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分段統計表,考生可以查到自己的高考成績在今年全省考生中的排名,并大致了解到自己的“競爭”對手有多少。無論與去年相比高考批次線波動是否明顯,考生都不能僅憑分數填報志愿,而應充分利用“分段統計表”,以成績排名作為填報參考。下面,小編就如何將“分段統計表”作為填報志愿的重要工具給大家普及,壓箱底,敲黑板,一定要看!一定要看!
一、什么是分段統計表?
所謂“一分一段”,是以“1分”為單位,統計獲得該分數的考生人數和累計人數。文理科分開排名,每一個分數段上有多少人一目了然。
分段統計表在高考志愿填報中有著定盤星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個作用就是劃定各批次的省控線。省控線是按照各批次招生計劃的總數綜合考慮各種因素擴大一定比例后根據分段統計表確定的。
第二個作用就是確定考生的位置。根據統計表能快速地查找出自己所在的位次區間,同分段有多少個考生,能較為準確地對自己定位。
第三個作用是評估目標院校范圍。根據今年的位次,修正后可以進一步縮小目標院校范圍。
第四個作用是印證所選目標院校中意專業。確定你是否在此專業的平均排位之上,如果你超過平均排位,則被錄取的可能比較大。
二、為什么分段統計表是高考志愿填報的定盤星?
不會使用分段統計表,出現的填報志愿失誤主要體現在以下兩種,一是考生整體分數在偏低時,出現位高低報,錯失低分上名校的機會。二是整體分數偏高時,發生位低高報造成滑檔現象。
但使用《分段統計表》進行填報也有其局限性。對于高分考生準確性非常高,中分考生就需要結合線差來填報,在低分考生填報時,由于同段考生過多,就需要以線差為主、排名為輔來填報。
其實在平行志愿填報的過程中,最簡單的一個道理就是:你能去哪所大學上學,取決于比你位次高的學生選擇了哪些大學。
由于學生高考分數受到當年高考的試題難度,答題時的心理狀態,考試時周邊的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所以高考分數是一個變量。再加上每年學校的招生計劃并不固定,自然省控線也會有變化。三個變量疊加在一起,如果按照分數選大學自然存在誤差。這時我們就需要引入一個相對穩定的定盤星,來指導我們填報志愿。這個定盤星就是排名。而體現排名的統計表,就是各省級招生考試機構發布的《分段統計表》。
下圖為我省2018年普通高考理科成績分段統計表(部分):
表格中的人數:指的是共有多少人得這個分數。比如:614分的人數為575,表明我省理科共有575名考生得614分。
累計人數:指的是這個分數段上的分數人數累加。比如614分累計人數為18704,表明614分及614分以上的人數共有18704人。
通過這個表,考生不僅知道各批次的分數線,同時還能了解自己在全省考生中的排位,以及同分段考生的數量,更有利于考生對自己進行合理的定位。
▲注意:我省發布的“分段統計表”的分數是不包含加分的實考分。
三、如何用好分段統計表?
1.了解自己:
填報志愿最關鍵的第一步,是在“分段統計表”中查找與自己成績相對應的分數排名,以及這一位次的成績共有多少考生,以此來確定個人成績在全省的位置。一定要參照最近三年的同分數一分一段位次,結合往年情況綜合評估自己的成績處于什么水平。
2.評估學校:
查一下自己的目標院校在近三年的錄取分數是多少,該院校近三年的錄取分數對應當年“分段統計表”中的位置,同時,留意該院校在近年的招生人數的變化,參照今年的招生計劃人數,綜合判斷自己今年的位置是否能夠被目標院校錄取。
3.綜合評判:
將上面兩個情況判斷清楚后,結合目標院校及錄取分數相近院校在近年的招生人數的變化,參照今年目標院校和錄取分數相近院校的招生計劃人數,綜合判斷自己今年被目標院校錄取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