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醫學比做物理。
西醫是從實驗的角度研究物理,中醫是從數學的角度研究物理。
中醫的角度的確更先進。
但問題是,人家西醫的實驗已經是21世紀水平了,而我們中醫的數學還是停留在2000年前的水平。
再說我們領先,就是無恥了。
中醫既要擺正位置,正視當前的不足,又要堅持在自己的角度路線上發展。
否則,都是死路一條。
中醫的根本,就是中醫的“數學”,那就是以《周易》為源頭、以《黃帝內經》為整合,以陰陽五行為代表的符號學邏輯。
所以中醫就是要講陰陽消長,燥暑寒濕的。中醫不能從器官、病毒、細胞、成分出發,那就是偽中醫了。就像數學中不能有元素、原子核、化學鍵這樣的概念,數學是組織和描述這些概念的背景。
可以說,把中醫定義成“經驗醫學”的人,完全誤解了中醫,是在用西醫(現代醫學)的角度在衡量中醫。
中醫的根本是符號邏輯,是完全的非經驗,非實體(包括經絡也是符號體系,而非實體)。中醫要良性發展,唯一的方向就是要發展這一套符號邏輯,使其邏輯自洽,完善先進,形成理性共識。
脫離這這一套符號學邏輯,那就不是中醫,而是“古代醫學”,現代醫學產生之前,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的古代醫學,有自己的草藥,花樣百出的治病方法。
不是中國的草藥,中國的治病偏方就是中醫。而是要以陰陽五行等符號邏輯運用草藥,才是中醫。
再強調一次,中醫是符號學,一定要深度理解這個定義。
中醫治病的本質在于調整陰陽五行這一套符號的平衡,如同數學上要完成一個等式,所以中醫不是治病毒,治臟器,甚至不是治病,而是在調整生命能量的和諧平衡。健康是生命能量平衡后的自然產物。
就像可以用2個蘋果表示1+1=2,也可以用兩個梨,兩個蘿卜……
同理,可以用生理的,心理的,認知的,衣食住行,滋養練習,居住環境,佩戴裝飾,藥物、運動等眾多形式去表現陰陽五行等符號的抽象平衡。
這就是中醫能身心同治,并不拘泥于治療形式,常有神來之筆的原因。
這也決定了,成為一個優秀的中醫,只懂醫術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是一個通才,一個精神導師……
中醫的本質是這套抽象的符號思維,以至于中醫一直在用思辨代替實驗。好比一個科研項目,一直停留在數學哲學的假設階段,從未真正發展到可控實驗的階段。
而目前這一套符號邏輯,又不像數學一樣有共識。所以,情況就變成了每個中醫的說法都不一樣,這個說你要去火,那個說你要壯陽,且都覺得自己掌握了真理。這就非常可怕了。
基于中醫必須要治病這個實用方向,《黃帝內經》之后,中醫很早就悖離了以陰陽五行符號邏輯為本的思路,而開始根據現象辨癥,走向了“經驗醫學”的方向。
望聞問切慢慢從符號邏輯中獨立出來,形成根據經驗和現象辨癥治療的總綱。之后,大量的醫書,從符號的思辨,轉向了疾病現象的羅列和草藥性質的羅列。
這個現象,可以看做是中醫從哲學數學假設向可控實驗發展的一個失敗嘗試。發展規律強迫中醫必須向可控實驗方向發展,但是在古代又無法真正完成可控實驗的操作。
中醫應該嚴格定位在兩點上:
1.目前西醫尚無確定治療辦法的疾病。
2.以促進自愈為主的疾病。
雖然中西醫的本質是平等且互補的,但中醫現在的定位一定是“輔助”。不要因為“中”、“西”的命名,就覺得中西和西醫就像男女平等一樣要各撐半邊天。
如果把中西醫比作男女,那這男女的發展很不平衡。社會還處在體力勞動,冷兵器戰爭搶奪的時期,女性的優勢還發揮不出來。男權社會(西醫主導)那就是必然的,也是符合規律的。只有社會總體發展了,女性(中醫)不斷自我提升,優勢能得以發揮,中西醫平等的時代才會到來。
這次疫情,就完全符合以上兩點(西醫無辦法,促進自愈為主),所以,正是中醫發揮的時候。事實也證明中醫也起到了非常積極的效果和作用。
中醫在這次疫情中起到了非常良好的輔助作用。以至于有人幻想,要是完全交給中醫,是不是這次疫情會解決的更好。這是非常幼稚的想法。好比打游戲,中醫就是個優良輔助,對戰斗勝利起了重要作用,但是你讓這個輔助去做c位輸出,那一定輸的很慘,被虐的體無完膚。
基于中醫以上的兩點定位,目前中醫的最核心要素就不是療效,而是安全。中醫必須安全,有療效那是錦上添花。像之前馬兜鈴酸的悲劇千萬不能再重演了。安慰劑能產生的療效也是療效啊,為什么要否定安慰劑療效的現實意義呢?
安慰劑價廉物美,副作用又小,反而應該是:疾病如果能用安慰劑解決,盡量用安慰劑解決,才是正道啊。
基于安全這個核心要素,中藥就不是中醫的未來方向了。很多中藥的原材料和制作過程,導致其成分復雜,很難具體分析其有害成分和副作用。
中藥的發展,我們要學習日本的“漢方醫學”,日本長久受我國的中醫文化影響,可以說中國存在的藥方,大部分日本人都知道。但是到目前為止,日本確認的漢方藥劑僅148種,這就是“安全性第一”這個思路下的產物,也正是如此,日本漢方廣為世界其他地區所接受。相比中國,目前我國中藥品種批準文號有近六萬個,此中的亂象可見一斑。
中藥不是中醫的未來主體方向,確定中藥有效成分,也是化學家或西醫藥劑師的工作,中醫只是給點啟發,和縮小試錯范圍,這里沒中醫什么事。
那中醫未來的主體方向是什么呢?
那必須是食療、整合式自然療法(與心理療愈的結合,與五禽戲,氣功等運動練習的結合,生活習慣的改變等等),以經絡為基礎的低創療法(比如針灸,按摩)等。當然這一切療法的前提必是要在陰陽五行等符號邏輯指導之下進行。
這些療法非常安全。有人說針灸、拔火罐等也不安全。那就有點偏激了,世界上沒有絕對安全的事。經過專業訓練的針灸師能掌握安全的原則,做針灸的風險要比去健身房訓練的風險要小的多。
目前中醫最大的敵人,不是西醫,不是科學,不是政策,不是美國,而是中醫的無腦粉。他們非常狂熱,與西醫“戰斗”,力求用“無所不能的中醫”代替“謀財害命的西醫”,使人厭惡,這是中醫發展的“低級紅,高級黑”。
中醫其次的敵人是哪些用中醫謀財的商家,他們不去篩選有害成分,并往中藥中添加西藥以獲得療效(幾乎絕大部分的中成藥都有添加),用虛假的宣傳來獲取人們的信任。
打倒中醫的敵人,本質上還是要提升自己的理性認知,從“高手在民間”、“中醫博大精深”、“沒有中醫,中國人就死光了”,這樣的神話思維中走出來。
還有中醫必須避免“中醫西醫化”,“中醫科學化”。這些都是殺死中醫的。
我們有一個很大的誤區,“必須要科學的才是合理的”,所以必須要把中醫做成科學,如果不這樣,仿佛中醫就無容身之地。這大錯了,承認中醫不是科學沒什么丟臉的。哲學、心理學,道德,法律,政治都不是科學,一樣造福人類。
我們要做的是中醫理性化,但不是科學化。這中間是有本質區別的。科學化必須是從事實出發。而中醫本來就是從符號假設出發(數學也不是科學),讓中醫科學化就沒中醫了。
分為終極目的和現實目的兩個層面。
終極目的當然是發展中醫,為國民健康造福。
而現實目的是以下三點:
1.增強民族文化自信。
2.對于醫療的投入產生緩沖,讓暫時還不能享受現代醫療的地區與人群能享受低成本的中醫服務。
3.為大量的輕癥患者占用稀缺醫療資源分流減負。
我國的人口數量和遼闊版圖,決定了目前我國實現全民優質醫療的路還很漫長。那對于相對落后地區的醫療資源的豐富和醫療水平的提升還需要很長時間。那中醫無疑為一個良好的過渡性選擇。西醫醫院需要大量的昂貴設備,投入巨大,無法在短時間內鋪開,實現覆蓋。中醫可以,中醫不需要昂貴的儀器,以人(醫生)為主體,這是我國推廣中醫的最現實原因。
在很多發達國家的醫保制度中,有一個重要的設計原則,那就是:盡可能地拒絕人們去看病。一個感冒要排兩個星期隊才能看上,還不如不看。這樣就避免了稀缺醫療資源被占用,所以,你真有大病、急病,那救起來絕對不含糊。
我國沒有這樣的制度設計,導致大量的醫療資源被擁有醫保的老年輕癥患者占據。而中醫的推廣,能有助于分流減負。
中醫的市場是高端和低端兩極分化的。
高端市場以個性化定制醫療和養生為主體。
低端市場就是中醫推廣的現實目的之產物。
雖然中醫≠賤醫。但是在人們的心中的信念,中醫一定是個“價廉物美”的東西。
贊頌中醫的話語中:“我多少年的毛病,花了多少錢沒好,5塊錢的一副藥好了”,“西醫說我這頸椎要開刀,前后算一下要十幾萬,后來一個正骨醫生,推兩次好了,只花了500塊錢”。這樣的措辭比比皆是。但是反過來,讓他們花十幾萬去看中醫,那是不肯的,也不能允許這情況存在,因為會滋生大量的騙子。
中醫很多提供的是無形價值,所以它還要“低端”很久。因為人們買單的認知還處于“你成本多少錢,賣我多少錢”這個低級階段。800塊照個ct不會嫌貴,但是200塊扎個針灸會嫌貴。因為ct機器成本很貴,扎針沒成本。但是那個技術含量高呢?
有人提倡用高掛號費的方式,解決現在黑心高藥價的問題,但是這行不通。因為高藥價不是個拍腦袋的東西,這是順應群眾認知的產物。給了藥,群眾會認為“拿到了東西,沒虧”,我們的醫生少,病人多,服務不可能跟的上。搞掛號費低藥價,就會產生“TMD,老子感冒,花了千把塊錢看專家,只看了5分鐘,藥都不給我配,讓我回去多喝水!”,這樣的矛盾。
中西醫的結合,本質上是東西方的思維互補,是東方整體思維、宏觀思維、先驗思維,和西方個體思維,微觀思維,反饋思維的互補。
這個融合互補要持續地進行下去,但是按現在中西醫的不平衡發展來講。西醫學習中醫,效果更好。就像我們現代人學習唐詩宋詞,可以拓展思路,增加修養。而反過來就很困難,古代的很難兼容現代的,就像你給唐朝人一個手機也沒用,沒電沒網絡,發揮不了功能。所以中醫學西醫不要多,學“醫學基礎”就可以了,目的是保證自己行醫過程中的安全。學多了必然成為偽中醫或反中醫。
就我目前所見到的,西醫臨床醫生,排斥中醫的并不多,因為他們在治病救人的第一線,能更多體會到西醫的有限性,但又有著一顆救死扶傷的偉大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