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舞蹈家楊麗萍,因60歲單身并無兒女,在某音被網友詆毀:“一個女人最大的失敗是沒一個兒女”,還被廣大網友點贊、評論到了第一位。
此事一出,很多人站出來支持楊麗萍,聲討詆毀者。
戚薇發文表示:“我們早就不是生育工具了。”
李若彤表示:“要學會懂得尊重別人的決定。”
其實,人需要的東西是不一樣的,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很多人的陪伴跟簇擁,不是每個人都需要有家庭,不是每個人都需要有婚姻。
1、云南的女兒楊麗萍
走在人群中的楊麗萍,永遠是那么打眼和與眾不同,她是云南的女兒。
也曾在年輕時有過對首都的向往,22歲去往北京,六年后就因跳舞名滿天下。
許多在90年代出名的人都選擇繼續留在北京,可她卻在2000年把戶口遷回了昆明,回歸生養自己的土地。
此后她創作了《云南映象》、《云南的響聲》,不僅轟動一時,更成為家鄉長久以來的活名片。
正是在這里她為舞蹈找到了靈魂,也為生活找回了靈氣。
2、精準的藝術眼光,強大的內心定力
楊麗萍每年春節的時候都會回到云南月亮宮,但如果上春晚的話就會初一回去。
回到這個地方就會讓人自然而然地沒有那么焦慮和著急了。
楊麗萍給人的感覺就是她從大自然出來的,好像是天然生長的。
其實,這樣的人到城市里面,到了一個要符合學院派的環境里面,很容易是被改變、被同化的,但楊麗萍一直沒有。
當年從云南去到北京的楊麗萍,雖然表面看似平和,但內心對舞蹈有著誰也勸不動的執拗。
她不喜歡芭蕾的方法,就拒絕參加集體排練。
等到晚上沒人時,獨自到排練室跳個通宵,或者干脆就在狹小的宿舍里按自己的想法練。
當1986年,她用《雀之靈》拿下全國舞蹈比賽創作和表演的第一名。
別人問她為什么能贏,她說:“因為我沒有對手”。
她用不模仿、不跟隨取勝。
這不僅需要藝術眼光的精準,更需要內心強大的定力。
自己認為是正確的,即使在別人眼里看來是離經叛道的,也不會被外界打擾,從小就是如此。
3、11歲分擔養家重任
楊麗萍是家中長女,家里還有個弟弟和兩個妹妹。
在她很小的時候父親就離開了家,留下兄弟姐妹四人和媽媽一起生活。
楊麗萍從11歲起就靠歌舞團的30塊月工資幫媽媽分擔養家的重任。
現在的楊麗萍常年工作不斷,馬不停蹄地奔波于各地演出,但只要能擠出時間她仍然會回到大理家鄉看望自己的媽媽。
楊麗萍的家人們既在一起,又保持各自的空間。
但在伸手可及的范圍之內,又能夠互相夠得到,是一種讓人羨慕的狀態。
4、為何曾經抗拒過跳舞?
就像她從小作為家中長女,要擔起家庭重擔一樣。
多年來她也是自己舞團的大家長。
她曾走村串寨一個個挑選演員,后來成立了自己的楊麗萍文化公司,還把它推上了新三板,成為全國第一個舞蹈演藝類的上市公司。
而這一切在起初并不順利,《云南映象》的投資方完全被赤裸原生態的農民演員嚇到。 這不是他們想要的能流行在各大景點的風土表演,決定撤資。
最艱難的時候楊麗萍要靠拍廣告、商演養活演員。
走穴跳舞一度成為她內心抗拒卻又無奈的選擇。
5、60歲孑然一身,如何看待曾經的愛情和婚姻?
作為一個從來沒有在大眾視野中消失的舞蹈家,她對完美的苛求伴隨著人生中的每一場演出。
她在舞臺上表達過青春的秀麗,演繹過熾熱的母性,也釋放過最原始的男女之愛。
楊麗萍幾乎從不公開談論自己的婚姻和愛情經歷。
有媒體報道,她早年跟一個在云南插隊的北京知青結婚。
后來嫁給過一位臺灣商人。
而現在她卻選擇了獨自一人生活。
技藝沒有因年齡而打折。
反而從眼神和韻律中流露出對生命更寬闊的體悟。
其實,人需要的東西是不一樣的,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很多人的陪伴跟簇擁,不是每個人都需要有家庭,不是每個人都需要有婚姻。
楊麗萍在二十幾歲以后以后就已意識到自己是這樣的人。
她認為愛有很多種,并不是愛情是最重要的。
如果僅僅尋找一種愛,在很投入的愛一個人的時候,實際上是在索取。
認為愛情這些東西都是很欲望的,曾經也沒有過這樣的愛。
在愛情中從未受過什么傷,都是傷了別人
她不會盲目,從來都是比較冷靜的。
不是太感性,基本上都是被動的,愛情曾讓自己很后悔。
一個內心足夠豐富,又有足夠的愛給了生活、給了藝術、給了舞蹈的人,可能在生活中根本就不太需要愛情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