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舒城縣百神廟鎮棗木橋村84歲的汪存民老人帶著一盲一聾啞2個殘疾兒子,靠著自己勤勞的雙手養豬致富,在當地傳為佳話。圖為2018年4月27日,弟弟汪金在給一頭病豬打針。每次遇豬生病,哥哥汪林將獸醫的交代默記在心,之后比劃著告訴弟弟,由弟弟給豬打針。
自老伴去世后,汪存民老人一直和兩個兒子相依為命。大兒子汪林, 50多歲了,自小雙目失明;二兒子汪金, 40多歲,是個聾啞人。圖為兄弟二人從縣城畜牧門市部買藥回來。
在外人眼里,這家人可能沒得救了,但在汪存民的眼里,兩個兒子卻是好搭檔。汪林眼睛看不見,但能講話,可以與人溝通和聯系。汪金不能講,但能干事就負責體力活。圖為鎮動物防疫員汪詩早來到汪存民家,給他們宣傳夏季來臨的防疫要求。
汪存民家雖然是村里建檔立卡的貧苦戶,但這幾年一直沒閑著。前幾年,在自己能力范圍內流轉土地種植水稻,飼養了豬、牛、羊等牲畜,還對屋后的水塘進行改造養魚。圖為一家人在打豬飼料。原來要到附近的集鎮打飼料,汪存民考慮到成本和路途安全,去年下決心買了一臺二手飼料機。
從2017年起,老人擴大豬圈,由原來飼養十幾頭生豬到現在飼養100多頭。一家人起早貪黑,配合默契,從沒停下忙碌的腳步。政府也給了不少幫扶政策,為他家進行危房改造,協調解決扶貧資金。圖為弟弟在打掃豬舍。豬舍每天要清理一遍,家里的農活和重體力活都由他承擔。
圖為哥哥汪林在喂豬。他眼晴一點看不見,但每個豬舍喂多少,大豬、小豬、受孕和未受孕母豬四種豬食都默記在心,一人就能獨自完,弟弟喂他還不放心。
圖為哥哥和老父親在自家魚塘邊給黃鱔籠子下餌料。每天傍晚由弟弟放到田野或河塘邊,次日清早收回,收獲的黃鱔或魚蝦由弟弟和老父親隨后到集市上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