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中年危機”來說,應該是各階層的人之間最無差別的一種體驗了。
到了這個年紀,上有老下有小中間有房貸,職場上還要應對年輕人帶來的壓力和競爭,很多時候,只要你稍不注意就直接“掉隊”了。
最近,身邊一些身在大廠的朋友也在跟我抱怨這些事,他們大都是企業中層、技術骨干,看似光鮮的工作,卻仍然深陷“危機”的泥潭。
不管怎樣,“中年”是人生的必經階段,只去恐慌也無濟于事,倒不如多學些“招數”,可以更好地在博弈中取勝。
作為個人,無論工作多努力,如果只從自己的視角出發,多半會認為被虧待了,可是當我們轉換視角站在公司甚至行業的角度時,問題很可能有不同的答案。
現如今不少所謂的白領做的仍然是機械性工作,并不比100年前的紡紗工高級太多。除了工具有所差別,白領用PPT,紡紗工做紡紗機,兩者之間的共同點簡直太多了,崗位技術易掌握(簡單培訓即可入職)、可替代性高(換誰都可以做好)、創造價值有限(產出與時間投入相關)。
試想下公司的前臺職位。她們都知道在此崗位上工作不到35歲以后,大部分人會轉型要么成為行政、HR,要么轉到與公司業務更近的部門。遺憾的是,有些中年人對職場的認識都沒達到公司前臺的水平。
從公司角度考慮職位價值是中年人必須進行的一次視角轉換。如果你做的只是前臺工作,那么再努力也不過就是個“好的前臺”,隨時可能會被更便宜、更漂亮、更年輕的后輩替代。
完成視角轉換,我們也許就找到了焦慮之源。
現在社會發展太快,行業和技術都在更新,一味吃老本的結局很可能是沒飯吃,被公司掃地出門。所以,想不失業,上年紀之后要去做更具價值的工作。
本文無意介入中西醫之爭,只是借此做比喻。談這個點源于最近在后臺收到的一條留言。
聽過郭德綱的一段相聲,里面提到“老西醫”這個很少被提及的詞。相比于“老中醫”而言,“老西醫”的價值會差一些,具體原因可以從以下三個角度分析:
知識是人類在實踐中認識(客觀)世界的成果。
如果你所在行業知識的更新速度非常快,那中年人的學習速度要慢于年輕人的。比較典型的有軟件開發、西醫等領域,這些行業的專業領域知識基本上每幾年就上一個臺階,新內容層出不窮。
舉個例子,如果現在的西醫在治病時還參考《放血療法與其有效性》為病人看病,那估計這位醫生很快就會被送去就醫。與此相對,中醫的知識更新則相對緩慢,估計現在還有人在看《皇帝內經》。
“在知識更新快的領域即使不停止學習,年輕人仍然有優勢 ”,如此簡單的道理,某些中年人卻不愿意直面。
技能是個體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通過訓練形成的一定動作方式與智力活動方式。
有些技能與知識存在很強的相關性,比如開發程序時對計算機語言的使用技能,后者必須隨前者不斷變化。有些技能則未必需要不斷更新,比如“PPT制作”技能,十年前和今年這個技能差別估計不大,內在邏輯通順之后,差異多源自個人審美趣味。
能力是完成一項目標或者任務體現出的綜合素質。
能力與知識技能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領域無關性。比如“溝通能力”,這種通用能力可以被跨領域使用,管理能力某種程度上也是如此。高層管理者能管理不同的業務,背后的邏輯就是基于以上原理。
如果每個人都能從“知識更新、技能退化、能力遷移”思考所從事的工作,我們就有機會避免成為“老西醫”。
誰都會變老,誰都會面臨所謂的“中年”,而是否選擇“危機”其實主動權掌握在你自己手里。
“人到中年,保質三問”,回答好了可以讓我們對自己的價值有個清醒的認識。
第一,我的知識是否已經老化,怎樣才能更新?我所處的是否就是一個知識不斷更新的領域?
第二,我上一次主動學習新技能是什么時候?請注意是主動,而非被動。
第三,我有哪些能力是可以遷移到新領域,繼續發揮作用的?我擅長它們嗎?
面臨危機的職場中的中年人,只能選擇坐以待斃嗎?
當然不是!
接下來是繼續與技術打交道(偏技能型)還是與人打交道(偏人文型),選擇不同,策略也不同,當然這其中也各有優劣。
如果選擇持續與技術打交道,那么就要做好準備——永遠不能停止學習,而且隨著年紀增長學習速度下降,投入的時間和精力更多,收獲反而會相應減少。做技術的人別想吃老本,停下來就是退化的開始。
如果選擇轉型,就要做好打算與更多人打交道的準備。比如做管理,其中很多知識和技能的更新速度相對較慢,當今很多企業管理中還會參考《春秋》和《資治通鑒》里的例子就是個很好的證明 ,但壞處是受外界因素影響很大。試想一下,一位年薪千萬的企業高管,在失去老板信任被打入冷宮后,再次崛起的機會有多少?換一家公司又成為高管的機會又有多少?回答都是:很渺茫。
人到中年,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個坎兒。要考慮的事情越來越多,責任也越來越重,只有避免成為“老西醫”,我們才有更多機會。
如果對現實始終認識不清,那么請記住下降的通道總是暢通無阻的。
希望大家始終保持鼓起勇氣繼續出發的勇氣。
(來源:leo張大志 (ID:jobchanceleo) 版權聲明:“職場”所推送文章,除非確實無法確認,我們都會注明作者和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