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不想,地不想,只想吃頓紅艷膀。若是吃了紅艷膀,打個飽嗝三天香?!边@是流傳在湖北省遠安縣的一首美食民謠。
紅艷膀的確不同凡響,它即異于燒膀,也有別于鹵膀,與清沌膀更是迥然不同。工藝精細獨特,集煮、炸、蒸三道火工于一身。
制作一道紅艷膀有七道工序:第一道工序是整潔,首先選皮薄肉嫩的豬前膀整理干凈,將切割不整齊的皮肉去掉,保持外形美觀;第二道工序是香煮,將整膀放進配有八角、桂皮、生姜、花椒和食鹽的溫水中煮至熟而不爛,勿傷外形;第三道工序是上糖,將煮熟的整膀從湯鍋中取出,趁熱涂上蜂蜜,但不可太厚,適可而止;第四道工序是紅炸,這是制作紅艷膀的最重要的一環,需選用新鮮植物油,將膀炸至紅亮即可撈出,切莫過火,過火則發黑;第五道工序是回煮,將炸好的線艷膀再收入高湯中復煮至皮肉粉軟;第六道工序是配料,配上高湯和高湯煮熟的木耳、香菇、黃花和紅棗,紅棗需是十顆,取紅紅火火,甜甜蜜蜜、十全十美之意;一并盛入大湯碗中;第七道工序是透蒸,將配好料的紅艷膀邊同湯碗一起入蒸籠用旺火蒸透,蒸得香氣四射,最后撒上蔥花端上餐桌。
經過上述七道工序制作出來的紅艷膀,形狀美觀、色澤紅亮、香氣濃郁、入口即化、油而不膩、咸中帶甜、湯汁圓潤、回味悠長,老少咸宜。真是美名美食。
傳說,紅艷膀原地楚國宮廷菜肴,原名富貴膀,經三閭大夫屈原傳授到民間(遠安在楚國境內)。老百姓嫌“富貴”二字勢利,遂根據菜肴自身的特點,改名紅艷膀?,F在,每年端午節時,當地老百姓還保留著用紅艷膀祭奠屈原的習慣,一如吃粽子一樣。
湖北省遠安縣是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其飲食文化也很發達。在民間,烹飪技術如何是評價一個女人是否賢良的重要標準。因此,即使是一道普通的小菜也要制作得十分講究才肯端上餐桌。在遠安的傳統佳肴之中,雞蛋糕稱上上品,是家宴中必不可少的一道主菜。
記得我第一次享此口福是在33年前的一個中秋節?!肮嗜司汶u黍,邀我至田家”,還特別聲言要請我吃雞蛋糕,那鄭重的神情如今還記憶憂新。開始以為不過是一道點心,誰知端上桌來的竟是一大盤造形美觀,鮮香濃郁,色彩絢麗,令人饞涎欲滴的葷菜。主人舉箸笑道:“請!”我應聲夾了 一塊送入口中,直覺醇香滿口,油而不膩,軟中帶脆,回味悠長,真是妙不可言。于是再也顧不得許多斯文而饞相畢露,又連吃了幾塊。友人見狀,十分欣喜,索性將雞蛋糕移至我的面前,鼓勵我盡情地吃。只一會兒,一大盤雞蛋糕便被我一人吃下了“半壁江山”,從此留下了沒齒難忘的記憶。
相傳,三國名將關羽統兵征戰到遠安(遠安回馬坡是關羽被呂蒙、潘璋用絆馬索擒殺之地)。當地父老鄉親敬仰關爺的忠勇道德,曾以雞蛋糕犒之,關爺一邊品嘗,一邊撫著美髯連聲贊曰:“美哉!美哉!”從此,雞蛋糕名聲大震,因此而流傳后世。
制作雞蛋糕,選料極精,首先選上等新鮮瘦肉生姜、蒜白、一起絞成肉泥,再加豆粉、荸薺丁、肥肉條、雞蛋清、食鹽等,并用水調和入籠用旺火蒸到八成熟后,趁熱抹上一層雞蛋黃,再復蒸至全熟。每當此時,一些少女少婦則最喜愛爭著用她們的纖纖玉指將食品紅水彈在金黃的糕面上,一點一點,宛如桃花,格外賞心悅目。然后把整塊糕切成美麗的圖案裝盤,最后澆上高湯,撒上蔥花,到此,一道形、香、色、味俱佳的雞蛋糕才算做成了。
關于雞蛋糕,在遠安還有一道民謠,現抄錄下來,以饗讀者諸君:“娶妻要娶遠安女,雞蛋糕做的真好吃(方言音‘七’),正月初一吃了糕,一年到頭都吉利?!?br> 美哉!遠安
我初到湖北遠安工作時,就聽到當地的一位老先生說遠安的豆餅是有名的。還說他跑了大半個中國,都沒有吃到家鄉這么好的豆餅。這位老先生的話固然有點“月是故鄉明”的味道,但遠安豆餅的確是一道美味可口的風味小吃。
遠安豆餅之所以好吃,值得稱道,主要有兩個特色:一是原料好,是以百分之七十的遠安優質大米——鳴鳳米和百分之三十的綠豆為原料。鳴鳳米是全國聞名的優質大米,曾經是清宮的貢米,營養好,口感好。二是攤豆餅用的燃料是遠安“林海”特有的干松毛、起火快,火候隨心所欲,攤的豆餅不糊不焦顏色好。
我經常在家村看農婦們攤豆餅:首先把大米和綠豆淘洗干凈,磨成漿,然后用尖底鍋燒火攤餅,先用松毛把鍋燒得起微煙,再用一塊豬肉皮(最好是用臘肉皮)把鍋光(音讀第四聲)得油光閃亮,旋即舀一勺子米漿到鍋底,快速用一只大河蚌殼(俗稱歪殼子)在鍋里一旋,蓋上鍋蓋,約半分鐘后揭開鍋蓋,一張薄薄的、圓圓的、直徑約25公分左右的豆餅就攤好了。攤好一張餅,完成幾個動作,前后只需分把鐘。特別是那個“圓”,那個“薄”喲,真是叫人驚嘆,圓得像用圓規畫的,薄得均勻,像一張紙,可以折疊而不斷裂。這不能說不是一種高超的技藝。每到臘月,攤豆餅便成了農村的一道風景。樂善好施的農婦們還將剛起鍋的豆餅端給左鄰右舍和孤寡老人去嘗新,這樣相互贈餅,增進友誼,形成一種傳統食俗。
遠安縣是全國香菇大縣之一。這里出產的香菇朵大,菇圓、肉厚、柄短、香濃、味正,倍受國內外食客青睞。筆者在一次招商會上有幸在該縣的鳴鳳賓館品嘗了一桌地地道道的香菇宴,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首先上桌的是兩道涼菜,一盤香菇松,一盤菇蜜餞。香菇松是引進華中農大最新專利技術精制而成的科技新肴,看上去,紅艷艷、逢松松,細如發絲,像一團紅云飄落盤中,入口即化,小咸微甜,菌香濃郁;香菇蜜餞是用香菇與林海自產的上等蜂蜜制成。這兩種香菇食品既可上桌做菜,也可當風味小吃吃著玩。
上桌的第一道菜是香菇烏雞湯,熱騰騰,香噴噴,湯中的烏雞是一只整雞,香菇也是一個個完整的鮮菇,浮在湯水中像一把把撐開的小花傘,湯汁鮮美、圓潤。
第二道菜是麻辣香菇鴨,是用烤鴨與香菇燴制而成,色澤醬紅,油光閃亮,口感麻辣鮮香。與上面的香菇雞湯形成對比與互補。
第三道菜,第四道菜分別是香菇板栗、香菇西河魚。香菇、板栗、西河魚均為遠安特產,搭配成菜極具地方特色。
第五道菜,第六道菜分別是香菇肉丸、香菇魚丸、是將香菇分別與肉、魚絞爛,做成丸子,先炸后燴,其口感比平日常吃的肉丸、魚丸更加嫩滑爽口。
第七道菜、第八道菜分別是香菇肚片和香菇粉蒸肉,香菇肚片是選用肥厚的香菇切片與肚片燴炒,裝盤后分不出哪些是肚片?哪些是香菇片?只有品嘗后才知道。
第九道菜、第十道菜分別是香菇紅艷膀和香菇雞蛋糕。是分別用遠安傳統名肴紅艷膀和雞蛋糕再與香菇配伍而成,起到了錦上添花的效果。
席上用的酒是有“遠安茅苔”之稱的云臺香酒。飯食是香菇肉餃。
這一桌宴席,道道有香菇,款款有新意,樣樣有新意,樣樣滋味長。據科學測定,遠安香菇富含蛋白質,多種維生素和十七種人體所需的氨基酸,不僅美味可口,而且有養生、養顏、抗癌之功效。因此這桌香菇宴補稱作養生香菇宴。
位于遠安縣城西南3.5公里的鳴鳳山,是一座集宗教與旅游于一體,與武當山齊各的仙山。前不久,應鳴鳳山道觀感主持田道長邀請,有幸嘗到了鳴鳳仙山的齋菜宴,實為人世間的一大樂事。
那天,時值秋高氣爽,紅葉滿山,游山登高之樂可謂快哉。上得山來,田道長親自作陪,在一張古色古香的八仙桌上落座。上的第一道菜是一盤油光閃亮的雞大腿。我大惑不解,指著雞大腿貿然動問:“出家人不吃葷嗎?怎么還有雞腿?可不能因為我們幾個俗人壞了山上的清規?。 碧锏篱L捋著白花花的胡子笑道:“貧道怎敢破規?你嘗嘗便知?!蔽見A起一只雞腿仔細觀看,才知道是豆皮做的。我的傻氣惹得大家哈哈大笑。田道長說:“這是道家的待客菜,名曰素雞?!边@素雞是用香油炸的,吃起來比真雞腿還好吃。
第二道素菜端上來時,我以又不認得,細如絲,白如玉,佐以香蔥青椒,一看就覺得好吃。夾一筷子送進口中,似肉非肉,似蔬非蔬,很有嚼頭。這回我斷不敢妄猜葷菜,但忍不住還是請教田道長:“此乃何物?”田道長反過來要我們猜,我們四人都沒有猜到是什么做的。田道長又笑道“這就是極普通的茄子干。”我們四人都感到驚奇:“茄子怎么做得這么好吃?”細嚼慢品,才漸漸找到了一絲絲茄子的感覺。于是便向田道長請教制作方法。田道長告訴我們:“把新采下來的嫩茄子去皮,切成細絲,焯水,曬干后用香油浸泡即成。”
第三道菜是遠安傳統名肴——沖(籠)菜。這道菜是以青臘菜腌制而成,黃綠相間,酸咸適度,清脆爽口,暗藏一股沖勁,沖得你鼻子發癢,噴嚏連連,倍添歡樂氣氛,是佐酒下飯的好菜。
第四道菜是油炸香菜,用香菜葉拖面漿油炸而成,十分香酥可口。
第五道菜名曰“佛手”,一只只胖乎乎的小佛手堆滿一大盤,是用面粉制作,烘烤而成。
第六道菜是一大盤泡菜:有青椒、大蒜、子姜、花椒、蘿卜和元荷。特別是那元荷,鮮活水靈,活像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荷花,紅艷艷的十分好看,連那泡菜水也是紅艷艷的。我平日就愛吃泡菜,這道觀的泡菜又仙氣十足,格外好吃,因此吃得特別多。
以后的幾道菜分別是五香豆腐干、炒豆芽、炒土豆絲,都制作得十分精致。最后是一海碗“神仙湯”:用碧綠的波菜、鮮紅的枸杞和嫩黃的金針菇做成,鮮美異常。席間的酒則是田道長用遠安的黃酒浸泡的菊花酒,香噴噴、甜絲絲,我喝了三大杯。田道長說:“道家視酒為藥,因此只忌葷不忌酒?!?br> 主食則是一人一碗長壽面,有香菇、木耳、黃花、綠豆芽、豆筋等七、八種“俏頭”。
下山時,大家對鳴鳳山一路贊不絕口,這一荊楚名山不僅風景秀麗、仙氣氤氳,而且齋飯也十分精巧,真是名不虛傳。于是你一句,我一句,連成一首詩:鳴鳳仙山景怡人,道長留膳情更盛,一桌齋飯益壽年,三杯菊酒洗塵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