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宋金元印章【圖】
隋代統一南北,年代雖短,印章制度卻產生了非常大的變動,印章以實用為主,印面變大,朱文印增多,印文線條開始纏繞折疊等等。自此,隨著文人的參與,官印與私印開始徹底地分化了,并產生了許多全新的印章類型。
1、官印。這一時期的官印以實用為目的,一般用銅質印材,并以印面的大小來區分官吏的等級。所不同的是大凡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后,官印中有的會加入本民族的文字。一般而言,唐代官印的印文線條較為均勻,與邊框線條的粗細的差別不大,顯得疏朗、空靈,它作為一種古代實用印章的新的表現形式,從某種意義上講是朱文印式發展的先河。宋代及宋以后,官印的邊欄日漸加寬,文字則以“九疊篆”為主,顯得繁瑣造作,少有天趣。而有一種低下職位的官印——“朱記”印,由于不拘成法,自然真率,在篆刻藝術發展史上獨樹一幟。
2、私印。隋唐私印傳世極少。唐宋時期,由于皇帝雅好書畫,富于收藏,出現了專門的書畫鑒藏印。文人士大夫也開始使用并介入印章的制作,他們既不屬于一般官印的“板”,又不甘于一般私印的“俗”,當然也不滿足于先前印章的形式與使用方法,從而逐漸產生了許多全新的印章形式。除了姓名印外,還出現了收藏印、齋館印、字號印、詞句印等等。這些印,在形式上大致存在兩種追求,即對唐陽文官印的模仿和對漢白文印的效法,前者與唐代篆書的復興有關,后者則與金石學的興起有關。元代以趙孟頫 、吾丘衍為代表的元朱文印式和仿漢滿白文印式的出現,則開創了篆刻藝術的新時代,標志著篆刻藝術的覺醒。
作為實用的私印,唐宋以后,特別是到了元代,隸書印、真書印愈來愈為人們所使用,并逐漸演化為最簡樸的“元押”,它作為私印以極端簡單的形式表現,具有獨特的審美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