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篇文章《骨盆正位再拉伸,弓步壓腿不簡單》中,提到在弓步壓腿的過程中,左右臀部(髖部)高度上要對齊,為什么這么強調這點呢?是因為骨盆位于人體正中,連接著上半身和下半身,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要是歪了,還會順帶影響者脊柱、下面的膝關節,甚至到踝關節,整個身體都歪了,為以后的身體疼痛埋下了隱患。
骨盆歪斜有幾種情況:骨盆前傾、骨盆后傾、旋轉和側傾。他們之間還會互相影響。為了避免文章太長,這次只先說說有關骨盆側傾的問題。
站姿
1)左右肩膀高度不同。
2)骨盆(腰)的高度不同。
3)兩只腳不都是指向正前方,且旋轉角度不同。
4)雙手的高度不同
坐姿
1)坐姿,抱著雙膝時,雙膝的中點不在身體正中央。
2)坐姿,抱著雙膝時,雙膝的高度不一。
3)坐姿,將腳掌合并時(束腳式),左右膝蓋高度不同。
躺姿
1)橫躺時,腳尖角度左右不一。
2)腳伸直時,是否長度不一。
2)雙手舉起時,高度不一。
生活中的觀察
1)鞋底的磨損不均。
2)穿著衣服時(比如裙子或褲子),左右有一方,容易掉下來。
如果有你有上述問題,骨盆有可能是左右高度不一樣了,要注意啦!
大部分骨盆側傾的人,是因為肌肉的使用不當。比如臀肌力量不足,導致腰部肌肉代償,甩著胯走路或跑步。很多人走路走久了會腰疼,就去按摩腰部,其實是治標不治本的。
另一方面,走路或站立時,每個人在體重分配上、腳底著地的方法上有各自的習慣。有些人,在踏出前腳時,會習慣性的把腳往外移(腳外八);也有些人,腳落地的時候,習慣性的把體重分配給腳的外側(腳內翻)。這些動作和習慣,都會導致相關的肌肉,無法均衡的出力,或用力過度。
生活中的許多無意識行為,也是造成骨盆側傾的原因,比如蹺二郎腿這些我們自以為舒適的姿勢,正在傷害著我們骨盆和脊柱。
錯誤的姿勢時間久了,慢慢就有了癥狀,以骨盆側傾的形式產生。
骨盆就像水盆盛水一樣,容納著很多重要的器官。骨盆側傾,會引起腹壓變化,進而給予臟器不當的刺激,也令血液循環變差,影響新陳代謝,使身體變成寒性體質,女生就會有生理痛。
側傾分成兩種情況:
1)物體形狀產生了歪斜。
2)物體形狀本身沒有改變,而是角度發生了變化。
骨盆的側傾屬于第二種。是因為肌肉的動作使得骨盆所在的位置發生了改變,造成視覺上看起來是歪斜的。
由于身體隨時隨地都在活動,肌肉也會不停的收縮、放松。在肌肉的活動中,如果有某處總是緊張著(處于收縮狀態),就會讓骨盆無法回到原本的位置,呈現出硬化的狀態,這就是所謂的“骨盆側傾”。就像猴皮筋總被過度使用,沒法回到原本的狀態一樣。
骨盆側傾,是因為相關的肌肉(見下圖),持續保持緊繃或過度松弛的狀態。所以,只要將其過度的緊繃或松弛改善了,歪斜的狀況就自然消失了。
鍛煉骨盆的方法非常多,這里先介紹瑜伽中一個經典體式-三角伸展式(Trangle Pose)。在這個體式中,身體會形成好幾個三角形的形狀,三角形也意味著穩定。這個體式能夠鍛煉到很多和骨盆相關的肌肉,幫助我們重建骨盆的穩定性。選擇介紹三角伸展式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它是一個站立位體式,我們可以在任何場所下都練習,而不必考慮是否有瑜伽墊。
1)雙腳打開一條腿的距離,對齊在一條直線上。
2)右腿向外轉動90度,左腿內扣30度。
3)雙臂側平舉,折髖(即轉動骨盆,不是折腰),身體向下。
4)右手向下,左手伸向天花板。
5)向后轉動身體,眼睛看向左手手指。
擺出體式的基本形態是第一步,體式的練習都在停留中,配合呼吸,去體會肌肉的用力和拉伸,建立和身體的連接。
1)雙足要均勻用力的向下踩實。特別注意避免后腳的外側抬起,而失去了后腿的力量。
2)雙大腿打開,但要有向中線夾緊的力,同時,大腿根用力向髖關節回插,啟動大腿內側肌肉。
3)前側大腿外旋,同時保持膝關節和前腳第二腳趾在同一條直線,避免膝關節受到擠壓。
4)前腿大腿前側啟動肌肉力量,使膝蓋上提,給膝關節創造空間。如果膝蓋超伸,可以微微屈膝。同樣是為了避免擠壓到膝蓋。
5)轉動骨盆向前側腿,感受腹股溝向前腳方向下沉。
6)微微卷尾骨,避免骨盆過度前傾,擠壓到腰椎。坐骨下沉同時胸椎向上,讓腰椎得以延展。
7)腰兩側均勻延展,避免因為想要將手向夠到前側腳而產生脊柱側彎。
8)肩胛骨下沉,避免聳肩
我們在體式中,啟動肌肉力量的同時,也要保護到身體的關節,特別是脆弱的腰椎和膝關節。
1)、前側腿髖關節附近的肌肉
外旋和外展:股方肌、閉孔外肌、孖肌、恥骨肌、髂腰肌。
身體輕微扭轉,收縮了前側髂腰肌。
2)后側腿的臀部
臀大肌、臀小肌、臀中肌,激活其外旋和外展的肌纖維。
3)核心(腰腹部)
三角伸展式中,腹內斜肌的上面和腹外斜肌的下面收縮轉動軀干,同時它們的對側被拉伸。
4)前腿肌肉
大腿后側肌肉群(腘繩肌)被拉伸。
大腿內側肌肉群外旋和外展,拉伸了長收肌、大收肌、小收肌。
大腿外側的闊筋膜張肌得到拉伸。
觀察自己的骨盆,如果出現側傾情況,比如骨盆向右傾(右側低,如下圖左圖),在三角式中,我們多練習另一側,即前腿為左腿(如下圖右圖)。
瑜伽的體位法不僅僅是拉伸,因為每一個被拉伸的肌肉,都意味著對側的肌肉在收縮。這篇文章提到了很多肌肉的名稱,并不是想讓大家記住它們,而在做體式中停留時,能夠體會被喚醒的肌肉群,從而更好的覺知到身體的反應。
《骨盆完全指南》竹內京子(日)
《瑜伽解剖學》萊斯利·卡米諾夫(美)
《哈他瑜伽關鍵肌肉全解》瑞隆(加拿大)
《瑜伽解剖圖譜》登峰
作者:楊蓉。本原訓練營瑜伽教練、初心古魯瑜伽學院瑜伽教練,擁有國際瑜伽協會和悉諦瑜伽SPE國際瑜伽教育系統授權認證證書。在大型企業從事用戶體驗設計工作十余年,目前從事醫體融合健康管理工作。希望讓每個人都能少一些疼痛,多一些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