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武帝時期,為了反擊匈奴的入侵組織了三次大的會戰,最終漢軍重挫匈奴將其趕往苦寒的貝加爾湖以北地區。但是被勝利沖昏頭腦的漢武帝沒有見好就收,而是接連發動多次對匈奴的戰爭,漢軍的戰果有限,但損失卻日益嚴重。這時領兵的將領雖然也是皇帝的小舅子,但不是衛青而是水平一般的李廣利,因為漢武帝正在寵幸李廣利的姐姐李夫人,所以李家雞犬升天,什么阿貓阿狗也成了王侯將相了。
好大喜功的漢武帝派遣李廣利出兵攻打匈奴想要讓其像衛青一樣建立功業,還派遣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李凌負責后勤運輸。在漠北行軍的時候李凌帶領的五千人和匈奴單于率領的八萬人遭遇,李凌被優勢、強悍的匈奴人打的全軍覆沒,最終為了保命被迫投降。
消失傳來,漢武帝卻無法接受大漢飛將軍的孫子投降匈奴的事實,漢武帝召開御前會議商討李凌的事情,其他的文武大臣揣測漢武帝心思對李凌落井下石,紛紛主張嚴懲李凌,專注記錄歷史的書呆子司馬遷卻認為李凌在漠北與掌握全面優勢的敵人孤軍作戰,在彈盡糧絕、孤立無援、全軍喪失戰斗力的情況下才向敵人投降,實屬無奈之舉;再說李凌是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李家三代為大漢出生入死、戰功卓著,應該予以寬容對待;還又貳師將軍李廣利率漢軍主力揮軍北上連個匈奴的毛都沒遇見,有指揮不力的責任。漢武帝絕非昏君,前兩句話他可以接受,但第三句話深深的觸到他的痛處,他本來就是一個好大喜功、任人唯親,喜歡重用小舅子的人,他幻想這位小舅子和以前的衛青一樣能為國家建立卓越的功勛,這樣不但堵住了天下之人指責他任人唯親的嘴,而且還會贊賞他用人不拘一格、獨具慧眼。漢武帝的虛榮心讓他無法接受司馬遷逆耳忠言,結果司馬遷被指責為膽敢替叛徒李凌叫屈翻案被關進大牢,由于司馬遷史官出身、家里貧寒實在拿不出贖身的錢,最終被處以宮刑。
看透了漢武帝時期賣官鬻爵、民不聊生、統治黑暗的司馬遷放棄自殺,決心將漢朝四代皇帝的個人品行和治國能力全部記在歷史書上。他在書中不但大膽的贊揚造反起義將領,而且謳歌數次將漢高祖劉邦置于死地的項羽,為他的失敗自殺扼腕嘆息,慨嘆他本來有機會和能力奪取天下的,卻將萬里江山和天下百姓拱手讓與奸詐無恥的小人劉邦之手。這明顯說了忤逆漢朝的話,如果在清朝會遭遇文字獄以圖謀造反的名義滅門的。
但是司馬遷有文人的傲骨,他藐視大漢皇帝的權威,寧可身首異處也要發泄心中的憤恨和不滿,誰叫你因一句話將人家閹了,還讓人家說你們的好壞?做夢!
在司馬遷的《史記》中記述大秦末年,朝政昏暗、宦官專權、民不聊生、刑法嚴苛,一伙在外戍邊的百姓因為大雨延誤了行程,按照大清律要被處死,他們揭竿而起、奮起反抗,天下英雄云集響應,大秦王朝二世而亡。領頭的陳涉說了兩句千古名言:一是天下苦秦舊矣;二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兩句成了以后造反起義者的口頭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