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菖蒲系天南星科菖蒲屬多年生草本植物石菖蒲的根莖。在本草書籍中,菖蒲的異名頗多,如昌陽、昌本、堯韭、水劍草等。“菖蒲,乃蒲類之昌盛者,故曰菖蒲。”(《本草綱目》)《呂氏春秋·士容論第六·任地》曰:“冬至后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于是始耕。”古人認為,凡天下之萬物,俱藉陰而生,而陰又必資始于陽,以陰感陽而昌盛。而菖蒲于冬至陽生之后,先百草而昌,“昌”又與“菖”通,故有“昌陽”“昌本”之稱。由于菖蒲葉片中間有脊,狀若利劍,故又有“蒲劍”“水劍草”之名。
名稱由來
至于在“菖蒲”之前,冠以“石”字,乃是因蒲類植物品種繁多,其中惟以“生石澗而葉細嫩者”“根小節稠,味甚辛烈,堪收入藥”,其他“種池塘而葉粗長者”“根大節疏,味兼和淡,惟取作餞,饜酒點茶”。于是,“特加‘石’字于上,示其所優,使人之不誤取也。匪特菖蒲為然,他如梔子、茨菇,每加‘山’字,亦此意爾。”(《本草蒙荃》)簡言之,因菖蒲為蒲類植物中之昌盛者,且入藥以生于山澗淺水石上者為佳,故名石菖蒲也。
生長環境
石菖蒲原產于我國,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以南的各省份。常生于山澗淺水石上或溪流邊巖石縫中,喜蔭濕、溫暖的半陰環境,性強健,但不耐陽光暴曬,否則葉片會發黃。相反的是,特別耐寒令、耐陰濕,在長江流域可露地越冬,甚至在西藏地區也有分布。生長于氣候溫暖地帶的石菖蒲,卻怕陽光暴曬而耐寒濕,且冬至陽生之后,先于百草而生。對石菖蒲這些自然屬性稍微加以觀察,很容易就會意識到其自身必然含有一定的溫熱物質,同時“嚼之辛香少滓”(《本草綱目》引《本草圖經》),所以《神農本草經》謂其性溫、其味辛也。
功效解析
“古澗生菖蒲,根瘦節蹙密。”(陸游《菖蒲》詩)石菖蒲的根狀莖十分發達,臥于石頭上匍匐橫走或斜上生長,質地堅硬,肥厚分枝而具節,節上著生須根,“盤屈有節,壯如馬鞭大”(《證類本草》引《本草圖經》),“吮拔水液,盤絡砂石,不假地土之力,昌美溪浦之間”(《本草乘雅半偈》)。正因“菖蒲能于水石中橫行四達,辛烈芳香,則其氣之盛可知,故入于人身,亦能不為濕滯痰涎所阻”(《神農本草經百種錄》)。換言之,菖蒲的根莖能在水流中茁壯成長,自然含有利水滲濕的物質,否則自身早就被大自然所淘汰。且“辛能散風,溫能驅寒,芳燥能除濕”(《神農本草經百種錄》),而“痹者,閉塞不通,風寒濕三種相合而成”(《本草乘雅半偈》),“去此三邪,痹自愈矣”(《神農本草經疏》);“咳逆上氣者,此毫竅固拒,肺氣壅遏,兩相搏擊,以致喘咳。菖蒲味辛氣溫,宣通開發,使一身之氣,起亟旋展,郁痹喘咳,當自舒矣”(《本草乘雅半偈》)。所以《神農本草經》謂其“主風寒濕痹、咳逆上氣”也。其原因在于“凡物之生于天地間,氣性何如,則入于人身,其奏效亦如之。蓋人者得天地之和氣以生,其氣血之性,肖乎天地,故以物性之偏者投之,而亦無不應也”(《神農本草經百種錄》)。
因石菖蒲含有抗水之物質而能利濕,而脾胃乃人體水液代謝之樞紐,主運化水濕,功能失調,則濕濁阻胃,脘痞不饑;燥濕化濕,則其病自瘳。所以后世才謂石菖蒲有化濕開胃之功。亦即“不藉纖毫土氣,生于水底碎石之間,隔水能通,以無竅為有竅,自地接天,以不聯為聯,且其氣芳烈,味辛溫,有陽華達,有陰悉布”(《本經續疏》)之故也。推而廣之,“《別錄》所增主癰瘡,溫腸胃,小兒溫瘧,身積熱不解,皆火為水遏,欲出不得”(《本經續疏》)之故也。正如張秉成在《本草便讀》中所說:“以其生水石間,故又能散水邪。凡一切心積、伏梁、癲癇等證,皆可用之。”
石菖蒲屬“水草”類,生境多有蟲類伴生,而不被蟲所噬,于是很自然地就會聯想到其具有“殺諸蟲、惡瘡疥瘙”(《本草綱目》引甄權)之作用。石菖蒲全株具有香氣,特別是其根莖更是醇香厚冽,聞之沁人心脾,耳目精神可為之一振,于是因“芳香清烈,故走達諸竅而和通之,耳目喉嚨皆竅也”(《神農本草經百種錄》)。所以,《神農本草經》謂其有“通九竅,明耳目,出音聲”之功也。“又觀菖葉兩歧,菖莖盤絡,悉從中心透發,故能開人心孔,而心孔為諸脈絡之宗主,其攣結屈曲之狀儼似之。背陽喜陰,嗅之爽朗,當補五臟之用,非補五藏之體,以用行則竅通也”(《本草乘雅半偈》)。總之,《神農本草經》“首言治風寒濕痹,是取其辛溫開發脾氣之力;治咳逆上氣者,痰濕壅滯之喘咳,故宜搜滌……開心孔,通九竅,明耳目,出音聲,總取辛溫利竅之力”(《本經逢源》)。
此外,石菖蒲之所以能開竅豁痰,還與其獨特的生物學特性有關。其“喜生逆水,根莖絡石,略無少土頗能活。四時常青,新舊相代,新者從莖端抽發,舊者從莖末退去,一葉一節,節稀莖長,節密莖短”(《本草匯言》)。對此,蘇東坡贊曰:“凡草生石上,必須微土以附其根。惟石菖蒲濯去泥土,漬以清水,置盆中,可數十年不枯。節葉堅瘦,根須連絡……其延年輕身之功,既非昌陽可比;至于忍冬淡泊,不待泥土而生,又豈昌陽所能仿佛哉?”(《東坡養生集》)因此,石菖蒲很早就被古人視為“仙草”,謂其為“水草之精英,神仙之靈藥”(《仙經》),甚至認為石菖蒲是天上散落的玉橫星(宋王十朋《石菖蒲》詩云:“天上玉衡散,結根泉石間。要須生九節,長為駐紅顏。”),“堯時天降精于庭為韭,感百陰之氣為昌”(《太平御覽》引《典術》。吳普據此稱菖蒲為“堯韭”),并在野史雜記、道教著作中有著眾多服食石菖蒲而得道成仙的記載。今天看來,不免荒誕無稽,不足為據。但我們認為,古人看到生長于山澗之間、四季常青、不資寸土、植于石盂、瀟灑清雅、甘于淡泊,為山川靈氣所鐘的石菖蒲,必定會被大自然中這一鬼斧神工的“靈物”所折服和震撼,特別是看到其發達的根莖牢牢地固著在堅硬的石頭上,并散發出淡淡的幽香,于是從其根固著力、穿透性強的自然特性上,意識到其可能具有“開”、“透”之功,在“香能開竅”的理論引導下,遂謂其能“開竅醒神”,而“痰”這一病理產物能迷蒙心竅,于是又謂其有“豁痰”之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