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風光看不夠 重慶老街憶不完
1/8
一.嘉陵西村
嘉陵西村位于上清市郵局旁的山城步道上,是一條體現山城老式居民特色的街道。嘉陵西村的輝煌來自于抗戰時期設立于鮮英故居內的“民主之家",是中共與各界人士共商國事的場所。毛澤東在“重慶談判”期間就三次來到這里,周恩來、董必武、張瀾、梁漱溟、郭沫若也曾在這里為中國的未來奔走。現在的嘉陵西村,屋舍儼然、石徑平坦、綠樹成蔭,四處可見紅色的地磚、繪有老重慶景觀的鋼板花、以及美觀的信報箱。而鮮英故里、馬歇爾公館等歷史遺址也得到了很好修整與利用。
2016年02月03日11:58華龍網
2/8
二.打銅街
打銅街位于渝中區小什字,從清代開始,其銅器手工業就聞名全國,街道兩旁的銅器店不下百家。民國時期的打銅街及附近街區集中了交通銀行重慶分行、川康銀行總部、聚興誠銀行總部、川鹽銀行、和成銀行等,因此,打銅街又被喻為“抗戰時期中國的華爾街”。直到現在,建設銀行(交通銀行舊址)和郵政局(川康平民商業銀行舊址)這兩棟建筑依然保存完好。
2016年02月03日11:58華龍網
3/8
三.厚慈街
厚慈街是南紀門最主要的街道之一,也叫厚池街,是由4條街道合并而成。重慶過去的街道一般都很短,大多是二三十米長,有的甚至僅有十幾米長。厚慈街約有兩三百米,是由浩池街、金馬寺街、雙桅子、泰乾街組成的。
厚慈街的來源有多個說法:
一是厚慈街原名“浩池街”,據說原來街上有一個“池”,因其大而被稱為“浩池”,街名由此得來。
二是這里早年因小吃而出名,一到傍晚則小吃攤點遍布,亮油壺齊燃,熱鬧喧嘩,因而得名“好吃街”。地方政府即以街內原有一大水池而同音更名為浩池街,后被人改名”厚慈街”。
三是說厚慈街是與浩池街先是各自獨立的兩條街,后來合并統一叫厚慈街。辛亥革命元老,書法家于佑任曾住在厚慈街一小巷的大院內,現原宅已拆。民國時期成立的“重慶市運肥業職業公會”,會址就在厚慈街。2001年11月,電影版《生活秀》在重慶拍攝,曾在厚慈街取景拍夜戲。從厚慈街東面街口進入,到守備街西口(其中十八梯穿插其間),長約一公里的街上演繹了今日重慶下半城的繁華,如果說十八梯呈現的是一種傳統的市井生活,那么這一段街渲染的就是現代場鎮的集市風貌。
五.守備街
守備街位于渝中區儲奇門藥材市場附近,是古時駐守重慶的中營守備署。如今的守備街掩去了刀光劍影,呈現出熙熙攘攘的集市風情。灰黑色的老建筑歪歪斜斜地立在街兩旁,路面雖坑坑洼洼,卻少有陡峭的臺階,集市區擁擠熱鬧,這在老重慶,算是個生活不費勁的宜居之處。
2016年02月03日11:58華龍網
4/8
四.筷子街
筷子街位于渝中區小什字,毗鄰遠近聞名的羅漢寺僅100余米,關于筷子街的來歷,傳說是當年長安寺(現25中)對面有一片池塘,如果把竹木做的筷子丟入池中便會沉入水底,于是因此而得名。而在后來,筷子街人又把筷子文化發言廣大,這里的店鋪都做起了賣筷子的生意。如今的筷子街,窄窄的石板路已經被柏油路取代,古舊的店鋪換成了各種重慶火鍋店、萬州燒烤店……,這里成為了富有重慶特色的餐飲一條街,是“吃貨”們的好去處。
2016年02月03日11:58華龍網
5/8
五.燕子巖老街
燕子巖老街猶如懸掛在山腰之間,面朝長江,背靠枇杷山。陡峭的崖壁下面是南區路。它的一頭接著南區公園,即現在的鄒容公園,另一頭連著枇杷山后街。雖然狹窄、破舊、幽暗,卻是現在最有老重慶味道的地方之一。
2016年02月03日11:58華龍網
6/8
六.彈子石老街
彈子石和朝天門、江北城,兩江三岸隔江而望,歷史上是重慶通往外地水路的重要港口,是物資集散的重要水陸碼頭。彈子石地名的由來,經當地政府在地名普查中考證,是因長江邊有三尊柱形石塊,撐頂著一個巨形圓石,形似“彈子”而得名。這顆巨型“彈子”,在1926年夏季,被爆雷擊毀,碎石紛墜江水中。歷史非遙,石塊猶存,水落時斑斑可見,是為佐證。近些年來,有人說是家住涂山之麓的大禹,為治水患三過家門而不入,其妻涂山氏思夫心切,常到江邊尋夫,久等大禹不至,竟在江邊磧石上產下兒子夏啟。磧石就被人稱為“誕子石”。后來,“誕子石”訛傳為諧音彈子石。彈子石二百多年前就形成了碼頭,吸引了重慶最早的一些工商企業家來這里安家落戶,設廠生產。紡紗、織布、火柴、化工、卷煙、腸衣、鬃皮和制鍋等行業相繼出現。隨著外來侵略勢力的進入,一些外國商人也紛至沓來,在這里開設洋行、貸棧等工商企業,使得彈子石逐漸地繁榮起來,成為重慶的早期工業地區。彈子石土地面積約有1.5平方公里,原來是沿江的丘陵坡地,一條石塊路從江邊順坡而上,街道兩側分布著狹窄的、不規則的30多條小巷民居。抗日戰爭時期,城區慘遭日機轟炸,市民涌來,搭棚蝸居,擺攤開店,避難維生。日本投降后,就留下來建房定居,逐漸形成了街市。上世紀50年代,彈子石至海棠溪公路修通行車,新街、廣場先后建成,昔日的江南水碼頭,方才變為繁興之區。歷史改變了彈子石的面貌,彈子石的變化也反映了歷史的滄桑。
2016年02月03日11:58華龍網
7/8
七.白象街
白象街是一條比較古老的街道,傳說得名于街上有個白象池。白象池有一尊漢白玉雕塑的石象,恰好和江南岸玄壇廟的一對青獅相對,所以民間流傳著“青獅獻瑞白象呈祥”、“青獅白象鎖大江”之說。白象池在乾隆二十五年前就廢了,而且命名在當時已無法考證。白象街在望龍門和太平門之間。以前望龍門叫太安門,是個閉門,即只有城樓沒有城門的“門”。那時,人們進出城內外,只有走東水門或者太平門。白象街的歷史可謂曾經輝煌顯赫。白象街一向是下半城比較繁盛主干街道,臨近太平門碼頭,方便停靠船只,還靠近道署、府署、縣署。辛亥革命之前,重慶城中心在下半城,也就是現望龍門、太平門一帶。隨著重慶水運交通的發展,商賈船家運貨來到重慶,少不了要和官府打交道,于是,在那一帶就修起了不少貨棧、商行。白象街與文化有較多的歷史淵源。白象街15號是1897年宋育仁主辦的《渝報》和1924年肖楚女任主筆的《新蜀報》報社舊址。1938年,老舍移居白象街新蜀報館。1922年,陳毅在重慶《新蜀報》任主筆,和報社同仁在白象街社址前合影。1938年《大公報》遷到重慶后,《大公報》第二任總編輯王蕓生曾居住在白象街的一個小寓所里。1941年皖南事變后,周恩來在白象街舉行過愛國工商界人士座談會。
2016年02月03日11:58華龍網
8/8
八.山城巷
山城巷,曾被評選為重慶“最美小巷”。山城巷起于南紀門,至于領事巷。幾乎全由梯步組成,體現了山城特色。這里有100多年歷史的“仁愛堂”,這里有具有抗戰時期的上海石庫門建筑特色的“厚廬”,這里更有山城第三步道的棧道修建在山城巷陡崖“魚鰍石”上,憑桿遠眺南岸美景、觀長江波濤、賞山城落日的余暉。老街的人都有自己的消遣方式,比如平時喜歡端張竹椅和鄰居談天說地。或扶在自家窗臺,遙望江對岸的風景,對于老重慶來說,老街的生活就是一種不被人打攪的狀態,這種寧靜,也許是不少生活在大都市的人們所向往著的。
2016年02月03日11:58華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