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行星的命運并不是確定的,而是會有很多結局。我們以太陽系為例,來看看太陽系的行星們的結局會是什么。
按照目前主流的理論星云假說,太陽起源于分子云的引力坍縮,在引力的作用下,分子云形成了恒星胚胎,由于引力作、隧穿效應、恒星核心的核聚變反應被點燃。我們要知道的是太陽的質量占據了整個太陽系的99.86%。因此,其他行星只是太陽在形成過程中留下的邊角碎料,在引力的作用下逐漸形成的。
當太陽的核聚變反應被點燃之后,太陽就進入了主序星時期。在主序星時期,太陽都相對比較穩定。不過,由于核聚變反應會虧損大量的靜止質量,這些虧損的靜止質量其實是以能量的形式向外輻射,所以太陽整體的質量是一直在下降的,不過整個主序星時期,太陽的質量虧損不到1%(這是由核聚變反應的特點所決定的)。由于太陽是依靠自身引力和核聚變向外的壓力實現動態平衡的,所以質量虧損伴隨的結果是太陽對自身核聚變的控制力下降。
因此,太陽內核的核聚變反應會越來越不受控制,輻射強度會增加。同時,行星們也在以極其微小的距離遠離太陽,拿金星和地球來說,這個遠離的距離每年都不到5厘米。相對于它們和太陽之間的距離來說,是可以被忽略不計的。
當然,主序星臨近結束時,也就是太陽內核的氫快燒完的時候,由于輻射層隔絕了太陽的內核和對流層,這就會讓太陽外部的氫無法進入到內核,氫也就補充不上。
而之前太陽的核聚變主要是讓氫通過核聚變反應形成氦-4。所以,此時的太陽核心主要是氦,太陽點燃氫的核聚變需要的溫度是1500萬度,但是點燃氦則需要達到1億~2億度左右。因此,當氫燒完時,氦的核聚變反應并不能夠被點燃。
這時,太陽就會膨脹起來,但這里要注意的是,太陽是外層膨脹了起來,而內核其實是在引力的作用下開始壓縮,壓縮使得核心的溫度開始上升,直到達到氦的核聚變反應。于是,太陽再次被點燃,此刻也就開始在燒氦,產物就是碳和氧。
在太陽變成一顆紅巨星時,其實水星和金星都會被太陽外層吞沒,而地球大概會在當時太陽的大氣外層的位置,隨著氦的進一步燃燒,引力對外層的束縛能力更差,這時地球會完全置身于太陽的大氣當中。
當氦也燒完后,太陽核心會進一步收縮,直到核心變成白矮星,
此時的質量僅為初始太陽質量的80%。至于外層,還會繼續擴散,成為行星狀星云。
因此,這個時候其實對于行星的引力會大幅度銳減,還存在的火星以及意外的行星軌道都會發生大幅度的變化。至于地球,目前我們并不知道地球具體會有什么結果。
此后,白矮星“太陽”并不會在繼續核聚變反應,等著慢慢涼透。不過,它還是會刮出劇烈的恒星風。至于,火星以及以外的行星,或許還繞著白矮星“太陽”繼續轉著。但也有了能會有以下的宿命:
加上之前被吞沒的,也就是說,行星有可能有4種結局。
當然,這是太陽系中發生的一切,實際上如果質量特別大的恒星,比如,8倍太陽質量大的恒星,一步步核聚變到鐵元素時。
核心的質量還超過1.44倍的太陽質量,就會發生超新星爆炸,
如果是核心小于三倍太陽質量,就會形成一顆中子星。
如果核心大于三倍太陽質量,就會形成一個黑洞
在這種情況下,由于中子星和黑洞對于時空扭曲的能量極其強,并且超新星爆炸的范圍極其廣,因此,基本上在這類恒星周圍的行星,下場都不會太好看。比如:II型超新星的爆發,基本上可以把周圍的一切都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