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教育家裴斯泰洛齊說:“為克服家庭局限性的消極后果,人們建立學校。但是,人們決不能因此而期望,學校包括了對人教育的全部內容;也決不能因此而期望,學校能替代父母、客廳和家庭生活的地位,能為心靈、精神和職業教育做必須做的一切。”
家庭教育不是學校的延長,家長不是老師的助教,家庭教育有其獨特價值和獨特使命。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四件事是:生命教育、生活教育、公民教育、心理教育。生命教育讓孩子了解生命、珍愛生命,生活教育讓孩子自理自立、獨立生存,公民教育讓孩子懂得感恩、敢于擔當,心理教育讓孩子積極陽光、百折不撓。
這四種教育聽著玄奧,實施起來卻并不復雜。家長只需堅持陪伴孩子做好四件事——閱讀、運動、談心、旅行。閱讀,文明其精神;運動,野蠻其體魄;談心,開闊其心胸;旅行,拓展其視野。這是父母能送給孩子的最好禮物。
有人說在高考制度下,讓家長不圍繞作業轉、考試轉,而去閱讀、運動、談心、旅行,有點癡人說夢。
其實,很多時候,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并非勢不兩立,“做人”與“做題”并非水火不容。應試教育有其長,也有其短,家長不應成為應試教育短處的“幫兇”,幫著壓抑孩子天性,而應查漏補缺,讓孩子在應試教育的土壤中健康成長。
福祿貝爾說:“國家的命運與其說是掌握在當權者手中,倒不如說是掌握在母親的手中。”國家的命運尚且如此,更何況孩子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