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末那大叔
來源:末那大叔(ID:monadashu77)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作“適度定律”,說的是在人際交往中,要懂得把握一個度,超過這個度,就會適得其反。
剛認識沒幾天的朋友,各種打探你的私事;
很久沒聯系的同學,一開口就是求你辦事。
而你呢?
別人找你幫忙,你總是放下手中的事情,第一時間回復;
別人戳到了你的痛點,你也總是笑著原諒。
不懂得分寸的人,惹人反感卻不自知,還喜歡用性格直爽來標榜自己。
如果你一味做個老好人,只會助長他們的氣焰,他們不會感激你的善良,只會得寸進尺。
什么時候你覺得和某人再也做不成朋友了?
有位摯友講了她的故事。
大學的時候,她有個關系相當不錯的室友。臨近畢業時,幾個同學一起在操場聊天。室友毫不留情面地說她不愛洗澡,后背上全是痘痘。
她漲紅了臉,轉身就走了。
室友還在后面說,不就開個玩笑,至于嗎?
那幾個同學里,有她本打算在那晚表白的人,而室友也知道,她后背的痘痘是濕疹,沒想到,就這樣被當作玩笑說了出來。
畢業之后,她便把這個室友的微信拉黑了。
關系越近,越需要分寸感,更需要認清自己的位置,給予對方尊重。
只要是因為你開的玩笑,惹怒了對方,就應該反省道歉,而不是指責別人敏感。
幽默也要有分寸,戳到別人痛處的玩笑,從來都不好笑。
前段時間,郭麒麟和李雪琴被罵上了熱搜。
在綜藝《五十公里桃花塢》里,陳陳陳請郭麒麟幫忙搬東西,郭麒麟婉拒:“你挑了一個最不像能干活的男生。”
隨后其他人起身幫忙,只有郭麒麟和李雪琴還坐在客廳。
郭麒麟說,這就像沒什么交集的朋友,有事就過來找你幫忙一樣。
李雪琴也表示贊同,形容自己像“共享單車”:“每天停在那,有個碼等別人掃。”
但其實,該做的事情,他們一樣都沒少做。
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人,都得了社交恐懼癥?
為了讓大家面子上掛得住,統統來者不拒,耽誤了時間,也搞壞了自己的心態。
這就像扯拽一根橡皮筋,越用力,越容易讓它失去彈性。往復循環下去,只會讓自己越來越恐懼社交。
不妨試試郭麒麟的社交原則:
把握社交距離,拒絕無用社交,給社交做減法。直接拒絕,會減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在任何一種親密關系里,都需要空間和分寸,愛情也同樣適用。
劉若英曾在自傳中,這樣描述她的婚姻生活:
我們走進不同的電影院,去看不同的電影。回家后一個往左一個往右,回到各自的臥室里。
分床分房睡的他們,實則恩愛至極。10年前一見鐘情,相識半年就領了結婚證。結婚10周年紀念日,先生鐘小江還在微博高調示愛。
劉若英喜歡讀書,他就在北京開了圖書館;她忙于工作時,他也會刻意減少聯系。
在一起時像粘土,形塑成第三種樣貌;分開的時候像磁鐵,彼此吸引卻又各自獨立。
夫妻之間的相處,也像那根橡皮筋,得有獨立的空間,才能有反彈的余地。
不為愛情戴上枷鎖,不以愛的名義束縛彼此,信任且尊重,才能得以長久。
“秒回”和“已讀不回”的區別是什么?
一個是時時刻刻繃緊自己的弦,一個是適時放下。
在這個一用力就容易過猛的時代,舒適最重要。往往是張弛有度的關系,最讓人愜意。
我們需要的是親密,不是干擾;需要的是溫暖,不是炙烤。
有趣的靈魂互相吸引,可以迸發漂亮的火花,但絕不要把手過多地伸向對方的生活。
一旦越界,便再也回不到從前。
但愿所有的感情,在親密的同時,都有著不用宣之于口的分寸感。
如此,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