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來源/網絡 編輯制作/荷花小女子
某家當年高考的時候,七月天,艷陽高照,偏偏鄰座一個MM穿的是耀眼的紅裙,敢于穿艷麗顏色的MM必然有超然的自信,這個MM也算達標,一笑一顰間總令我回頭瞟上幾眼。考完后把這段事當做考場戲聞告訴父母,母親怪我考試時注意力不集中,父親卻哈哈大笑:“朱衣人點頭,吾子必得高中爾。”
于是俺就順利的考入了一所重點的211的有百年歷史的以恐龍滿地爬聞名于全國的以恐龍滿地爬聞名于全國甚至有人編出流行歌曲加以傳唱的工科院校。前面有人說我是學文的,慚愧了,小生確實是工科畢業,不信者可以一多重積分試之。
朱衣人點頭,到底是什么樣的一個典故呢?
這件事得從北宋時候說起。
歐陽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做為中國古代重要的文學家,歐陽先生留詩云:“文章自古無憑據,惟愿朱衣一點頭。”這朱衣點頭的典故就著落在歐陽修身上。
《天中記》卷三八引宋趙令畤《侯鯖錄》:“歐陽修知貢舉日,每遇試卷,坐后常覺一朱衣人時復點頭。然后其文入格……始疑侍吏,及回顧之,一無所見。因語其事于同列,為之三嘆。”
另一說記載于《紀錄異·朱衣吏躍出》:元稹私第獨坐,有朱衣吏入曰:“相公今日登庸。”言論,趨出;命左右退之,咸曰:“無人。”入朝果有制命。
這兩本書的普刻本上都已經找不到這兩段話,只有天一閣本有歐陽修遇到朱衣人的記述。
古代科舉,關系一個知識分子一生的命運,那才是真正的一考定終生,在科舉里有太多我們想說和不想說的故事,科舉制度幾乎已經成了唐宋以來中國文化人的一個縮影。因為科舉畢竟不是現在的標準答案考試,而是看應試者的文才和所作的作品是否符合主考人乃至皇帝的胃口,所以,即使子不語怪力亂神,士子們也多多少少把飄渺的希望寄托在文圣,寄托在文昌帝君身上,也許真正的把這些說開去,又將是如泣如訴的《儒林外史》,然而小子無才,只能拾前人牙慧,講講這朱衣人的典故。
歐陽修遇朱衣人點頭這一遭,可說真是一榜奇人,朱衣人連連點頭。連宋仁宗都按捺不住興奮,回到后宮就向章獻太后報喜,朕這一榜為后世子孫提拔了王佐之才啊。確實不假,這一榜有宋以來,不,哪怕是中國千古也不曾見過這么多天才同榜及第,一篇蘇軾的《刑賞忠厚之至論》就可以讓主考梅堯臣連稱要虛位避讓這些后生。從此以后,“朱衣點頭、朱衣點額、點頭朱衣”等就泛指科舉中選或被考官看中,以“朱衣使者”稱考官。湯顯祖《牡丹亭》第四十一出里就有:“且當青鏡明開眼,惟愿朱衣暗點頭。”民間又以文昌五帝君中的第三位塑造成朱衣人形象。
在此預祝在座諸君在金豬年的所有考試中朱衣點頭,無往不利。
美景美圖 精品美文 音樂空間 音畫圖文 職場技巧 感悟哲理星座運情生活智慧史海鉤沉健康智慧書畫古玩網頁特效電腦技巧在線書架精美相冊您已閱覽
分
秒 感謝光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