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心血管病報告 2016》,我國心血管患病率持續上升,死亡率高居首位,占居民死亡構成的40%以上,防控形勢刻不容緩。美國專家Braunwald教授首次提出“心血管事件鏈”概念,指出其為高危因素導致動脈硬化、易損斑塊破裂發生心梗、致命性心律失常、心衰至死亡的過程,表現出因果相連、遞進發展、事件突發、后果嚴重的特征。這一概念提出帶來防治理念由單因素、單環節向整體全程干預思維轉化,目前針對單病種的治療措施無法根本上遏制心血管事件鏈。亟須開辟系統干預心血管事件鏈的有效新途徑以應對心血管病防控的嚴峻形勢。
既往參與吳以嶺院士主持的兩項973計劃項目,構建中醫脈絡學說,形成指導血管病變防治系統理論。提出脈絡學說核心—營衛理論:“營在脈中,衛在脈外”(《靈樞》)、“營衛不通,血凝不流”(《傷寒論》)、“血脈相傳,壅塞不通”(《金匱要略》),“損其心者,調其營衛”(《難經》)。基于“營衛不通,血凝不流”、“血脈相傳,壅塞不通”,探討“凝”→“壅”→“塞”→“不通”傳變規律,與心血管事件鏈高危因素引起血液凝聚、動脈硬化易損斑塊、急性心梗、心梗后心律失常及慢性心衰關鍵環節相關性,揭示“調其營衛”治法與代表藥物的系統干預優勢,對根本遏制心血管事件鏈具有重大臨床價值。
筆者以脈絡學說營衛理論指導心血管事件鏈系統干預為主要內容,聯合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南京醫科大學一附院等單位專家,進行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醫藥現代化專項并獲批立項,以期發揮脈絡學說營衛理論的指導作用,開辟系統干預心血管事件鏈的有效新途徑,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水平。
關鍵科學問題
以脈絡學說營衛理論為指導,基于“營衛不通,血凝不流”、“血脈相傳,壅塞不通”體現的“凝”→“壅”→“塞”→“不通”傳變規律,與心血管事件鏈高危因素引起血液凝聚、動脈硬化易損斑塊、急性心梗、心梗后心律失常及慢性心衰關鍵環節相關性,運用數據挖掘技術分析古今相關醫案的辨證用藥規律,形成臨床治療方案;吸取中醫學治未病思想,采用國際公認的隨機、雙盲、對照、多中心循證醫學研究方法,評價脈絡學說代表方對心血管事件鏈關鍵環節的臨床療效,揭示其“治本病,防未病”——控上游因素,治當前病變,防下游傳變,系統干預心血管事件鏈特色優勢,并闡明其防中寓治,治中寓防,防治結合的療效機制。
研究思路
以“傳承經典、基于臨床、系統干預、阻抑事件”為指導思想,傳承創新脈絡學說營衛理論,探討心血管事件鏈病機傳變及辨證用藥規律并制定臨床治療方案,選擇脈絡學說代表方津力達顆粒、通心絡膠囊、參松養心膠囊、芪藶強心膠囊,開展循證醫學評價,實驗研究揭示療效機制,佐證脈絡學說營衛理論的科學價值。
研究內容
脈絡學說營衛理論指導心血管事件鏈病機傳變及辨證用藥規律研究
整理歷代醫家文獻記載及現代研究,基于“營衛不通,血凝不流”、“血脈相傳,壅塞不通”,探討心血管事件鏈“凝” →“壅” →“塞” →“不通”病機傳變規律;基于古今代表性醫案分析,通過回歸、關聯、聚類分析、基于熵的復雜系統分析方法等數據挖掘技術揭示其辨證用藥規律,制定脈絡學說營衛理論指導系統干預心血管事件鏈臨床方案。
脈絡學說代表方系統干預心血管系統鏈循證醫學及療效機制研究
圍繞“營衛不通,血凝不流”之“凝”與高危因素血液凝聚狀態,“壅”與動脈硬化易損斑塊,“塞”與急性心梗,“不通”與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及冠心病心衰,選擇脈絡學說代表藥物津力達顆粒(糖尿病前期)、通心絡膠囊(動脈硬化/冠心病)、參松養心膠囊(心律失常)、芪藶強心膠囊(慢性心衰),遵循國際規范,采用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多中心、中心實驗室檢測、第三方數據分析等方法,開展脈絡學說代表方系統干預心血管事件鏈關鍵環節重大疾病的臨床研究,獲得高質量循證證據。體現中醫“治未病”理念,從“控上游因素、治當前病變、防下游傳變”角度設定指標,評價通絡藥物對心血管事件鏈防治結合的系統干預作用。實驗研究從整體、器官、組織、細胞、分子不同水平探討其療效機制。
創新性分析
首次提出心血管事件鏈“系統干預”綜合防治觀點
心血管事件鏈概念指出心血管病表現出因果相連、遞進發展、事件突發、后果嚴重的特征,帶來其防治理念由單因素、單環節向整體全程干預轉化,針對單病種治療措施無法根本上遏制心血管事件鏈。
本研究以脈絡學說營衛理論指導,結合中醫未病先防,既病防病,病瘥防復的“治未病”思想,提出心血管事件鏈“系統干預”觀點:治本病、防未病,控上游因素,治當前病變,防下游傳變。系統干預觀點的提出突破了目前針對心血管病單病種干預的局限,有助于制定寓防于治、防治結合、阻抑事件的綜合干預方案,從根本遏制心血管病的發生發展。
以脈絡學說營衛理論為指導,揭示心血管事件鏈 “凝”→“壅”→“塞”→“不通”病機傳變及辨證用藥規律,制定系統干預心血管事件鏈關鍵環節的臨床方案
基于“營衛不通,血凝不流”、“血脈相傳,壅塞不通”之“凝”→“壅”→“塞”→“不通”,揭示心血管事件鏈發展演變規律,基于“損其心者,調其營衛”的治法,系統整理心血管事件鏈古今相關醫案,采用多種數據挖掘技術提取醫案信息中潛藏的用藥頻次、治療劑量、功效治法、藥對組方,探討藥物之間的最佳配伍;挖掘用藥規律與證候要素、疾病病機的相關性,建立脈絡學說營衛理論指導心血管事件鏈的系統干預臨床治療方案。體現了源于經典、基于實踐、創新理論、指導臨床的中醫藥自身發展規律,進一步豐富和發展脈絡學說營衛理論。
循證評價與療效機制揭示“調其營衛”系統干預心血管事件鏈的科學內涵
“凝”→“壅”→“塞”→“不通”病機傳變規律與心血管事件鏈高危因素引起血液凝聚、動脈硬化易損斑塊、急性心梗、心梗后心律失常及慢性心衰關鍵環節具有相關性,選擇上述心血管事件鏈關鍵環節重大疾病,遵循國際循證醫學研究規范,建立體現中醫“治未病”思想的療效評價方法,為脈絡學說代表方系統干預心血管事件鏈提供高質量循證醫學證據,佐證脈絡學說營衛理論的臨床指導價值。(賈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