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開始后,武漢郵電學院的發展陷入停滯。1969年,這所學院被撤銷,改為郵電部528廠。
1974年2月23日,郵電部正式發文,在528廠的基礎上,成立了郵電部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也就是我們今天文章的主角,后來大名鼎鼎的“武漢郵科院”。
█ 中國光纖之父的傳奇故事
說到這里,我們就要提到一個重要人物。他是被稱為“中國光纖之父”的著名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梓(zǐ)森。
趙梓森生于1932年,是廣東中山人。1949年,他高中畢業,考入浙江大學農學院。后來,因為對農學不感興趣,所以退學重考,考入了位于上海的大同大學。
1952年,大同大學被撤并,其院系分別并入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于是,1953年,趙梓森以上海交大畢業生的身份畢業。
1954年9月,趙梓森結束實習,被分配到了我們前面所說的武漢電信學校,成為一個普通老師。后來學校變工廠,他也從老師變成了技術員。
1971年,郵電部電信總局將此前在北京郵電科學研究院立項的一個大氣激光通信項目調入528廠。廠領導不太看好這個項目,將趙梓森任命為項目組負責人兼光通信研究室副主任。
于是,趙梓森正式開始接觸光通信。
當時,受1966年高錕那篇經典論文的影響,國內已經有機構開始研究光纖通信。
1972年3月,中科院福州物質結構研究所啟動了名為“723”機的國家重點科研項目,就是為了研制光纖。
趙梓森對光纖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在仔細研讀了高錕的論文后,他還專程前往福州,參觀福州物結所的研究進展。
從福州返回武漢后,趙梓森果斷向528廠的領導建議,將光纖研究納入廠里的科研規劃。
不僅如此,1974年8月,趙梓森還專門撰寫了《關于開展光導纖維研制工作的報告》,并先后向郵電部科技委和國務院科技辦公室作詳細匯報。
不久后,國務院科技辦公室同意,將光纖研制項目列為國家“五五計劃”的重點趕超科研項目。郵電部科技委也將該項目列入了《郵電部十年科研規劃》,撥發經費給予支持。
就這樣,武漢郵科院正式走上了光纖通信的研究之路。
█ 中國第一根光纖的誕生
1977年,趙梓森領導的10人團隊,在經歷了氫氣爆炸、化學中毒等無數挫折之后,終于在一個簡陋的清洗間里,拉出了中國第一根石英光纖,創造了歷史。
當時,這根光纖是一根短波長、階躍型光纖,長度為17米,損耗為300dB/km。
趙梓森拉出第一根光纖后,并沒有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即便是武漢郵科院自己,也沒有太把光纖當回事。
作為直屬郵電部的科研型機構,武漢郵科院的主要研究方向并不是光纖通信,而是同軸電纜、微波、載波、傳真、電報,以及毫米波通信。
不久后,趙梓森迎來了一次機遇。
當時,全國都在宣傳“農業學大寨、工業學大慶”,郵電部就搞了一個“學大慶”展覽會。在展覽會上,趙梓森的“玻璃絲通信”大放異彩,獲得郵電部部長鐘夫翔和國務院副總理谷牧的認可。
很快,郵電部就將光纖通信列為國家重點項目。然后,整個武漢郵科院的研究方向,整體轉向了光通信。
誰也沒有想到,趙梓森和他的“玻璃絲”,就這樣改變了武漢郵科院的命運,也改變了武漢這座城市的命運。
剛剛走出動亂的中國,被趙梓森拉開了光纖通信時代的序幕。
█ 蹣跚起步,摸索前行
1979年,在趙梓森團隊的努力下,武漢郵科院拉出了國產第一根符合國際標準的、具有實用價值的低損耗光纖。
進入80年代,武漢郵科院的MCVD、PCVD預制棒熔煉系統,以及骨架式光纜等,先后通過了部級鑒定和驗收。這些科研成果,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壁壘,為中國光纖通信從理論走向實際奠定了基礎。
1982年,武漢郵科院成功在武昌到漢口開通了中國第一條用光纖傳輸的光通信市話系統(簡稱“82工程”)。
當時,這套系統全長13.3公里,容納120路電路,傳輸速度僅有8Mbps,比主流的電傳輸還慢一些。盡管如此,在工程鑒定時,國家部委有5個部長和副部長同時到場參加,由此可見其重要性。
1985年,武漢郵科院又一次迎來了自己的命運轉折。
這一年,國家開始推動國有科研院所的體制改革。作為郵電部直屬的兩大研究院之一,武漢郵科院也在改革之列。
1986年,武漢郵科院的體制改革進入實質操作階段。
當時,郵電部提出每年減少武漢郵科院20%的經費,到1990年,武漢郵科院必須實現經濟上的完全獨立。這個壓力,無疑是非常巨大的。
1987年,江廷林開始擔任武漢郵科院的院長。在他的帶領下,武漢郵科院將下屬的激光通信研究所、固件器體研究所、光纖光纜研究部、市場經營部等若干部門 , 調整組合為光電端機、光纖光纜、光電器件、無源器件共四個復合型經濟實體。
每個經濟實體,均按照高新技術企業的模式進行管理 , 各自具備科研、開發、產業、營銷四大功能。(其實就是分公司了。)
為了進一步發揮企業人員的能動性和積極性,武漢郵科院還在財務管理上采用了“一級管理,二級核算”的獨立核算機制,不斷拉開四個經濟實體之間的收入差距,鼓勵經濟實體之間的競爭。
在改革舉措的刺激下,武漢郵科院的科研能力和市場表現大幅提升,科研成果轉化率達到90%以上。
那一時期,武漢郵科院除了推動自身體制改革之外,還積極謀求與國外企業的合作。
長飛光纖YOFC
█ 烽火的誕生
1995年前后,國內電信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郵電分營、政企分開、電信重組等一系列改革舉措相繼實施,我國電信市場從壟斷走向開放,競爭變得更加激烈。
雖然此前武漢郵科院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體制改革,但自身傳統事業單位的體制并沒有發生改變。郵科院的內部,仍然存在觀念落后、機制不活、效率低下等諸多問題。
這些問題,束縛了他們在市場競爭中的活力,也使得自己在競爭中落于下風。
當時,以中興、華為等為代表的本土企業迅速崛起,銷售收入突破百億。國外合資企業也占據了大量的市場份額,頻頻搶占郵科院的訂單。這讓武漢郵科院的管理層如坐針氈,焦慮不已。
很快,1999年,武漢郵科院等到了屬于自己的機會。那一年,國務院頒布了“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文件,鼓勵科研機構面向市場化,進行企業化轉制。
1999年5月28日,時任總書記親自到武漢郵科院視察,鼓勵他們大膽改制。
于是,這一年的年底,12月25日,武漢郵科院聯合國內其他10家企業,共同組建成立了“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烽火通信”。
據說,在新公司的籌辦過程中,曾經在員工中廣泛征集企業名稱??戳撕芏喾桨?,大家都覺得不滿意。最后,是首任董事長江廷林拍板,給公司確定了“烽火”這個名字。
在江廷林看來,烽火不僅是中國最具標志性的信息傳遞方式,也象征著這家企業作為國內光通信的發源地,希望繼續引領中國光通信發展的決心。
公司成立后,管理層嚴格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進行公司化改造。
在新機制的帶動下,烽火通信的銷售業績直線攀升,產業規模迅速擴大。2001年,公司主營業務收入突破18個億,比上年增長80%,凈利潤同比增長50%。
2001年7月,在國家科技部、信息產業部和中國科學院的聯合推薦下,烽火通信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此次上市,共募集資金16.3個億,全部投入到通信系統傳輸設備、用戶接入設備、光纖光纜3大領域中的20多個項目中。
然而,好景不長,就在烽火全體員工沉浸在上市的喜悅,準備大干一場時,外部環境發生了劇烈的變化。
2001年下半年,隨著互聯網泡沫的破滅,全球電信行業進入寒冬,光纖光纜的需求量大幅下滑。而此時的光纖光纜行業,剛剛完成了擴能擴產,無疑是雪上加霜。
那一時期,行業產能過剩導致惡性價格戰此起彼伏。短短兩年時間,國內光纖光纜企業從高峰期時的200多家,減少到不足50家。
盡管形勢嚴峻,烽火通信的管理層還是堅定看好光通信的長遠發展。他們認為,危機只是暫時的,只要熬下去,就能迎來復蘇。
為了能在寒冬中生存下去,烽火通信對自身的管理和市場策略進行了大幅調整。
在人力資源方面,他們引入績效考核管理,加大對利潤指標的考核力度,增強干部和員工的市場危機意識,將貢獻與收入掛鉤,激發員工斗志。
在研發方面,他們對研發資源進行重新整合,將原傳輸產品部、軟件產品部、系統設備制造部的機電中心以及中試中心等部門合并,組建了新光網絡產品部,以增強研發實力。
在市場營銷方面,他們緊盯運營商市場,組建了縱向產品行銷線、網絡行銷線和橫向區域線的立體營銷網絡體系。他們還在北京設立市場總部,以便更好地滿足運營商的差異化、個性化需求。
2004 年11月,烽火完成了管理團隊的交接棒,童國華正式擔任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院長、黨委書記。
到了2006年左右,通信行業逐漸走出了陰影,開始進入復蘇階段。
這一時期,國家新一輪光通信網絡建設正式啟動。光進銅退、FTTx、3G等大型工程的持續推進,使得中國迎來了光通信發展最為迅猛的一段黃金時期。而烽火通信,也迎來了自己的爆發式增長。
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烽火成立了很多的子公司。
這些子公司有的是從事光通信這個主航道的,也有的是從事移動通信、數據通信等多元化產品方向的。他們中好幾個后來都成為了上市公司。
在這里,我給大家單獨介紹一下。
光迅科技
首先要介紹的,當然是光迅科技。它是烽火系里最有實力的子公司。
光迅科技全稱是武漢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前身是武漢郵科院下屬的固體器件研究所(成立于1976年)。
這家公司的主要業務范圍是光器件、光模塊等,服務對象是華為、烽火和中興等設備廠商。它是國內第一家具備光電器件芯片關鍵技術和大規模量產能力的企業。
2009年8月,光迅科技深交所上市,是國內首家上市的光電子器件公司。
目前,這家公司全球市場份額前五,是公認的光電子器件巨頭。
長江通信
長江通信全稱是武漢長江通信產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它其實就是前面我們提到的長飛光纖的最早股東之一——武漢信托。
長江通信正式成立于1996年1月。2000年12月,在上交所上市。
長江通信繼承了武漢信托持有的長飛25%的股權。2014年,在武漢國資委的支持下,長江通信的控股股東改為武漢郵科院。
雖然長江通信是上市公司,但主要業績依賴于長飛,自己的核心業務比較雜,從事一些物聯網、節能照明、通信配套等產業的研發、制造和銷售。
2016年起,長江通信進行了業務轉型,剝離了傳統的通信業務。核心業務轉型為基于衛星(北斗)導航應用和行業信息化需求,在智能交通、智慧物流等領域提供產品和解決方案。至于效果嘛,反正就是不好,一度瀕臨ST。
烽火移動
2000年左右,烽火啟動了3G產品的自主研發。
最開始的時候,他們研究的是WCDMA標準。2003年左右,他們還通過了中國移動的測試。后來,WCDMA真正招標的時候,烽火是以OEM愛立信設備的方式,獲得了兩個中等城市的商用合同。
除了WCDMA之外,烽火還搞過TD-SCDMA。2005年,烽火與日本NEC公司合作,成立了一個合資企業——武漢烽火移動通信公司(武漢郵科院占股65%),專門研究3G。
后來,烽火在TD-SCDMA上的研究依舊不太成功,轉而通過OEM大唐移動的產品,中了移動的標,大約是4%-5%的份額。
武漢虹信
武漢虹信成立的時間很早,1998年就成立了,當時是為了研究移動通信直放站的課題。
后來,虹信的業務逐漸擴展到室內分布系統、天線、視頻監控、開關電源等領域。競爭不算激烈,小日子過得還算可以。
再后來,武漢虹信成了烽火移動的大股東(烽火移動現在已經注銷了),基本上將業務范圍覆蓋到2G/3G/4G領域,具備基站、天線的一些核心技術和能力。
烽火網絡
1999年,武漢郵科院成立了IP研發部。后來,2001年3月,在這個IP研發部的基礎上,成立了武漢烽火網絡有限責任公司。
烽火網絡,其實就是搞數據通信的。
他們從以太網交換機做起,逐漸將產品擴展到以太網交換機、路由器、電信級多業務平臺(CESP)等多系列產品,具有一定的實力。
理工光科
武漢理工光科股份有限公司原來是武漢理工大學下屬的一個企業,成立于2000年,以光纖傳感器為主業。
2009年,烽火通信收購了理工光科。后來,理工光科發展成為基于新一代光纖傳感器的物聯網解決方案企業,2016年在創業板上市。
█ 攜手大唐,組建中國信科
2011年,武漢郵科院設立烽火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實行郵科院母公司層面的公司化改革。
郵科院除光纖通信技術與網絡國家重點實驗室、網銳實驗室、研究生教育及后勤公司外,其經營實體全部平移到烽火科技集團。
事實上,郵科院和烽火科技集團是一個班子兩個牌子,基本上可以等同。
2011年,我國通信網中每9公里光纜,就有2.5公里是由武漢郵科院研制生產的,還有5公里,來自郵科院曾技術扶持過的國內制造企業。
在光電器件方面,郵科院的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60%,穩居領先地位。
2012年,武漢郵科院(烽火科技集團)實現銷售收入168億元,年增幅達到20%。他們的光通信系統設備及光纖光纜的市場占有率,位居國內前三位;光器件產品排名國內第一;直放站和室內覆蓋系統排名國內第二;光纖收發器排名國內第一。
此時的武漢郵科院,已經由一個科研院所,發展為中國領先、世界知名的信息通信領域產品和綜合解決方案提供商,也是全球唯一集光電器件、光纖光纜、光通信系統和網絡于一體的通信高技術企業。
后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2018年7月,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與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實施聯合重組。重組之后,兩家公司將并入新成立的中國信息通信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也就是說,烽火與大唐合并,變成了“中國信科”。
事實上,雖然兩家公司合并,但經營目前還是相對獨立的。烽火和大唐的招牌都還在用,大家相當于成為了兄弟公司。
█ 結語
回顧武漢郵科院將近半個世紀的發展歷程,令人頗為感慨。
這個研究院,是我國光通信事業的發源地。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它始終是我國光纖通信產業的領軍者,不僅貢獻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和產品,還培養了無數的專業技術人才。
我們國家之所以能夠建成如此發達的光通信網絡,之所以能夠擁有位居世界前列的光通信技術地位,武漢郵科院功不可沒。
面向未來的市場競爭,武漢郵科院將會如何傳承中國光通信事業的光榮傳統和使命?烽火是否可以一直熊熊燃燒下去?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