關系”“人家有關系,你再努力也沒用”之類的話,目的是使我相信其“關系很重要”的觀念,我卻對此有著自己的理解。因為這種言論及觀念的實質是“人情關系大于一切”,其立論的前提和基礎是鄉土社會及其倫理關系,我們可以將立論的前提和基礎換作遷徙社會及其法治體系,抵達“技術關系大于一切”的實質。當今社會是一個以法治為底層邏輯,并由技術主導發展的社會,擁有核心技術的專業人士根本不缺用武之地?!鞍肷恕币话闶怯兄^硬技術的專業人士,完全可以基于專業技術而實現專業立身、專業行事、專業交往,從而建立一種基于技術、注重契約的新型人際關系。特別是在解決關鍵問題和完成核心任務的時候,“技術關系大于一切”取代“人情關系大于一切”也絕非虛言,“半生人”可能會活得更滋潤。
隨著社會的發展,分工合作越來越成為人們的共識和常態。基于技術而構建協同、發展和提升的關系,日益成為包括教師在內的專業技術人員之必需。所以,“半生人”數量將越來越多,“半生人”哲學也將越來越成為具有實踐生命力的價值觀念。因為人心都是肉長的,皇天不負有心人,所以,“半生人”相信,只要把努力交給自己,把成長交給歲月,把評價交給別人,同樣可以享有美好的過程和結果。
(作者單位:海南熱帶海洋學院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