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紇是古代丁零人的后裔,喜乘高輪車,所以南北朝時稱高車,又叫鐵勒或敕勒。鐵勒分布很廣,回紇是其中的一個部落。他們過著游牧生活,活動于娑陵水(今蒙古人民共和國色楞格河)和溫昆水(今鄂爾溫河)流城,也有一部分住在天山一帶。809年,回紇首領遣使請求唐朝允許改為回鶻,取“回旋輕捷如鶻”的意思,所以也稱回鶻。回紇族在唐朝歷史上是第一個接受唐朝領導的少數民族,并多次幫助唐朝平叛,安史之亂時唐明皇就在回紇人的幫助下平定的。
北方回紇族
自西漢初到南北朝,回紇同其他鐵勒部落一起,先后受匈奴、鮮卑、柔然的奴役,突厥族興起后,又為突厥人所征服。突厥可汗殘酷壓榨鐵勒各部。605年(隋場帝大業元年)西突厥處羅可汗在大量搜括了他們的財物后,把各部首領數百人集中坑殺。回紇聯合各部起兵,共同反抗突厥,終于擺脫了突厥政權的統治。在反抗壓迫的斗爭中,回紇逐漸壯大起來,有兵五萬,人口共十萬。那時回紇分九部,號稱九姓回紇。唐朝初年,回紇杰出首領菩薩,驍勇善戰,每戰身先士卒,深得部下擁護。627年(貞觀元年)回紇與薛延陀進攻東突厥,菩薩以五千騎兵擊破東突厥十萬大軍,追奔至天山,虜獲突厥大批部眾,對唐朝滅亡東突厥,起了很大的作用。正因為回紇民族受到太多不公正待遇,而唐朝當時是世界上經濟、文化都比較發達的國家,回紇人想借助唐朝的力量幫助他們脫離其它少數民族的奴役。
回紇族女人
回紇滅了突厥以后,聲威大振。東突厥既亡,北邊就是薛延陀和回紇最為強大了。628年,薛延陀政權建立后,回紇依附于薛延陀。第二年,回紇遣使入唐。646年(貞觀二十年),回紇首領吐迷度,乘薛延陀內亂,聯合各部,配合唐軍滅掉了薛延陀。于是越過賀蘭山,進入黃河流城,自稱可汗。就在這一年,吐迷度遣使入唐,要求隸屬唐朝。唐太宗親自至靈州(今甘肅靈武縣),接受回紇的要求。647年,唐朝在漠北回紇所統地設置六都督府、七州。封吐運度為懷化大將軍兼沿海都督,其他回紇酋長接受唐朝官職的達數千人。吐迷度仿突厥制度,設立官屬,正式建立回紇汗國,使回紇社會前進了一大步。從此回紇與唐朝的聯系大為加強,這對于回紇諸部的發展,有著重大作用。吐迷度及其繼承者對唐保持和好的政策,還時常派出軍隊幫助唐朝作戰。744年(唐玄宗天寶三年)唐朝封回紇骨力要羅為懷仁可汗。745年,懷仁可汗攻殺了突厥的最后統治者白眉可汗,在突厥故地建立起東起興安嶺,西到阿爾泰山南控蒙古大沙漠的大汗國。安史之亂的時候,回紇兩次出兵助唐平亂。自758年唐肅宗的幼女寧國公主嫁回紇可汗開始,唐朝先后三次將公主(守國公主、成安公主、太和公主)嫁給回紇可汗。回紇吸取自匈奴以及突厥、薛延陀失敗的教訓,知道和好比戰爭有利,采取不同于任何漠北強國的態度來與唐建立關系。唐玄宗設防邊節度使,也不把回紇列為敵人。唐與回紇為鄰,北方邊境平靜無事,建立起一種歷史上罕見的和好關系。
回紇與唐和好,促進了兩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唐朝同回紇的經濟往來,十分密切,回紇經常用馬匹交換唐的絲織品和茶葉,每年往往用幾萬匹馬,從唐朝換回絲帛幾十萬匹,并把共中的一部分轉運巴爾感什以西的廣大地區出售,牟取厚利。往來唐經商的常達千人,甚至遠及長江和珠江流城,也都有他們的蹤跡。他們中有不少人在長安建造房屋,與漢人通婚,娶妻生子。在唐朝先進文化的影響下,促進了回紇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
考古工作者發現回紇人已從事農耕生產,他們使用的鐵犁鏵頭較長,有了犁壁。回紇人建筑用的蓮花紋瓦當也與唐朝中原的瓦當完全相同。公元八世紀中葉,回紇地區開始建筑城市、官殿,走向半定居的生活。考古發現證明,在漠北有若干城廓是屬于回紇汗國時期建造的,例如色格河的富貴城,哪爾渾河昨的哈刺巴刺合孫。哈刺巴刺合孫是回紇汗國的都城,規模宏大,城址占地二十五平方公里,度坡上還我存著城堡土墻及堡中的浴池殘跡。城堡的墻垣,現在殘存的還高達十米,樓高達十ニ米。城堡中心聳立著了望樓,高達十四米。在城堡內部發據出來的宮殿,建筑華麗,瓦當和唐朝中原地區的風格一樣。
回紇文
九世紀中期,回紇內部發生了嚴重的變亂,可汗和貴族之間進行了連續八九年的戰爭。在內戰時期,出現了嚴重的瘟疫,又加上稀有的大雪,人畜死亡很多,社會生產力受到嚴重破環。就在這樣垂危的時刻,居住在西北邊的黠戛斯人(今吉爾吉斯入),受回紇統治者的壓迫,乘機發動進攻。840年,殺回紇宰相及可汗,焚毀都城,回紇汗國從此滅亡。大部分回紇人向西遷移:一支遷到蔥嶺以西,一支奔河西走廊,叫甘州回紇;一支遷到西州(今新吐魯番盆地一帶),叫西州回紇。另外還有一支南下到今內蒙。遷到西州的回紇人,曾建立高昌回紇政權,后被成吉思汗所降服,西州回紇從元朝改稱“畏元兒”,就是今天新疆維吾爾族的先人。勇敢勤勞的回紇人民,不僅英武善戰,在文化上也有一定成就。十九世紀末在今哪爾渾河畔發現的九姓回紇可汗碑,形式和中原地區的碑相同,碑文是用古回紇文、漢文和突厥文敘述回紇歷史的早期紀錄。考古工作者在敦煌發現了回紇木刻活字,在新疆哈密和吐魯番曾發現用回紇文寫的佛經和契約。成吉思汗興起后,曾借用維吾爾(即回紇)文寫蒙古語言,后來就演變成蒙古族的通用文字。回紇人在唐朝時信奉摩尼教(又叫明教),西遷后改信佛教,最后才改信伊斯蘭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