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48年,唐朝宰相馬周在臨死前,讓家人把他10幾年來給皇帝的奏章都翻了出來,顫顫巍巍地劃了根火柴,親自將奏折一把火統(tǒng)統(tǒng)燒光。家人不解他為何要這么做,只見馬周感慨地說道:'管仲、晏嬰揭露君主的過錯,為求死后名聲,我不做這種事情!'
馬周處處替皇帝著想,也難怪他生前圣恩眷顧,死后備極哀榮了。馬周死了都要盡心盡力輔佐唐太宗,就算死后也不能彰己而貶人,公開他丑陋的一面。
反觀與馬周齊肩的諫臣魏征在臨死之前,把這些年來給唐太宗提過的所有意見全都整理了一遍,并鄭重其事地交給了史官褚遂良,以供參考。魏征是死了都不放過唐太宗李世民,生前不怕給你提意見,死了也要有勇氣把你丑陋的一面公之于眾。
看到這里,我們就能明白為什么魏征去世后沒幾天,唐太宗就做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不但砸了魏征的墓碑,還絲毫不顧皇家的顏面公然撕毀了婚約,將早已答應許配給魏征長子魏叔玉的衡山公主又要了回來。
馬周,博州人,自幼父母雙亡,生活貧苦。雖然家境貧寒,但馬周勤奮好學,立志成為一個有用之人,尤其精通《詩經(jīng)》、《左傳》。
不過,馬周雖然讀書不倦,但因為放浪形骸、不拘小節(jié)受到不少人的鄙棄,儼然就是一個人見人厭的浪子。
唐高祖年間,二十幾歲的馬周成為了博州助教,只因每天都喝得醉醺醺的,壓根不把講課當回事,遭到了刺史達奚恕的屢次訓斥。馬周自尊心極強,索性憤然辭職,跑到曹州、汴州一帶游蕩。
在外游蕩期間,馬周主要以蹭吃蹭喝為生,因此遭受了不少人的白眼。其中,浚儀縣令崔賢首對他的侮辱最為嚴重,甚至逼得馬周一氣之下向西進發(fā),前往京師長安尋找謀士的機會。
經(jīng)歷了一番長途跋涉之后,馬周終于來到了長安城。恰巧此時的中郎將常何在招收人才,馬周便大著膽子毛遂自薦,最終順利得成為了常何府上的一個幫閑的門客,有了安身之處。
這常何本是玄武門的守將,因為在玄武門之變時幫助唐太宗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并且奪得了儲君之位,所以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器重。
貞觀五年,唐太宗下詔命令所有在朝官員每人都要寫一篇議論時政得失的文章,常何自然也在其中??沙:问俏鋵⒊錾?,只會舞刀弄槍,胸無點墨,哪里會做什么政論文。
正因如此,接到皇帝命令的常何一時間惆悵不已,只想找人代寫。馬周得知此事后,便主動提出愿意為其效勞。
雖然此時的馬周落魄不堪,但幸好平日里對時政還是非常關心的,對大唐的積弊也有著十分清醒的認識,并且內(nèi)心早就有了一套成熟的解決方案。
于是,馬周在主動攬下任務之后,熬夜迅速完成了一篇無可挑剔的時務策,羅列了二十一條建議,每一條都非常有建設性。
當馬周的這篇文章被呈上去之后,唐太宗對其連連贊嘆,直言滿朝文武獻上的時務策,沒有哪一篇能夠超過這一篇的水平。
不過,很快問題就來了,唐太宗深知常何只是一介武夫,無論如何都寫不出如此鞭辟入里的文章。
因此,下朝之后唐太宗將常何叫到了偏殿詢問實情。常何是個老實人,便將前因后果告訴了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聽聞驚詫不已,壓根沒想到常何的府上竟然還藏著如此曠世奇才,便當即命人將馬周召來面圣。
兩人進行了一番長時間的面談之后,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對馬周的才能贊不絕口,當即就命他在門下省值班侍奉。
至此,馬周的終于開始逆風翻盤。馬周在門下省值班沒多長時間,就被提拔為了監(jiān)察御史。
此后的十幾年里,馬周因諫言有功,屢次升遷,并且在12年后成功出任宰相,權(quán)勢和地位達人臣之際。馬周從當年那個人見人厭的浪蕩子,因為一篇時務策,只用了短短十幾年的時間就爬上了相位,人生經(jīng)歷可謂極度傳奇。
縱觀唐太宗在位期間,直言進諫的朝臣非常多,但最受器重的只有魏征和馬周二人。
魏征以犯顏強諫知名,雖然所提的建議對國家有利,但由于過于直白、強硬,經(jīng)常惹得皇帝憤憤不平。
而馬周則以婉言勸諫知名,每次都會在給足皇帝面子的同時,提出自己的建議,手段可比魏征高明多了。
有鑒于此,唐太宗對于馬周的建議都會接受并即刻實行。唐太宗對馬周非常信任,經(jīng)常會說:'朕一天都離不開馬周,一會兒見不到就思念不已。'兩人之間堪稱君臣和諧相處的典范。
不過,由于發(fā)跡之前馬周的日子太苦了,所以十分喜歡吃雞肉,達到了嗜雞如命分地步,每次出差都會吃雞??僧敃r唐太宗規(guī)定京官外出時不容許吃肉,所以有個官員便彈劾馬周。
而唐太宗卻為馬周開脫,故意混淆概念,直言自己是禁止吃肉,不是禁止吃雞,令彈劾馬周的官員無言以對,馬周對皇帝的呵護更是感激涕零。
馬周晚年身患糖尿病,唐太宗得知后憂心忡忡,不僅下詔尋找絕佳之地為其修建住宅,還時不時派太監(jiān)和御醫(yī)去探望他的病情。
不僅如此,在馬周彌留之際,唐太宗還親自為他調(diào)藥,并命皇太子親自去探望,可謂是恩寵無限了。
可即使是這樣,正值壯年的馬周還是在貞觀二十二年去世了,終年財48歲。馬周死后,唐太宗哀慟不已,不僅親自為他舉哀,還追贈他為幽州都督,并且準許他陪葬在昭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