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網(wǎng)絡(luò) 編輯制作/荷花小女子
楹聯(lián)賞析:千年對聯(lián)佳話(七)
目錄
第七部分
121.“父子狀元”與“父子當龜”
122.林則徐少時答對主考官
123.俞樾一家的問答聯(lián)
124.出對易對對難
125.黃鶴樓的一副楹聯(lián)
126.劉鳳誥妙筆成趣聯(lián)
127 謎語對聯(lián)
128.“朝白、午紅、暮紫”和“春青、夏綠、秋黃”
129. “閒看門中月”與“思耕心上田”
130.贓官對對兒免受罰
131.太平軍的兩副對聯(lián)
132.秀才巧改進士聯(lián)
133.拆字聯(lián)痛罵梁太守
134.一副合字絕對兒
135.熊總兵和卞知府斗對
136.喬車二幕友各乘半轎行
137.下聯(lián)對了二十年
138.一副有趣的同字異讀聯(lián)
139.英國女王的一副對聯(lián)
140.加拿大的華工望鄉(xiāng)聯(lián)
121、“父子狀元”與“父子當龜”
清朝時,廣東梅縣有個才子叫宋湘,性格豪爽,對聯(lián)也寫得好。有一回, 他路過一個小鎮(zhèn)子,站在路口上,看著大街上來來往往的人群,忽然來了興 致。他找來了筆墨,在路口的一間酒鋪的白墻上,寫了一句上聯(lián):
一條大路通南北!
寫完了以后就走了。過了些日子,他又路過這個小鎮(zhèn)。一看自己寫的上 聯(lián)還在吶,可沒人對出下聯(lián)。宋湘就拿筆自己添了個下聯(lián):
兩邊小店賣東西。 聯(lián)里嵌上了“東西南北”。鎮(zhèn)上的人看了,都夸宋湘寫得好。 宋湘的家鄉(xiāng)有個大官,過去是個狀元,后來他兒子也考上了狀元。父子倆靠著有權(quán)有勢,平時在鄉(xiāng)里橫行霸道,魚肉百姓。鄉(xiāng)親們恨透了這家子人。 有一次,大官在他家的大紅門上,貼了一副對聯(lián):
詩第一,書第一,詩書第一; 父狀元,子狀元,父子狀元。
“詩”,是指我國古代最旱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書”,是指我 國最早的一部古代文獻歷史書《尚書》,也叫《書經(jīng)》。《書經(jīng)》和《詩經(jīng)》 是我國封建時代,學生們必須學習的經(jīng)典課本。這副對聯(lián)在吹噓,這家子是 詩書禮義之家,父子雙雙當過狀元,天下“第一”!
宋湘路過這兒,一看這副對聯(lián),心里就有氣。他早就聽說過這家人的可惡,就想耍笑那狀元父子。可巧,狀元家的斜對過,是個大藥鋪。宋湘眼珠 一轉(zhuǎn),心里有了主意。他就跟掌柜的商量,給他寫副對聯(lián),替他攬生意。掌 柜的一看宋才子要白給自己寫副對子,甭提多高興了,就請宋湘趕快寫。宋 湘一會兒就寫完了,掌柜的馬上就貼了出去。對聯(lián)寫的是:
熟地一,生地一,熟生地一; 附當歸,子當歸,附子當歸。
“生地”、“熟地”、“附子”、“當歸”都是中藥名。宋湘表面上寫 的都是藥鋪賣的一些藥材。可實際上,宋湘是在跟狀元家的對聯(lián)唱對臺戲, 用諧音對,大罵狀元父子。上聯(lián)罵狀元父子是“畜生第一”(熟生地一)。 下聯(lián)的真正意思是:你們家父親當烏龜,兒子也當烏龜,爺倆全是烏龜!
老百姓們看宋湘的對聯(lián)跟狀元家的對聯(lián)遙遙相對,把橫行霸道的狀元父子,罵了個痛快,心里真解氣。大伙兒就成心站在街上,沖著狀元家大聲地 念:“父當龜,子當龜,父子當龜!”
122、林則徐少時答對主考官
林則徐是我國近代杰出的愛國者,他當清朝欽差大臣的時候,在廣東沒 收了英、美等國商販用來毒害中國人的鴉片煙,一共有二百多萬斤,并把這 些毒品在虎門燒了個一干二凈。這就是有名的“虎門銷煙”。
林則徐小時候,努力好學,功課特別好。有一年,父親帶他去考秀才。 參加考試的人挺多,到了考場的大門口,特別擠得慌。父親怕擠壞了兒子, 就讓他騎在自己的肩膀上,往考場里走。主考官遠遠地看見了,覺得挺好玩, 等他爺兒倆走近了,就開玩笑地沖他倆說:
騎父作馬;
這是說林則徐拿爸爸當馬騎。周圍的人一聽,都哈哈大笑。林則徐的爸 爸挺不好意思,鬧了個大紅臉。小則徐看爸爸這么不自在,馬上在肩膀上大 聲地對主考官說:
望子成龍!
是說,我爸爸這么體貼我,是希望我將來能成個有用的人材。這也是他 在替爸爸說話吶。
主考官聽了,驚奇得不得了。自己隨便說了一句,小家伙馬上就對出了 下句,不單對得挺工整,還真有志氣。主考官就笑著對“馬”上的林則徐說: “好樣的。”爸爸也呵呵地笑了。
123、俞樾一家的問答聯(lián)
俞樾[yuè]是清朝末年有名的經(jīng)學家、古文字學家。民主革命家章太炎 就做過他的學生。
有一天,俞樾和妻子,女兒一塊到杭州去玩,累了就在冷泉亭上歇著。 老伴一抬頭,看見亭子上寫著一副對聯(lián):
泉自幾時冷起? 峰從何處飛來?
這副對聯(lián)是明朝末年有名的書法家、畫家董其昌寫的。“泉”是指冷泉 亭,“峰”是指杭州的飛來峰。“飛來峰”是西湖有名的景致,是一座孤山。 傳說東晉時候,有個印度和尚來這兒看見了這座山,說是象天竺國[天竺 zhú 國,我國古時候把印度叫“天竺國”]的靈鷲[jiù]山,不知什么時候飛到這 兒來了。打那兒起,人們就把這座山叫做“飛來峰”。
老伴讓俞樾作一副答聯(lián),俞樾笑著說:
“泉自有時冷起; 峰從無處飛來。” 老伴說:“不如說—— 泉自冷時冷起;峰從飛處飛來。”
俞樾的女兒俞繡孫聽了,笑著對兩位老人說:”我也作了一副答聯(lián)——
泉自禹時冷起; 峰從項處飛來。”
上聯(lián)的“禹”[yǔ]是指大禹,大禹治水的傳說誰都知道,這好懂;可 下聯(lián)的“項處”是怎么回事吶?
俞樾就問女兒:“這‘項處’是指什么?”俞繡孫笑嘻嘻地說:“爸爸怎么連這個都不知道!秦末的西楚霸王項羽,不是 唱過‘力拔山兮氣蓋世’嗎?要不是他把這座山給拔起來,怎么能飛到這兒來?”
俞樾老倆口聽了,哈哈大笑。
據(jù)清·俞曲園《春在堂隨筆》卷一, 民國·吳恭亨《對聯(lián)話》卷一。
124、出對易對對難
清朝時候,浙江有師生倆一塊到省城去考舉人。來到一個叫武林關(guān)的關(guān) 卡的時候,天黑下來,關(guān)卡的大門緊緊地關(guān)上了。老師看著高高的關(guān)卡大門, 嘆了口氣說:
開關(guān)遲,關(guān)關(guān)早,阻過客過關(guān);
這個出句挺有意思:中間的“關(guān)關(guān)早”是兩個“關(guān)”字連著用。可頭一 個“關(guān)”是動詞,當“關(guān)上”講;第二個“關(guān)”是名詞,當“關(guān)卡的大門” 講。后邊的“阻過客過關(guān)”吶,也連用了兩個“過”字。可跟前邊的“關(guān)關(guān)” 相反,頭一個“過”跟“客”合到一塊,是名詞,當“過路的客人”講;后 邊的“過”是動詞,當“通過”講。老師在這兒用了同字同音異義,說了這 么一句話。學生一聽,老師這是發(fā)牢騷吶,還是考我吶?要對上下句,真夠 難的。學生想了半天,也想不出來,心想,這真是出對兒容易,對對兒難呀! 想到這兒,學生猛然靈機一動,想出了個對句:
出對易,對對難,請先生先對。
下聯(lián)不單對得工整,而且中間“對對難”的“對對”兩字連用,后邊“請 先生先對”的兩個“先”字連用,用法跟上聯(lián)完全一樣,對得真絕。
老師一聽學生對得這么巧,剛才的煩悶,也沒影了,連連夸獎他。末了,老師沒考上舉人,他的這個聰明學生倒考上了。
據(jù)清·陸以湉《冷廬雜識》卷四《對對難》。
125、黃鶴樓的一副楹聯(lián)
黃鶴樓座落在湖北武昌的蛇山腳下,早在三國時候就有了。傳說,蜀國 有個費文袆[wěi]在這座樓上,坐著一只黃色的仙鶴飛走了,成了“仙人”。 打那兒起,這座樓就被人們叫做“黃鶴樓。”
到了唐朝,好多文人都到這兒來玩,還寫了不少詩。最有名的要數(shù)崔顥[hào]題寫的《黃鶴樓》了。這首詩的前幾句是:
昔人已乘黃鶴去, 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fù)返, 白云千載空悠悠。
唐朝大詩人李白后來也到黃鶴樓來玩,他正準備題詩,一眼看見墻上崔 顥先前題的詩,不由得連連夸獎?wù)f:“好,寫得好!”李白就把手里的筆撂
[liào]下,對旁邊的人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是說, 眼前的美景實在太好了,可我不能再寫《黃鶴樓》的詩了,因為崔顥在這兒 已經(jīng)寫出了最好的詩。
到了清朝,有人就根據(jù)這個故事,在黃鶴樓上寫了這么一副楹聯(lián):
恨我到遲鶴已去; 怪人早來詩先傳。
黃鶴樓過去毀了好多次,也重修了好多次,最后一次被燒掉是在清朝末 年,一直沒能修復(fù)。這幾年,武漢人民又重建了黃鶴樓。新建的黃鶴樓有五 層樓高,金碧輝煌、光彩奪目,煞是壯觀。
據(jù)清·陸以湉《冷廬雜識》卷五《黃鶴樓聯(lián)》。
126、劉鳳誥妙筆成趣聯(lián)
劉鳳誥[gào]是清朝后期的文學家,學問好,腦子快,還很有風趣。 有個白胡子老翁聽說了他的大名,就買了貴重的紙張,來找劉鳳誥,請
他給自己寫副壽聯(lián)。 當時,劉鳳誥正在寫字,見老翁來做客,連忙讓坐敬茶。他聽了老翁的來意,滿口答應(yīng)。鋪好了紙張,劉鳳誥隨口問這位老壽星:“您老人家的生 日是哪月哪天啊?”老人笑著回答說:“十一月十一日。”劉鳳浩一聽,就 在紙上寫了個上聯(lián):
十一月十一日;
老人一看,嚇了一跳,心里暗暗叫苦,這叫什么對聯(lián)呀?可惜了兒我這 么貴的紙給糟踐了。
劉鳳誥看老人有點不高興,裝沒看見,又問:“您今年高壽了?”老翁 回答說:“我今年整整八十歲。”劉鳳誥隨手寫出了下聯(lián):
八十春八十秋。
一個春秋,就是一年。老人今年八十歲,正好過了八十個春天,八十個 秋天。上下聯(lián)對仗得也挺工整。數(shù)字正好重迭相對;“月”、“日”是時間, 跟季節(jié)“春”、“秋”也正好相對;上聯(lián)是老人的生日,下聯(lián)是老人的歲數(shù)。 意思好,對得好,又通俗好懂,隨手就來。真是難得!
老人一看,樂得嘴都合不上了,千恩萬謝地捧著對聯(lián)走了
127、謎語對聯(lián)
周魯跟鄒齊是一對好朋友,倆人常在一塊作對子。有一天,周魯出了個 上聯(lián):
白蛇過江,頭頂一輪紅日;
鄒齊一聽,這有什么呀,張嘴就對了個下聯(lián):
麻鴨游水,腳踏萬頃綠波。
周魯笑著說:“你對得倒挺工整,可我的上聯(lián)是個謎語,你對的下聯(lián)也 得是個謎語才成。”鄒齊細一琢磨,一下明白了:人們點的油燈,燈心是根 細白繩,周魯把它比作“白蛇”;燈油吶,比作江水,燈心泡在水里,這不 是“白蛇過江”嗎?一點上油燈,燈心頭就有個紅紅的火苗,周魯把它比作 了“紅太陽”,不正象“頭頂一輪紅日”嗎?這個謎語上聯(lián)比方的還真形象。 鄒齊就說:“你的上聯(lián)說的是燈心吧?”周魯笑了:“對。這回就聽你的了。” 鄒齊一時想不出這個謎語下聯(lián),心里挺著急,就在屋里四處張望,猛地瞅見了掛在墻上的秤,不由心里一動,有了主意,跟著就說出了下聯(lián):
青龍掛壁,身披萬點金星。
上聯(lián)的“白蛇”是跟燈心打比方,下聯(lián)的“青龍”是跟什么打比方吶? 就是秤。“身披萬點金星”,是指秤桿上那一串密密麻麻的小銅星,那些小 銅星表示斤、兩、錢這些重量單位。
周魯聽了,拍著手連聲說好。
128、“朝白、午紅、暮紫”和“春青、夏綠、秋黃”
清朝時候江蘇鎮(zhèn)江的金山寺里有個小和尚,對對子挺有水平,遠近聞名。 潤州[就是今天的鎮(zhèn)江市]太守也聽說了,就么把小和尚請了來,打算試試 他的學問。太守給小和尚出了個上聯(lián):
使君子花,朝白、午紅、暮紫;
“使君子”,是一種中草藥,夏天開花,花瓣兒起初是白色的,慢慢變 了顏色。上聯(lián)是說,使君子花早晨是白的,中午變成紅的,晚上就紅得發(fā)紫 了。
小和尚聽了,馬上就對:
虞美人草,春青、夏綠、秋黃。
“虞美人”,又叫“麗春花”,是一種挺好看的草花。下聯(lián)是說,虞美 人這種草花,春天是青色的,夏天變綠,到了秋天,就成黃的了。
太守說了一種花,一天里頭的早、中、晚,顏色三變;小和尚對的也是 一種花,一年里頭春、夏、秋,顏色三變。不單對得好,這兩位對植物學還 挺有研究,觀察得多仔細!
據(jù)清·趙翼《檐曝雜記》卷三。
129、 “閒看門中月”與“思耕心上田”
清朝有個小學童叫史致儼[yǎn] ,他九歲那年去縣里參加考試?考官 叫他試試對對子,出的上聯(lián)是:
閒看門中月;
“閒”,是“閑”的繁體字。是說,坐在院里,悠閑地從院門里看著那 亮晶晶的月亮。這還是個拆字聯(lián),“閒”字可以拆成“門”[門]和“月”, “月”正好在“門”里。上聯(lián)從意思到文字技巧,都挺不錯。
史致儼稍微一琢磨,馬上對了一句:
思耕心上田。 這也是拆字聯(lián),把“思”字拆成了“田”和“心”,“田”正好在 “心”上頭。下聯(lián)的意思也挺不錯。 后來,史致儼當了道光皇帝的刑部尚書,活了八十多歲。
據(jù)清·梁章鉅《浪跡叢談》卷七《巧對補錄》。
130、贓官對對兒免受罰
清朝時候,浙江平湖縣的一個縣官是個無錫人。這個縣官有點文才,可 就是太貪財了,干了不少貪贓枉法的事。
這一年,朝廷派來個巡撫來到平湖。巡撫了解了不少縣官貪贓枉法的事, 打算要處治他。后來聽說他有點學問,就把他叫來了。巡撫見了平湖縣令, 冷笑著說:“聽說你挺有‘才’(財),我出個上聯(lián)你試試。”巡撫就說了 個上聯(lián):
平湖湖水水平湖,未饜所欲;
“饜”[yàn],滿足的意思。這句是說,平湖里的水全滿了,可這個大 湖自己還覺著不夠滿。話里有話,巡撫是在挖苦平湖縣令:你刮老百姓的錢 不少了,可你老也沒有滿足的時候。這個上聯(lián)還是疊字聯(lián),前半句全是疊字, 用了兩個“平”字[頭一個“平”是名詞,“平湖”是名稱;第二個“平” 是動詞,意思是水使大湖滿了]、兩個“水”字、三個“湖”字。
縣官聽了,想起了自己老家,就對了一句:
無錫錫山山無錫,空得其名。
縣官是說他的家鄉(xiāng)無錫城里有一座錫山,可錫山上壓根兒就沒有什么錫[傳說周朝、秦朝時候,這座山產(chǎn)錫,因此得了“錫山”這個名],白有“錫 山”這個名了。下聯(lián)暗含的意思是,您聽說我有“才”[“財”],其實我 也是“空得其名”,沒那么回事。下聯(lián)也是疊字聯(lián),前半句用了兩個“無” 字、兩個“山”字,三個“錫”字,跟上聯(lián)對得十分整齊。
巡撫一聽,覺得這個縣官學問確實不錯,就饒了他,沒治他的罪。巡撫官官相護,只看“才”,不看“德”,這件事辦得不對。
據(jù)清·褚人獲《堅瓠集》卷一《巧對》。
131、太平軍的兩副對聯(lián)
一八五一年一月十一日,洪秀全領(lǐng)導的農(nóng)民起義軍——太平軍,在廣西 金田村起義。這就是中國近代史上有名的“金田起義”。接著,洪秀全宣布 建立“太平天國”,自己是“天王”。太平軍打下了永安城。這是太平軍占 領(lǐng)的第一個城市。太平軍進城以后,在南城門的大門兩邊,寫了一副有名的 對聯(lián):
誅盡胡虜開天國, 斬盡妖魔定太平。
這副對聯(lián)寫得多有氣魄!這副對聯(lián)還是個嵌字聯(lián),上聯(lián)嵌了“天國”, 下聯(lián)嵌了“太平”,合起來正好是“太平天國”。
兩年以后,洪秀全率領(lǐng)五十萬大軍,打下了南京,就把南京改名叫“天 京”,作為太平天國的都城。在洪秀全的“天王府”大殿上,掛著一副金字 寫成的對聯(lián):
虎賁三千,直掃幽燕之地; 龍飛九五,重開堯舜之天。
“虎賁[bén]”,是指跟老虎一樣的勇士。史書上說,周武王打商紂王 的時候,有虎賁勇士三百人。“幽燕”,指北京地區(qū),北京是清王朝的都城。 上聯(lián)是說,太平軍的精兵虎將,要一直打到北京,滅了清王朝。
下聯(lián)的“龍飛”,意思是當皇帝;“九五”本來是古書《易經(jīng)》上的一個詞,用來指皇帝的地位;“堯舜”是我國四千年前傳說中的“五帝”里面 的二“帝”,是兩個英明能干的領(lǐng)袖。下聯(lián)的意思是,洪秀全要建立一個新 王朝,當個象古代堯、舜那樣的好皇帝。
后來,太平天國失敗了,雖說沒能滅了清王朝,可狠狠打擊了清朝統(tǒng)治。
只過了四十七年,一九一一年,孫中山領(lǐng)導的辛亥革命就推翻了清朝,建立 了中華民國。
[說明]洪秀全天王府大殿掛的這副楹聯(lián),其實是從明代的一副對聯(lián)變 化來的。明代正德年間,河北爆發(fā)了楊虎、劉六等人領(lǐng)導的農(nóng)民大起義。起 義軍的隊伍中樹起了兩面金字大旗,上面分別寫著:
虎賁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龍飛九五,重開混沌之天。
混沌[hùn dùn],指當時明王朝的黑暗統(tǒng)治。起義軍有十》三萬人, 分成二十八營,他們跟明朝軍隊進行了兩年的英勇斗爭,最后失敗了。
楊虎、劉六起義軍打出的這副對聯(lián),又是從元末農(nóng)民起義軍的一副旗聯(lián) 變化來的。元朝末年,韓山童、劉福通領(lǐng)導了紅巾軍農(nóng)民起義,他們在起義 誓師的時候,浩浩蕩蕩的隊伍前邊打出了兩面大旗,上面就寫著這樣一副旗 聯(lián):
虎賁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龍飛九五,重開大宋之天。
“大宋”指宋朝,紅巾軍最初號召人民推翻元朝統(tǒng)治,恢復(fù)宋朝。紅巾 軍的起義席卷了全國,以朱元璋領(lǐng)導的起義軍力量最強大。朱元璋隊伍的旗 聯(lián)是:
山河奄有中華地;
日月重開大宋天。
“奄”[yǎn]。是忽然的意思。上聯(lián)是說祖國的一些大好河山,脫離了 元王朝的統(tǒng)治,重新成為了中華民族的土地[當時把元朝的蒙古統(tǒng)治者,叫 做“虜”,不承認他們是中華民族的一員,這是錯誤的]。后來,朱元璋的 軍隊滅亡了元朝,建立了明朝。
從元代紅巾軍,到明代農(nóng)民起義,再到清代太平天國起義,都打出過這 副對聯(lián),只不過里邊個別的詞,因為時代不同而有所不同罷了。從一三五一 年紅巾軍起義,到一八五一年太平軍起義,整整五百年。這副充滿戰(zhàn)斗性、 革命性的對聯(lián),一直受到農(nóng)民起義軍的喜愛,成為他們的斗爭口號,鼓舞著 他們向反動統(tǒng)治者進行英勇的斗爭。
據(jù)元·陶宗儀《輟耕錄》卷二十七《旗聯(lián)》, 明·謝蕡《后鑒錄》卷上, 清·錢謙益《國初群雄事略》卷一《宋小明王》。
132、秀才巧改進士聯(lián)
清朝時候,有個進士當官以后,欺壓百姓,巧取豪奪。后來歲數(shù)大了, 就帶著撈來的幾萬兩銀子,回了老家。這時候,他兒子也考上了進士。兒子 跟老子一樣,也是個橫行霸道、仗勢欺人的家伙。老百姓們對他們恨之入骨。 這一年除夕,老進士看著滿屋的金銀,再看看自己和兒子穿著嶄新的官 服,老婆和兒媳婦也是滿身綾羅,滿頭珠翠。老頭子得意洋洋,叫兒子拿來了大紅紙,親手寫了一副對聯(lián),讓家人貼在了大門上。對聯(lián)寫的是:
父進士,子進士,父子皆進士; 婆夫人,媳夫人,婆媳都夫人。
對聯(lián)在說,老子是進士,兒子也是進土,爺兒倆都是當官的料!老婆是 夫人,兒媳婦也是夫人,婆媳倆都是高貴的女人[那時候,只有有地位的人 的老婆,才能稱“夫人”]。
村里有個窮秀才,恨透了進士父子。他看了這副對聯(lián),靈機一動,樂了。 到了深更半夜,趁街上沒人,他拿著毛筆,悄沒聲的來到進士家門口。在上 聯(lián)上描了三筆,在下聯(lián)上添了九筆。然后,人不知鬼不覺地走了。
第二天清早,正是大年初一。人們來來往往的互相拜年道喜。進士家門 口這副改了的對聯(lián),也讓人發(fā)現(xiàn)了。一傳十,十傳百,不大工夫就招來了一 大群人。有人指點著對聯(lián),大聲地念起來:
父進土,子進土,父子皆進土! 婆失夫,媳失夫,婆媳都失夫!
“進土”就是“入土”,指人死了埋起來。“夫”,在這兒指丈夫。改 了的對聯(lián)就成了:老子入土了,兒子也入士了,爺兒倆一命嗚呼了!老婆子 沒了丈夫,兒媳婦也沒了丈夫,婆媳倆成了一對活寡婦!
人們看了,聽了,哈哈地哄笑起來。陣陣笑聲驚動了進士父子。倆人出門一看,頓時臉色鐵青,癱在了地上。
133、拆字聯(lián)痛罵梁太守
清朝末年,有個廣東人叫梁鼎芬。他在湖北當太守的時候,每天早、中、 晚,要收三次捐,弄得老百姓叫苦連天,怨聲載道。人們都罵他是“梁扒皮”。 商人和攤販們被逼急了,就一塊罷市,來抗議梁扒皮[罷市,就是所有的商 店都不開門營業(yè)]。有人還編寫了一副對聯(lián),貼在了大街上:
一目不明,開口便成兩片;
廿頭割斷,此身應(yīng)受八刀!
橫額是:
梁上君子
這副對聯(lián)是個拆字嵌字對兒。上聯(lián)的“一目”和“兩片”,是由“鼎” 字拆成的;下聯(lián)的“廿頭”和“八刀”,是由“芬”字拆成的。上下聯(lián)里正 好嵌上了“鼎芬”兩個字。橫額嵌上了他的姓:“梁”。這是在罵梁鼎芬有 眼不明,黑了心,應(yīng)該把他的腦袋割下來,讓他的身上挨八刀!
橫額的“梁上君子”,是個典故,指竊賊。東漢時候,有個陳寔[shí]。 一天深夜,一個盜賊溜進了陳寔的屋里,爬到了屋梁上藏著,打算著夜深人 靜的時候,下手偷東西。陳寔暗中發(fā)覺了,也不驚動他,自己穿好了衣服, 把兒孫們都喊了起來。陳寔對他們講了一通要光明正大地做人的道理,還把 偷盜的人叫做“梁上君子”,說這種人也是能改的。趴在屋梁上的賊聽了這 番話,挺慚愧,就從梁上跳到了地上,向陳寔磕頭請罪,表示要改邪歸正。 打這兒以后,人們就把盜賊叫做“梁上君子”。
這個橫額用了這個成語,又嵌上了“梁”這個姓,是在罵梁鼎芬就是搶匪,就是盜賊!
據(jù)清·李伯元《南亭四話》卷七《莊諧聯(lián)話·嘲梁鼎芬》, 清·吳研人《新笑史》。
134、一副合字絕對兒
清末翰林劉爾炘[xīn]上了歲數(shù)以后,就住在蘭州有名的五泉山,他給 五泉山的亭、橋、館、閣,寫了好些對聯(lián)。
有一天,一個朋友拿來一個上聯(lián),求他給對個下聯(lián)。上聯(lián)出的挺有意思:
此木為柴山山出;
是說,這些木頭成了劈柴,是由山里邊弄出來的大樹劈成的。這個上聯(lián) 是個合字聯(lián),“此”和“木”上下摞[luò]到一塊,就成了“柴”字;“山”跟“山” 摞到一塊,就是“出”字。上聯(lián)的七個字里,有六個字密切關(guān)連,意思又說的 是一回事,確實不好對。
劉爾炘想了想,就對出了下聯(lián):
因火成煙夕夕多。
意思是,因為家家用柴火生火做飯,每當天快黑的時候,冒出的煙頂多 了。下聯(lián)也是合字聯(lián),“因”和“火”,左右一合,就成了“煙”字;“夕” 跟“夕”上下一摞,就是個“多”字。對得真好!
這副合字聯(lián)挺有名,對得不但工整,而且短短的十四個字里,就有四個 合字;每聯(lián)的意思又特別自然,上下兩聯(lián)的意思也能連得上。真是個合字絕 對兒。
據(jù)清·梁章鉅《巧對錄》卷六。
135、熊總兵和卞知府斗對
清朝時候,浙江的開化知府有個叫卞午橋的[卞 biàn]。卞午橋跟一個 姓熊的總兵不和,老想找機會拿他開開心。
有一天,卞知府想出了個招兒——在熊總兵的姓上做文章。他把“熊” 字下邊的四點,比成了四條斷了的狗腿;上邊的“能”字,說成“能者”—
—能干的人。他編好了一句話,派人給熊總兵送去了。 熊總兵接過來一看,是寫給自己的一句話:
能者多勞,跑斷四條老狗腿;
聯(lián)中把“能”字下面的四個“點”比做四條狗腿,這是卞知府在罵熊總 兵是條老狗。
熊總兵琢磨出味來以后,氣得不得了。可自個兒是個武將,不會舞文弄 墨。他就把文書請了來,讓文書也編句話,罵罵姓卞的,替自己出出氣。
文書想了一會兒,就盯上了“卞”這個姓。“卞”字正好是“下”字上 露出了一點,不正象個烏龜剛剛探出頭來嗎?文書有了主意,就笑著寫了個 對句:
下流無恥,露出一點烏龜頭。
熊總兵一看,樂壞了,趕緊打發(fā)人給卞知府送去了。卞午橋一看,姓熊 的把自己比成了烏龜,還說自己“下流無恥”,氣得一下蹦了起來。
這純粹是他自個兒找的病,賴誰呀!
據(jù)清·季伯元《南亭四話》卷七《莊諧聯(lián)話》。
136、喬車二幕友各乘半轎行
清朝時候,山西太原有個大官叫趙孫英,他手下有兩個幕友[幫助他管 理文書和錢糧的助手],一個姓喬,另一個姓車幕這兩位幕友還是同鄉(xiāng)。
有一年快過年了,倆人一塊向趙孫英請了假,打算回家過年,看看親戚。 趙孫英準了他們假,倆人就合雇了一輛轎車[一種帶篷子的馬拉車]。趙孫 英送他倆上車的時候,忽然想過出了個合字聯(lián),就跟他倆開玩笑說:
喬車二幕友,各乘半轎行;
說這兩位幕友,合坐著一輛轎車——等于每人各坐半輛轎車,回家去。 “轎”字正好是由“喬”、“車”二人的姓組成。這個合字聯(lián)十分巧妙。 當時,誰也沒能對出下聯(lián)。過了半年,才有人對出了一個下聯(lián):
盧馬兩書生,共引一驢走。
這也是個合字聯(lián),“盧”[繁體字寫成“盧”]和“馬”[繁體字寫成“馬”] 合成了“驢”字[“驢”是“驢”的繁體字]。對得挺不錯。
據(jù)清·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
137、下聯(lián)對了二十年
清朝時候,黃碧川到陜西去當知縣。黃知縣有個習慣,出去辦事總愛騎 馬,從不坐轎。
有一次,城郊出了一件人命案,他親自前去驗尸。到了死者家里,他把 騎的馬放在了院外,進屋里去檢查死者身上的傷痕去了。那匹馬沒拴著,自 個兒蹓跶到旁邊的地里去了。地里種的是綠油油的青麻,這匹馬就在麻地里 大吃大嚼,又蹬又踩,糟踏了不少青麻。
麻地的主人是個農(nóng)村婦女,她看見了自己地里的青麻被禍害了不少,心 疼死了,氣得一邊轟馬,一邊破口大罵,罵得可真夠難聽的。
黃知縣正在屋里驗尸,一聽有個女人在外邊罵大街。再一細聽,罵的正 是自己——馬主人。黃碧川挨了罵,發(fā)了會兒愣,一會兒突然象是想起了什 么,用手捂著嘴“吃吃”地笑。手下人一看,這位黃大人挨了罵,不但不生 氣,還顯得挺“開心”。真是丈二和尚——叫人摸不著頭腦。大伙都挺納悶 兒。
黃碧川看手下人驚奇的模樣,就笑著說:“這里邊有個緣故。待會兒等 公事辦完了,我再告訴你們。”
公事辦完了,黃知縣邊走邊對大伙兒說:“我年輕的時候,有一天帶小兒子去菜園子鋤草。兒子突然看見從菜地里蹦出一只青蛙,就拿鋤頭鋤它, 頭幾下沒鋤著,末了一下鋤著了,可把它一下鋤進了泥里。兒子把青蛙從泥 里撥拉出來,下邊露出塊瓦來。我當時看到這情形,隨口就說了個上句——
娃挖蛙出瓦;
可二十年過去了,我一直沒想出個好下聯(lián),老覺著是個遺憾。可巧,剛 才我突然得了個好下聯(lián),這回能湊成一副整聯(lián)了。你們說,我能不高興嗎?”
手下人趕緊問他:“大人想的下聯(lián)是什么呀?”
黃碧川一說,手下人也都哈哈的樂了。他說的下聯(lián)是——
媽罵馬吃麻。
黃碧川的那個上聯(lián),怎么二十年都沒想出下聯(lián)吶?有那么難嗎?有,確 實夠難的。難就難在上聯(lián)的五個字里頭,有四個字[第一、二、三、五字] 是一個音的不同聲調(diào)。這就是:娃 Wá、挖 Wā、蛙 wā、瓦 Wǎ。下聯(lián)不但也要 五個字,其中的第一、二、三、五字,也得是一個音的不同聲調(diào)。還得是說 了一件事。這就難了。
這回黃知縣想的下聯(lián),正好符合條件。而且這些字的平仄也基本上相對[平聲,就是聲調(diào)的一聲(-)、二聲(■)的字,仄 zè聲,就是聲調(diào)是三 聲(?)、四聲(?)的字]。我們把上下聯(lián)放到一塊,對照一下就清楚了:
Wá WāWā Wǎ
娃 挖 蛙 出 瓦;
[平][平][平] (仄);
māmà mǎ má
媽 罵 馬 吃 麻。
[平](仄)(仄) [平]
據(jù)民國·吳恭亨《對聯(lián)話》卷十四。
138、一副有趣的同字異讀聯(lián)
清朝時候,有個秀才生活困難,又找不著事做,只好在家門口擺了個攤, 賣豆芽菜過日子。秀才在家門口貼了這樣一副怪聯(lián):
長長長長長長長; 長長長長長長長。
上下兩聯(lián)一氣用了十四個“長”字。這是說什么吶?人們挺新奇,都圍 過來看熱鬧,有人還指手劃腳地瞎猜。不大工夫,有個人猜出來了,他大聲 一念,大伙兒就全明白了。他念的是:
“長[cháng]長[zhǎng]長[cháng]長[zhǎng]長[cháng]長[cháng]長[zhǎng]; 長[zhǎng]長[cháng]長[zhǎng]長[cháng]長[zhǎng]長[zhǎng]長[cháng]。” 鬧了半天,秀才在說豆芽菜吶,是盼望著它們趕緊往長[cháng]里長[chǎng]!大伙兒一聽全笑了,就爭著買秀才的 háng]豆芽菜。工夫不大,就賣 光了。
打這兒起,秀才的怪聯(lián)成天招惹得好多人來看,他的生意倒越做越好了。
139、英國女王的一副對聯(lián)
外國人能寫能聯(lián)嗎?能。除了日本、朝鮮、還有東南亞這些使用過漢字 的國家以外,歐洲也有人寫過對聯(lián),當然,也是用漢字寫的。英國女王維多 利亞就是其中的一個。
一八九○年,清朝的光緒皇帝舉行結(jié)婚大典。這次婚禮特別隆重,好多 國家派來大使,又是祝賀又是送禮,還真熱鬧。英國駐華公使叫華爾身,他 送來了英國女王的賀信和她的禮物——一座英國制造的自鳴鐘。鐘做得很精 巧,頂有意思的是,鐘座上用中文刻上了一副對聯(lián):
日月同明,報十二時吉祥如意; 天地合德,慶億萬年富貴壽康。
“十二時”,是指我國古時候計算時間用的十二時辰,一個時辰合兩個 小時。這副滿是吉祥話的中文婚聯(lián),當然不是英國女王本人寫的,是她請別 人寫的。可她選擇了對聯(lián)這種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來祝賀中國皇帝的婚禮, 倒是個討中國人喜歡的做法吶!
140、加拿大的華工望鄉(xiāng)聯(lián)
早在十九世紀末期,加拿大總統(tǒng)麥克唐納,決定修建一條橫貫全國的太 平洋鐵路。有人向他建議說:“中國人勤勞勇敢,建造了舉世聞名的萬里長 城,我們這項工程不能沒有這支主力軍!”麥克唐納覺得有理,采納了這個 建議,派人到中國來招華工。不久,有七千多名年輕力壯的中國人應(yīng)招。他 們遠渡重洋,來到了加拿大。
華工們和本地工人一起,劈荊斬棘,炸石開山,歷盡了艱辛,終于使鐵 路建成通車。太平洋鐵路這個偉大工程,滲透著中國工人的血汗。舉行通車 典禮的時候,麥克唐納總統(tǒng)在國會上發(fā)表了長篇演講,他高度評價了華工們 作出的巨大貢獻。
鐵路修成以后,許多華工留在了加拿大。華工們時刻懷念著自己的祖國, 大伙兒捐款,在溫哥華的大洋之濱買了一塊園地。在園地緊靠海水的地方, 修了一座“望鄉(xiāng)亭”。工作之余,華工們紛紛來到這里,佇立海邊,遙望東 方,寄托對祖國的懷念之情。
這個亭子上,掛著一塊匾額,上面用漢字寫著“望鄉(xiāng)”兩個大字。兩旁 的亭柱上,還有一副對聯(lián),上面寫著:
遙望中華數(shù)千里; 不知何日返回家!
經(jīng)過一百多年的風風雨雨,“望鄉(xiāng)亭”和亭上的對聯(lián),成為中國的海外 兒女懷念祖國的歷史見證,也成為中加兩國人民友誼的象征。現(xiàn)在,加拿大 政府已撥專款把這里修葺[qì]一新,開辟為公園,供華僑和加拿大人民共 同游覽。
美景美圖精品美文音樂空間職場技巧音畫圖文感悟哲理星座運清生活百科史海鉤沉健康常識書畫古玩網(wǎng)頁特效電腦技巧在線書架精美相冊您已閱覽
分
秒
感謝光臨
天空之城-水晶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