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簡稱上感,為外鼻孔至環狀軟骨下緣包括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癥的概稱。通常病情較輕、病程短、可自愈,預后良好。多發于冬春季節,多為散發,可在氣候突變時小規模流行。主要通過患者噴嚏和含有病毒的飛沫經空氣傳播,或經污染的手和用具接觸傳播。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約有70%~80%由病毒引起,另有20%~30%由細菌引起。淋雨、受涼、氣候突變、過度勞累等可降低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致使原存的病毒或細菌迅速繁殖,或者直接接觸含有病原體患者的噴嚏飛沫、空氣等誘發本病。
臨床表現有以下類型:
(一)普通感冒
多為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引起,俗稱“傷風”。起病較急,主要表現為鼻部癥狀,如噴嚏、鼻塞、流清水樣鼻涕,也可表現為咳嗽無痰、咽干、咽癢或燒灼感。2~3天后鼻涕變稠,可伴咽痛、頭痛、流淚、味覺遲鈍、呼吸不暢、聲嘶等,有時由于咽鼓管炎致聽力減退。嚴重者有發熱、頭痛等。查體可見鼻腔黏膜充血、水腫、有分泌物,咽部可為輕度充血。一般經5~7天痊愈。
(二)急性病毒性咽炎和喉炎
由病毒引起,臨床表現為咽癢、咽干和灼熱感,咽痛不明顯。咳嗽少見。急性喉炎多為病毒引起,臨床表現為明顯聲嘶、言語困難,可有發熱、咽痛或咳嗽無痰。查體可見喉部充血、水腫,局部淋巴結輕度腫大和觸痛,有時可聞及喉部的喘息聲。
(三)急性皰疹性咽峽炎
多由柯薩奇病毒A引起,表現為明顯咽痛、發熱,病程約為一周。查體可見咽部充血,軟腭、腭垂、咽及扁桃體表面有灰白色皰疹及淺表潰瘍,周圍伴紅暈。多發于夏季,多見于兒童,偶見于成人。
(四)急性咽結膜炎
主要由腺病毒、柯薩奇病毒等引起。表現為發熱、咽痛、畏光、流淚、咽及結膜明顯充血。病程4~6天,多發于夏季,由游泳傳播,兒童多見。
(五)急性咽扁桃體炎
多為溶血性鏈球菌引起。起病急,咽痛明顯、伴發熱、畏寒,體溫可達39℃以上,咳嗽,咳膿性痰。查體可發現咽部明顯充血,扁桃體腫大、充血,表面有黃色膿性分泌物。有時伴有頜下淋巴結腫大、壓痛。
少數患者可并發急性鼻竇炎、中耳炎、氣管及支氣管炎。以咽炎為表現的上呼吸道感染,部分患者可繼發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風濕熱、腎小球腎炎等。少數患者可并發病毒性心肌炎,應予以警惕。
根據鼻咽部的癥狀和體征,結合周圍血象和陰性胸部X線檢查可做出臨床診斷。需與以下疾病相鑒別:
(一)過敏性鼻炎
起病急驟,突發的連續噴嚏、鼻癢、鼻塞、清涕,多由過敏因素引起。如脫離過敏原,數分鐘至1~2小時內癥狀即消失。檢查可見鼻黏膜蒼白、水腫。
(二)流行性感冒
為流感病毒引起,可為散發,時有流行,起病急,鼻咽部癥狀較輕,但全身癥狀較重,伴高熱、全身酸痛和眼結膜炎癥狀。
(三)急性氣管、支氣管炎
表現為咳嗽、咳痰,鼻部癥狀較輕,血白細胞升高,X線胸片常見肺紋理增多。
(四)急性傳染病前驅癥狀
很多病毒感染性疾病前期表現類似,如麻疹、脊髓灰質炎、腦炎、肝炎、心肌炎等病。患病初期可有鼻塞、頭痛等類似癥狀。
(一)治療原則
由于目前尚無特效抗病毒藥物,以對癥處理為主,同時戒煙、注意休息、多飲水、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和防治繼發細菌感染。
1.對癥治療 對有急性咳嗽、鼻后滴漏和咽干的患者應給予偽麻黃堿治療以減輕鼻部充血,亦可局部滴鼻應用。必要時適當加用解熱鎮痛類藥物。
2.抗菌藥物治療 目前已明確普通感冒無需使用抗菌藥物。除非有白細胞升高、咽部膿苔、咳黃痰和流膿色鼻涕等細菌感染證據,可選口服青霉素、頭孢菌素、大環內酯類或喹諾酮類。
3.抗病毒藥物治療 由于目前有濫用造成流感病毒耐藥現象,所以如無發熱,免疫功能正常,發病不超過2天一般無需應用。對于免疫缺陷患者,可早期常規使用。利巴韋林和奧司他韋有較廣的抗病毒譜,對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可縮短病程。
4.中藥治療具有清熱解毒和抗病毒作用的中藥亦可選用,有助于改善癥狀,縮短病程。
(二)預防
隔離傳染源有助于避免傳染。加強鍛煉、增強體質、生活飲食規律、改善營養。避免受涼和過度勞累,有助于降低易感性,是預防上呼吸道感染最好的方法。年老體弱易感者應注意防護,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時應戴口罩,避免在人多的公共場合出入。
1.明顯氣促表現(呼吸大于30次/分,發紺、三凹征等),或血氣分析提示氧合指數小于300,或指尖血氧飽和度小于90%。
2.有脫水征,間歇性呼吸暫停。
3.持續高熱2~3天不退,存在有長期臥床、糖尿病、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因器官移植而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基礎疾病者。
4.并發肺炎、喉頭水腫、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腦膜炎、中耳炎等。
5.如在上呼吸道感染1周內,呼吸道癥狀減輕但出現新的癥狀,疑有急性傳染病者,須轉送到上級醫院診治,以免誤診。
聲明:內容來源鄉村全科助理醫師大綱全科醫療部分《常見病與多發病》
編輯:竹葉
審核:蟲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