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付費版音頻節目《卓老板聊科技第二季》每期知識精華總結
看完想訂閱,請點擊左下角 “閱讀原文”,微信直接支付199元(因微信限制,可能需要先分享朋友圈,再點朋友圈中的鏈接才能購買),全年104期正刊+140期答疑,或者下載“得到”APP購買
一、洞穴中的壁畫有35000年歷史
1、西班牙北部阿爾塔米拉有一個舊石器時期的洞穴,里面有一幅6米長的巨畫,是人類祖先所畫,這幅畫經歷了2萬年畫完,從35000年前畫到11000年前。
2、洞穴最早由獵人發現,但這個洞穴所屬的地主桑土奧拉對此并不稀奇,因為在他的土地上有很多這樣的洞穴。但《進化論》在那個時期成了熱潮,所有人都在找化石。
3、當桑土奧拉的鄰居們都在附近找到了文物,他也耐不住寂寞,開始探查阿爾塔米拉洞穴,有一次帶女兒探險時,女兒發現了洞內深處的壁畫。
4、桑土奧拉在一次考古學術會議上公布了自己的發現和研究,結論是這是一幅舊石器時期的畫作,和當時主流觀點相悖,又因為法學專業半路出家,受到當時受到學術界的抨擊。
5、桑土奧拉含恨而終,在他死后又有很多佐證誕生,有更多的人來阿爾塔米拉洞穴考察,終于在他去世后14年,學術界承認了他當年的結論。
二、生存之道的第二個竅門:變小變聰明
1、哺乳類動物和恐龍幾乎同時出現在地球上,恐龍往大的方向發展,最終成為了幾十米幾百噸重的物種,哺乳動物在同一時期的典型體型和現在的老鼠差不多大,夜行性,以昆蟲為食。
2、恐龍大型化發展可以抵御捕食者,當體重是獵食者的20倍以上時就100%安全了。恐龍誕生和體型大型化的時間點正好趕上地球氧含量的最低點:12%。在此前1億年氧含量曾經達到過35%,現在是21%,之所以能在氧含量如此低時長那么大和恐龍發展出新的高效的呼吸系統有關。
3、哺乳動物夜行性從早期物種嗅球和觸覺細胞占比大腦神經元比重可以看出來,當時的視覺比較弱。但6500萬年前一次小行星撞擊地球讓哺乳動物翻了身。
4、爬上樹的哺乳動物需要更強的視覺,在濃密的葉子中尋找食物、發現危險、找到配偶,視覺的繼續發展就生出來用顏色、行動進行交流的能力。
三、社交讓腦更加發達?
1、社交功能讓哺乳類動物腦更加發達,這是社交腦假說的觀點,最初也屬于非主流,但是到了最近越來越多的生理學證據提供了依據。
2、科學家統計Facebook用戶的互粉數量,然后再測量這些用戶的相關腦區灰質的密度,測量杏仁核的大小,就發現互粉數量越多的用戶,灰質密度越高,杏仁核越大。
3、科學家利用同一群猴子在不同社群規模下生活,測量他們相關腦區灰質的密度,測量杏仁核的大小,相關腦區神經活動強度,就發現生活在越大的群體中,灰質密度越高,杏仁核越大,神經活動越強。
四、腦發育中關鍵的基因突變
1、RNF213基因:擴展了頸部動脈直徑,讓大腦得到足夠多的供血,這個基因出問題的病人叫做“煙霧病”,腦中大血管閉塞,毛細血管代償性增長,影像學中成霧狀。
2、SLC2A1基因:增加了腦神經元對葡萄糖的轉運效率,人類大腦神經元葡萄糖轉運蛋白的工作效率是黑猩猩的3倍,而黑猩猩體細胞葡萄糖轉運蛋白的工作效率比人類高60%。
3、ASPM基因:這個基因表達出的蛋白質可以保證神經細胞分裂時染色體的排列正確。這個基因有問題的人類就會導致小腦癥,通常只有400ml的容量,這個容量恰好跟猩猩差不多。
4、HAR1基因:這是人類進化加速區,這個片段誕生于3.1億年前,在哺乳類動物和鳥類身上存在,魚和無脊椎動物沒有。
5、過去3.1億年時間里,黑猩猩和雞,這樣兩個迥然不同的物種在HAR1上只發生了2個堿基的變異,但是從黑猩猩到人的600萬年中,這里發生了18個堿基的變異。這里的變異速度是平均速度的70倍,所以被叫做人類進化1號加速區。
6、MYH16基因:這個基因控制的蛋白質只在咀嚼的肌肉中出現,一旦出現了人類這樣的變異,咀嚼肌肉群就會弱化,小化,不像從前那么有力了,頜骨空間縮小。但解放了肌肉對顱骨的束縛,腦容量在短短30萬年中從400ml增加到1200ml。但讓現代人類苦惱的智齒也是由此而來。
7、SRGAP2基因:這個基因的順利表達能延緩神經細胞的成熟,并且增加神經突觸與突觸之間的連接。
8、FOXP2基因:它是距今50萬年的時候才出現,隨著研究逐漸豐富,人們發現他和學習能力,辨識能力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