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浪地球:此心安處才是吾鄉
春節假期里,由劉慈欣科幻小說改編的電影《流浪地球》引發了觀眾的觀影熱潮,以超過30億的票房成為春節電影票房冠軍。
電影一開場,就開啟了一個宏大的敘事:人類一直以來生存的地球面臨被太陽氦閃變成的紅巨星吞噬的威脅,地表不再適合人類居住。在地球爆炸之前,人類選擇用一萬座巨型發動機將地球推離太陽系,去更適宜人類生存的比鄰星系開始新的生活。然而當地球靠近木星的時候,卻在木星引力的影響下遭遇了巨大的災難,地震,火山噴發,巖漿吞沒地下城……而在這個過程中,離家出走的叛逆少年,最終在父輩的感召之下成長,成為讓地球從木星引力中掙脫出來的英雄之一。
浩瀚神秘的太空場景、令人震驚的災難景觀、貫穿全片的工業風格、為了拯救地球的命運不停努力的人類……電影《流浪地球》在原著中地球路過木星時的幾小段文字的基礎上重新創作了一個關于流浪和援救的故事。
當然,票房和口碑的高漲并不能掩飾影片本身存在的許多問題。比如從科學的角度考慮,坐落在斷裂帶上的杭州和蘇拉威西島并不適合建造行星發動機、點燃木星拯救地球的做法并不合理……而在電影制作方面,也有人物的行為動機交代模糊、形象樹立不到位、臺詞文本略顯空洞、缺乏角色情緒過度所需要的鋪墊、舍棄原著中對于人性反思的部分等缺點。但就像有評論說的那樣,只要有基于科學原理的美妙想象,有大體可以自圓其說的故事邏輯,有讓人耳目一新的大膽創新,有精良而富于誠意的工業制作水準,有獨特動人的精神氣質,就足以成就一部精彩的科幻電影了。而作為先行者,《流浪地球》無疑是中國科幻電影的一次值得稱道的嘗試。
首先在特效畫面上,《流浪地球》做出了中國科幻電影的新高度。《流浪地球》通過地下城市、地球表面、空間站這三個空間維度,展現地球末日的災難場景以及這場驚心動魄的“流浪援救”。當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被冰封,著名的地標景觀轉為灰暗,整個地表變成“地獄之城”,一幕幕堪比真實的畫面讓人印象深刻。而開場的一個拉升鏡頭意義尤為明顯,從地下城的電梯一路上行,即是已經一片狼藉的地表城市,以及上萬座發動機同時運行的場面,當觀眾以為這不過是由此來交代現狀的時候,鏡頭緊接著繼續拉升,眼前呈現的是仍在運行的太陽系和正在被吞噬的地球。人類的渺小和這場流浪的悲情,在這個鏡頭里噴涌而出。
而《流浪地球》更讓人欣喜的無疑是貫穿其中的中國元素。“如果你玩過雷神之錘、異形、質量效應、生化危機等任意一個系列的科幻游戲,你就會在觀看《流浪地球》過程中對于場景的驚喜感更有體會。”有網友在觀影后留下了這樣的評論。“不論有多少國家聯合作戰,也沒有任何一塊液晶屏上會顯示斗大的中文‘安全駕駛’!”在諸多的科幻、災難電影中,人們似乎習慣了西方的超級英雄來拯救世界,而那其中幾乎沒有中國元素的參與。
在西方的科幻電影中,應對世界末日的方法多是諾亞方舟式的,要么乘船逃逸,要么保留火種發射到外星。但是《流浪地球》則不同,面對世界末日,人類選擇帶著地球踏上流浪的旅程。影片中的地球不僅僅是人類生活的小窩,而已經變成了一個文化符號,它包含著人類所有的歷史、文化、情感,是一切傳承的根,是人類關于家這一概念的所有承載。
影片中,姥爺看著曾經生活的上海市已經被摧毀,回想起從前家中姥姥做的蔥花面,雖然蔥花面很咸,但在姥爺的記憶中卻是最美好的畫面。
當宣布整個計劃失敗,人類生存沒有希望的時候,回家去和家人見最后一面成為奔波的救援隊員們最后的選擇。
當看到那條高高躍起、被凍結在鋼筋水泥中的巨鯨時,年少沖動的劉啟詢問鯨魚為何出現在那里,得到的回答還是,它也想要回家。
在地球生死存亡之際,即使成功幾率為零,所有人都還在拼盡全力保護賴以生存的地球。
因為宇宙再大,只有地球才是家。
沒有人類的人類文明算什么火種?而沒有地球的人類又算是什么呢?
流浪的前提,必須是有個家可以離開。
所以即使完成這場地球流浪需要2500年,需要經過100代人的努力;即使那些當下拼盡全力甚至為之付出生命的人注定看不到成功的那一刻,所有人也都不會放棄。
此心安處才是吾鄉。讓人類心安的,唯有地球。(武 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