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來源/網絡 編輯制作/荷花小女子
曾國藩的人生智慧啟示
目錄
01、誦讀經典詩文,鑄就精神家園
02、品味國學經典 領悟生命箴言
03、修身治心
04、沅甫九弟左右
05、字諭紀澤
06、欲求造福,先去忮求
07、慎獨則心安
08、敦厚大度,慎獨謙讓
01、誦讀經典詩文,鑄就精神家園 最能凸現一個民族傳統與智慧的,莫過于文化。浩瀚的典籍就是中國文化的載體,其中那些流傳百世、歷久彌新的國學經典便是中國文化精髓之所在。這些經典深蘊著民族的文化之根,承載著民族的血脈之魂,體現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使華夏文明得以薪火相傳、魅力永存。
弘揚國學,傳承中華文明的薪火,要從每個人做起、更要從孩子做起。繼貴州人民出版社修訂重版《中國歷代名著全譯叢書》之后,又隆重推出這套《國學解讀叢書》,借助于專家們的“解讀”指導,借古闡今,將傳統文化的精髓普及到青少年之中,為讀者開啟一扇通向傳統文化的大門,接續起民族文化的血脈,鑄就得以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本套叢書呈現以下幾大亮點:
一、篇目精挑細選,譯文簡潔流暢
這套叢書從先秦至晚清2000多年的中國文學史中精心挑選出具代表性的11部典籍, 210幅精美圖片穿插文中,書中設有導讀、注釋、經典原意等相關欄目:導讀深邃精微,統領全篇,方便讀者閱讀;注釋力求淺顯、精準;譯文簡潔明了,通曉暢達。展開書卷,純美的詩歌、經典的選本、彰顯詩意的繪畫,閃爍的智慧火花,讓傳統的國學典籍從殿堂走下,超越時空,成為極具現代氣息的恢宏畫卷。
二、含英咀華,古為今用
為了方便讀者閱讀理解,出版策劃者還有針對性地增加了當代闡釋、國學故事、文化常識三個小欄目?!爱敶U釋”從當下語境與視域出發,以今釋古,闡釋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使小讀者在價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在閱讀的過程中,學會做人與學習?!皣鴮W故事”和“文化常識”部分涉及了文學、歷史、天文、地理、倫理道德等常識以及一些民間傳說,極大豐富了圖書內容,既補充了青少年的國學知識,又拓展了思維空間。
三、擁有高質量的編審團隊
為保證叢書的質量,出版社延聘學界通人、專家學者、知名編輯,以形成高質量的編審團隊,重新對叢書進行校訂和審閱,嚴格評估與審定文稿,給全書以最精準、最可靠、最權威的質量保障!在書籍裝幀設計上,力求簡潔樸素,給讀者呈現一種典雅樸實厚重之美。在團隊人員的不懈努力下,此書集權威的版本,精準的校訂,全新的版式,精美的裝幀,豐富的史料性于一體,相信這套叢書將會得到專家學者和廣大讀者的支持與青睞!
品位經典,回歸傳統,相信這套《國學解讀叢書》的問世,將會引領廣大讀者走進輝煌燦爛的國學殿堂,領悟經典精髓之所在,探尋生命真諦,傳承文化命脈!
02、品味國學經典 領悟生命箴言
中國文化的精神是什么?到哪里去探尋中國傳統文化?
繼編輯出版了《中國歷代名著全譯叢書》這一高品位、高質量的“雙效”圖書之后,貴州人民出版社又隆重推出這套《國學通讀文庫》叢書,從浩瀚如海的古代典籍中搜集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精神的11部圖書,這便是中國文化精神之所在!
出版社歷來以弘揚和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依托豐厚的文化積淀,精心策劃出這批特色鮮明、極具文化傳承和文化積累價值的精品圖書,力求再現經典原貌,凸顯思想精華,使本套叢書成為現代人進入中國傳統文化殿堂的必備圖書。
在傳統文化備受沖擊的互聯網時代,由于文言文的晦澀古奧、歷代注疏紛繁雜亂、各家解讀不一,傳統經典往往被束之高閣,當下人已難識其廬山真面目。而本叢書在策劃之初就本著弘揚傳統、振興華夏之宗旨,化艱深為淺顯,融譯注為一爐,古為今用,以今釋古。
在文稿選編上,出版社延聘學界通人、專家學者、知名編輯,重新對叢書進行校訂和審閱,嚴格評估與審定書稿,給全書以最精準、最可靠、最權威的質量保障!數量上比較適中,篇幅也以短篇為主,文章均為古文的精華,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經久不衰!注釋力求淺顯、精準;譯文簡潔明了,通曉暢達。相信本套圖書對有志于加強國學修養、提高文化素質和文學鑒賞能力、增強寫作水平的讀者來說都將有所幫助。
此外又增加了當代闡釋、國學故事、文化常識三個亮點,從當下語境與視域出發,闡釋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使讀者在價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在閱讀的過程中領悟生命箴言。通過書中豐富的文史知識、倫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全方位展示國學的精粹與生存之智慧,多角度闡釋中國古代文化的精神內核,讀之,既回腸蕩氣,又情趣盎然,令人掩卷難忘。
這一套從書,讀者可以隨意地從任何一本開始閱讀。展開書卷,呈現在讀者面前的將是純美的詩文、經典的選本、彰顯詩意的繪畫,然其全新的版式、精制的裝幀更令人手不釋卷。相信讀者不僅會嗅到那些經典美文的馨香,更會感知到選編者的煞費苦心和濃濃情意。這不僅是一趟輕松溫暖的經典回歸之旅,更可以讓讀者立足當下,品味人生,探尋自己的精神家園。
“海納百川成其大,通流萬卷始于精”,相信這套匯集了中華傳統文學經典的《國學通讀文庫》的出版,將會受到社會各界及廣大讀者的好評和喜愛。同時對于振興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將起到重要作用。
03、修身治心
釋迦牟尼說,“世間一切萬物,壯無過心”。所謂治心,也就是孟子所說的“苦其心志”、“曾益其所不能”的工夫,是“天將降大任”前的首門功課。李鴻章說,我老師有所成,乃善治心也。蔣介石稱“曾國藩治心之言,皆閱歷之語”。毛澤東說,“欲動天下者,先動天下之心。心無定旨,人如浮萍,終將無成”。曾國藩積數十年之曲折,總結出若干治心之法,雖然所選篇目未能涵蓋其所有治心之法,但窺一斑而知全豹,可以助我們了解曾國藩在治心方面所做的努力。
04、沅甫九弟左右
沅甫九弟左右:
初七、初八連接弟由便足寄回及由胡二、安七送回兩信,具悉一切。亮一去時,信中記封有報銷折稿,來信未經提及,或未得見耶?二十六早地孔轟倒城垣數丈,而未克成功,此亦如人之生死早遲,時刻自有一定,不可強也。
總理既已接札,則凡承上起下之公文,自不得不照申照行,切不可似我疏懶,置之不理也。余生平之失在志大而才疏,有實心而乏實力,坐是①百無一成。李云麟之長短亦頗與我相似,如將赴湖北,可先至余家一敘再往。潤公近頗綜核名實②,恐亦未必投洽無間也。
初八日祖父大人八十四冥誕,共二十席。彭壽七、曾題五等皆來,留蕭丕八之龍午飯。初九日溫弟婦來曾家坳住,二妹子亦同在彼。七十侄女則回老屋。紀澤隨易芝生至羅、李、峙衡三家拜年,即至沅堂先生家,吊其師母之喪。溫弟十一日至永豐等處拜年。澄弟擬節后至城一次。王福、韓升均不在此,余甚不方便。
近日身體略好。惟回思歷年在外辦事,愆咎③甚多,內省增疚。飲食起居,一切如常,無勞廑慮④。今年若能為母親大人另覓一善地,教子侄略有長進,則此中豁然暢適矣。弟年紀較輕,精力略勝于我,此際正宜提起全力,早夜整刷。昔賢謂宜用猛火煮、漫火溫,弟今正用猛火之時也。
李次青之才,實不可及。吾在外數年,獨覺慚對此人。弟可與之常通書信,一則少表余之歉忱,一則凡事可以請益。
玉班兄送弟《二十二史》甚好。余京中書籍承漱六專人取出,帶至江蘇松江府署中,此后或易搬回。書雖不可不看,弟此時以營務為重,則不宜??磿7踩藶橐皇拢詫6?,以紛而散。荀子稱耳不兩聽而聰,目不兩視而明,莊子稱用志不紛,乃凝于神,皆至言也。
家中四宅大小平安。甲五目疾,右目尚未好,略有光,能辨對聯字耳,左目已將全好。因谷四胡子仙逝,今日自往一吊,余亦未出門也。諸不詳盡,順問近好。
兄國藩手草
注釋
①坐是:因是之故,因此。
②綜核名實:全面考核事物的稱說是不是與實際相符。
③愆咎(qiān jiù遷就):罪過。
④廑(jǐn緊)慮:殷切關注。
當代闡釋
心無旁騖,貴在專精
當陽光散落在我們身上時,我們只會感到溫暖;而當它穿過透鏡迎面而來時,卻變得犀利不可逼視。一個用心不專的人往往一事無成;而當一個人把他所有的精力凝縮成一點時,他會成為一把所向披靡的利刃,戰無不勝。這個道理似乎是不言自明的,然而,依然有很多人會犯貪多騖得的錯誤。
根據以往對曾國藩的認識,我們知道他是一位極愛讀書,且始終以督促兄弟、子侄認真讀書學習為己任的人,可是在這封家書中卻勸誡弟弟“不宜??磿?,何也?原來,此時曾國荃(沅甫)所率領的湘軍剛剛攻占九江,氣勢很盛,這種情況下,當務之急是整飭營務,奮力作戰,而絕不能又想做學問,又想搞軍務,其結果很可能就是一事無成。所以曾氏說“凡人為一事,以專而精,以紛而散。荀子稱耳不兩聽而聰,目不兩視而明,莊子稱用志不紛,乃凝于神,皆至言也?!笔窍胍嵝训艿埽瑹o論做什么事,成功的秘訣其實只有一個:“心無旁騖,以專而精?!?div style="height:15px;">
這里曾氏所說的專,就是求精之意,欲求精必須專。如何做到這一點呢?如是練兵,必練成可以赴湯蹈火、勇往直前、視死如歸的戰士,這樣才稱得上精;如是做學問,經則專主一經,史則專熟一代。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今年不通,明年再讀,把一部書研究得爛熟,甚至終身以此一書為研究中心,這就算得上是專了。
現代學校和教育,要說終日沉潛于一本書或一門課程,自然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們可以取法他的意思,用全副精神去學習,去做事,還是可能的。雖然只是看一小時的書,但在這一小時內全神貫注,聚精會神,忘卻書外的一切;雖然一天中需要做很多件事情,但是每做一件事時,不去想其他的事情,直到把這件事情做完為止。
生活中最明智的事情是精神集中,最壞的事情就是精神渙散,如果我們深諳此理,并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養成專心致志、心無旁騖的好習慣,恐怕想不成功都難了。
原文
沅甫九弟左右:
初三日劉福一等歸,接來信,借悉一切。
城賊圍困已久,計不久亦可攻克。惟嚴斷文報是第一要義,弟當以身先之。
家中四宅平安。季弟尚在湘潭,澄弟初二日自縣城歸矣。余身體不適。初二日住白玉堂,夜不成寐。溫弟何日至吉安?在縣城、長沙等處尚順遂否?
古來言兇德①致敗者約有二端:曰長傲,曰多言。丹朱②之不肖,曰傲曰嚚訟③,即多言也。歷現名公巨卿,多以此二端敗家喪生。余生乎頗病執拗,德之傲也;不甚多言,而筆下亦略近乎嚚論。靜中默省愆尤,我之處處獲戾④,其源不外此二者。溫弟性格略與我相似,而發言尤為尖刻。凡傲之凌物,不必定以言語加人,有以神氣凌之者矣,有以面色凌之者矣。溫弟之神氣稍有英發之姿,面色間有蠻橫之象,最易凌人。凡心中不可有所恃,心有所恃則達于面貌。以門地⑤言,我之物望⑥大減,方且恐為子弟之累;以才識言,近今軍中煉出人才頗多,弟等亦無過人之處。皆不可待。只宜抑然自下⑦,一味言忠信行篤敬,庶幾可以遮護舊失,整頓新氣。否則人皆厭薄之矣。沅弟持躬涉世,差為妥葉。溫弟則談笑譏諷,要強充老手,猶不免有舊習。不可不猛省!不可不痛改!聞在縣有隨意嘲諷之事,有怪人差帖之意,急宜懲之。余在軍多年,豈無一節可???只因傲之一字,百無一成,故諄諄教諸弟以為戒也。九弟婦近已全好,無老掛念。沅在營宜整刷精神,不可懈怠。至囑。
兄國藩手草
注釋
①兇德:違背仁德的惡行。
②丹朱:堯子名?!妒酚洝の宓郾炯o》:“堯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於是乃權授舜?!?div style="height:15px;">
觀古通今,恃才傲物的人多半沒有什么好結局,輕則招人怨艾,重則惡德壞事。而“禍自口出”則更是中國人千百年來不曾停止過的訓誡。一般來說,傲者多是才華淺薄的,“傲人不如者必淺人。”恃才傲物者,往往自負、偏執,完全以自我為中心,很難和周圍人相處良好。同樣,一個不說話的人恐怕不會在說話中惹麻煩上身,也不容易暴露自己的不足。而那些喜歡說話的人,既容易得罪人,惹禍上身,又容易引起別人注意而暴露自己的缺點。過多的言辭必然會在不經意間觸及到某些人的痛處,而給自己帶來意料不到的麻煩。
說到“傲物”與“多言”的代價時,我們所想到的最典型的例子,恐怕就是三國時期的楊修了。用“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來形容楊修的才學是絕不為過的。但恃才傲物的結局是講出了曹操心中的秘密而死于非命。楊修的“禍”的根源便在其口,面對他的遭遇,我們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呢?英國文學評論家撒繆爾·約翰遜曾說過:“許多道德家都曾談到,人的諸種惡行中,驕傲為最,它以多種多樣的形式出現,而又在極其繁復的偽裝下隱匿,那種偽裝好似掩蓋月光的那層翳障,既是月亮的光輝,又是月亮的陰影,它雖可以把月亮藏匿起來,叫我們看不見,又因藏匿得不徹底而叫月亮泄漏了自身?!?div style="height:15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