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沽酒居士;
西元2019、11、29;東元4716;
一、夏朝。
傳說大禹治水成功后,曾派人徒步丈量天下四極,鑄九鼎,定九州。
禹貢九州圖
九州分別為:雍州、冀州、兗州、豫州、梁州、荊州、揚(yáng)州、徐州、青州。
戰(zhàn)國十國
二、戰(zhàn)國七國:
秦國:陜西、寧夏、甘肅東部、四川、重慶
楚國:湖北、湖南、江西、安徽
趙國:山西北部、內(nèi)蒙古南部、河北北部
魏國:山西南部、河北南部
燕國:北京、遼寧
齊國:山東;
韓國:河南。
大秦三十六郡
三、秦朝
秦始皇采納丞相李斯的建議,取消分封制,推行郡縣制,廢諸侯,立郡縣,分天下為三十六郡。
四、東漢明帝十三州
漢朝時(shí)候,自戰(zhàn)國以來流行的九州說趨于發(fā)展,形成了十三州,在秦朝郡縣制的基礎(chǔ)上形成了州—郡——縣制度,一州轄大約3個(gè)郡左右。和現(xiàn)在的省——市——縣制度很像。
涼州:轄甘肅、青海 治隴縣,今甘肅張家川;
司隸:轄陜西中部、寧夏、甘肅東南,治洛陽并長安;
豫州:轄河南北部、陜西南部、治譙城(今安徽譙縣);
兗州:轄山東西南、治昌邑,今山東金鄉(xiāng);
青州:轄山東東南、江蘇,治臨淄,今山東臨淄;
徐州:治江蘇南部、山東南部,治鄢城,今山東都城縣;
并州:轄山西,治晉陽,今山西太原;
冀州:轄河北,治鄴城,今河北鄴縣;
幽州:轄北京,遼寧,治薊縣,今北京薊縣;
荊州:湖北、湖南,治襄陽,今湖北襄陽;
揚(yáng)州:轄安徽、江西、浙江、福建,治壽春,今安徽壽縣;
益州:轄四川、重慶、云南,治成都,今四川成都;
交州:轄廣西、廣東、貴州,越南北部,治番禹,今廣東廣州。
西晉武帝二十一州
五、西晉武帝二十一州
西晉統(tǒng)一三國以后,除了原本的東漢十三州,將洛陽劃分為司州,將揚(yáng)州分出了江州,涼州分出了秦州,益州分出寧、梁兩州,幽州分出平州,荊州分出了湘州,交州分出了廣州,這個(gè)基本上是和后來明朝的省很接近的。
司州:洛陽
江州:安徽、江西
秦州:甘肅東部、寧夏
寧州:重慶、貴州
梁州:陜西南部
平州:北京
湘州:湖南
廣州:廣東
大唐開元十六道
六、大唐開元十六道
自魏晉南北朝戰(zhàn)亂以來,天下州府成百上千,一州之地,大者所轄不過三兩郡府,小者所轄亦不過區(qū)區(qū)五六縣邑。所以貞觀年間唐太宗廢郡為州,重置天下為十道,唐高宗分為十三道,武則天復(fù)劃為太宗十道,玄宗開元年間又分為十六道。除了將長安、洛陽附近增加為道,而且將山南、江南二道分為東西,增加了河西道、黔中道,共為十六道。《舊唐書-地理志一》未載河西道,但《地理志三》載河西道。
北宋政和二十四路
七、北宋政和二十四路
宋朝繼承唐朝的道政策,宋太祖分全國為十三道,宋太宗為十五路,宋真宗為十七路,神宗為二十三路,徽宗為二十四路。
其行政單位為路、州、縣三級(jí),州同軍,監(jiān),以京東路開封府為東京,河北路大名(大名)府為北京,京西路河南府為西京(洛陽),淮南路應(yīng)天府(金陵)為南京。
大明永樂十三省及四大都司
八、大明永樂十三省及四大都司
大明曾設(shè)南七北六十三省,以及都司、衛(wèi)所來規(guī)劃疆土,如東北的遼東都司、奴兒干都司,西藏的烏斯藏都司,青海的朵甘都司,關(guān)西八衛(wèi)等。
北直隸(北京)、南直隸(江蘇)、 山東(山東與遼寧)、陜西(陜西與甘肅)、山西、河南,四川(四川與重慶),江西,湖廣(湖北湖南),浙江,福建,廣東,廣西,貴州,云南。
遼東都司:遼寧、內(nèi)蒙古東部
奴兒干都司:外蒙東部、吉林、黑龍江、庫頁島
朵甘都司:青海
烏斯藏都司:西藏
關(guān)西八衛(wèi):甘肅西部、新疆東部。
西游記的哈泌國,即是關(guān)西八衛(wèi)的哈密衛(wèi),烏斯藏國,不用說也是指西藏。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