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是我國建省最晚的省份。解放后,設置海南行政區,歸屬廣東省管轄。直到1988年,海南才脫離廣東,正式建立海南省,省會海口,同時還建立了海南經濟特區。而在解放后這段歷史中,由于種種原因,海南共有三個城市改名,今天我們就將相關情況匯總如下,看看哪個城市改名達到了預期效果,改名改得最成功。
崖縣改名三亞。隋代置臨振郡,唐朝改名為振州,州治設在寧遠縣,也就是今天的崖城鎮。宋代改名崖州,明代崖州屬瓊州府,1905年,清朝廷將崖州升級為直隸州(直屬省的州),管轄陵水縣、萬寧縣、昌化縣、昌感縣等四個縣。民國對全國地方行政區劃大調整,廢除州、府,崖州因此降為崖縣,縣治在今天的崖城鎮。1950年,崖縣解放,縣治仍在崖城。
1954年,崖縣治所由崖城遷到了三亞,這次遷治,對以后的區劃調整影響深遠。說起三亞來,這個名字來源于三亞河,而三亞在明代已經是村莊了,那時就有三亞里的記載。正如前文所說,這一帶政治中心原本一直是崖城,三亞位于崖城的東南部,遷治后,崖縣算是名副其實的海南島最南部了。
1984年,崖縣撤縣設市,以治所命名,改名為三亞市(縣級市),1987年,升級為地級市。其實,以治所改名,倒也是中國改地名的傳統方法,比如廣東省寶安縣,就以治所深圳命名,改名為深圳市(現在的寶安區是改名后新設立的)。而對于三亞來說,雖然崖縣是有歷史底蘊的地名,但三亞這個名字其實更好聽,更適合作為旅游城市的名字。當然,當初崖縣改名三亞并沒考慮到旅游產業,只是覺得如果叫崖縣市太拗口罷了。而這無心插柳,卻為以后旅游產業的發展增色不少。
1990年后,三亞開始以熱帶海濱風光為特色,打造旅游、度假產業,終于大獲成功,全國人民終于知道,天涯海角原來不只是一句成語。現在的三亞已是中國最著名的旅游城市之一,改名三亞也是有一份功勞的。
通什(ZA)改名為五指山市。通什,黎語的意思是樹木包圍的田地。通什鎮解放前屬保亭縣,1950年,通什解放,仍屬保亭。1952年,設立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1954年,州治遷到通什,自治州轄崖縣等七個縣。1986年,設立縣級通什市,仍為自治州治所。1987年,自治州被撤銷,原屬自治州管轄的縣級三亞市升級為地級市,而通什市則改由海南行政區管轄。1988年,海南建省,通什為省直轄,行政級別仍是縣級市。2001年,為更好的發展旅游業,通什市改名為五指山市。
其實,為了發展旅游產業,城市改成景區名字的例子很多,比如徽州改名黃山、大庸改名張家界、崇安改名武夷山。僅就通什改名五指山來說,效果還是不錯的,畢竟通什原本就沒有什么名氣,也沒有歷史文化底蘊,而五指山因西游記婦孺皆知,改名是無可厚非的。
儋(DAN)縣改名儋州。儋州可以說是海南建置最早的縣市了,早在漢代,漢武帝平定南越國后,就在海南設置了珠崖和儋耳兩個郡,這是中央王朝首次對海南進行直接管理,唐代改儋耳為儋州。民國廢州、府,儋州降為儋縣。1993年,儋縣撤縣設市,恢復古名,設立縣級儋州市,2015年,升級為地級市(不設區)。
縱觀儋州的歷史,儋州這個名字已有一千多年,儋縣不過是民國時才出現的地名,所以恢復古名是對歷史的傳承,況且,儋州也比儋縣大氣,這次改名效果也是不錯的。
另外,還有定安縣,因在1958年與屯昌合并,于是改名為定昌縣,但僅僅三年后,也就是1961年,又改回定安縣,因此,本文就不再納入了。文/澹臺卓爾
注: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