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末年,楚人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大澤鄉起義爆發。此后的數年間,風云再起,爭霸天下。西楚霸王項羽攜江東精銳橫掃天下,卻最終被漢中王劉邦圍困烏江。
十面埋伏楚音起,烏江水洗霸王血!
劉邦能夠戰勝強大的項羽,有三位人杰功不可沒。大漢帝國建立后不久,漢高祖曾點名指出子房、蕭何、韓信三人的功績,并頻繁說于諸位大臣們聽。劉邦口中的子房就是大名鼎鼎的留候張良,漢高祖獨獨稱呼張良的字,其中奧妙讓后人有頗多聯想。
漢初三杰,以良為首。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韓信、舉族來投鎮守后方的蕭何在劉邦的眼中竟然沒有一個謀士重要。不僅如此,韓信被誣而死,夷三族;蕭何污名自保,依舊知罪下獄一段時間,險些被殺。唯有留候張良,自始至終深的高祖的青睞,善終,其子張不疑襲封為侯。
原來,張良可不是一個普通的謀士。他本為韓國貴族,祖父和父親連續擔任五代韓王國相,位高權重。韓亡之后,張良在秦始皇巡游途中策劃博浪沙刺秦,名聲大震。貴族的出身正式草根逆襲的劉邦所缺失的,在楚漢爭霸的雙方陣營中,張良是唯一一個自始自終都站在劉邦一方的嫡系貴族。并且張良還四處散播劉邦乃真龍天子的話語,在那個講究出身門第的時代,他的一番話無疑增加了劉邦統治天下的正統性。
作為名望滿天下的貴族之后,張良本身就有經天緯地之才。在他的籌謀之下,劉邦自薛城會議后一路西進,趁項羽北上救趙牽扯秦軍主力之時擊敗沿途秦朝散兵,進軍關中。底層出身的劉邦乍一來到恢宏堂皇的秦宮,露出迅速腐化的態勢,又是張良勸諫劉邦撤出宮殿。此后楚漢爭霸,在張良的建議下,劉邦先后爭取到英布、彭越等諸侯的支持,并籠絡韓信完成滅楚大業。漢朝初建,天下人心依舊不穩,張良又一次諫言封賞早年間曾背叛劉邦的雍齒,當時許多心有擔憂的大臣和將領們看到連雍齒都被分封,也就放下了猜忌,漢朝安然度過最初的不穩定。
就這樣,一個代表漢朝天子之位正統的貴族勛章形象,一個能為自己出謀劃策的智囊形象,在這一刻重疊在了一起。
不僅張良在為劉邦的天子身份進行認證,劉邦同樣也在吹捧張良的功績。不知不覺,留候張良在漢初的民眾嚴重也被神化了。二人相互的吹捧對方的名望,一方面是各取所需,另一方面也是心心相惜。劉邦早年起兵與沛縣,一番操作之下,被稱之為沛公。可就在其北上擴張的時候,當時的幫助劉邦留守看家的沛縣富商公子雍齒叛變歸魏了。最為神奇的就是當劉邦回軍討伐自己先前的部下時,幾次都是慘敗的結局。心灰意冷的劉邦也是在此時遇見了同樣尋求機遇的張良,二人相遇之后,頗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逆境之中的劉邦遇到了地位遠超自己的張良,自然倍加珍惜這份友情。可項羽分封天下之后,身為韓國貴族的張良也只能離開漢中,前往韓王麾下。失去張良的這段時日里,我們不知道劉邦是否會時常想念自己的這位友人。但人性所至,人們往往會對曾經失去的東西倍加珍惜。
劉邦的態度并不是張良善終的唯一原因,張良自身進退自如的處事原則才是根本。當劉邦要大肆封賞有功支撐的時候,對張良頗為慷慨的讓其擇富裕的齊地三萬戶眾,而張良謝絕后卻只要了留地。天下大定之后的張良形同隱居,雖其身形仍在朝堂之上,卻很少發聲。
當然,張良后期對待朝務的沉默寡言不代表一言不發。在面對封賞功臣、建都選址等影響漢朝國運的重大問題上,張良均提出了有效的建議,并被采納。而其最后在保護太子順利繼位的事情中所起的作用更讓日后專權的呂后感恩戴德。
張良精通黃老之道,深知功臣身退的道理。他不貪圖權位,在張良的嚴重,推翻秦朝的殘暴統治是其唯一的奮斗目標,權勢地位對于貴族出生的張良來說并不缺乏。劉邦顯然也明白這一點,漢高祖猜忌功臣,甚至就連助力自己早年起兵的蕭何都難免下獄,卻從未顧忌張良的名望,留候因此留下千古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