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凌晨,
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古文獻學家
李學勤逝世,享年86歲。
他是“清華簡”出土文獻研究
與保護中心的團隊里的核心人物,
清華簡的搶救、保護、整理
和研究工作
一直是在他的主持下進行。
2014年9月獲得首屆
“全球華人國學獎終身成就獎”。
李學勤(二排右二)及其團隊拍攝清華簡
這個被人們譽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從上古時代的刻畫符號到20世紀的中國學術史;從考古學、古文字學、上古史到古文獻學、美術史、國際漢學;從甲骨、青銅器、簡帛到玉器、璽印、錢幣;都做了一系列的研究,并取得了大量學術前沿成果。
李學勤1933年3月生于北京,是家中獨子,父親是協和醫院醫生,母親很早教他認字,四歲之前已可識字讀書,從小養成愛讀書的好習慣。上學時,他經常省吃儉用去書店和書攤買舊書,看完后賣掉,再去買其他的書。一來二去,商務印書館印行的許多學術著作,他看完了大部分,也攢下了藏書若干。
1951年,李學勤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哲學系。剛進大學不久,同學錢學森應邀去他家玩,被他的藏書嚇了一跳,不像是低年級的大學學生書房,倒像是一位年輕的大學教師所有。
除了閱讀廣泛,李學勤還有個特別的閱讀愛好。他特別鐘情符號類書籍,越是看不懂的他越感興趣。從中學時就開始自學甲骨文,這為他日后自學走上學術研究之路做好了鋪墊。他原本想在大學時追隨金岳霖先生研究數理邏輯,囿于當時的歷史條件沒能實現。但是他博覽群書,融匯貫通,青年時代的勤奮讓他具備了淵博的學識的同時,也為他在各種工作、各個研究領域之間進行迅速切換打下了良好基礎。
李學勤(左二)研究保護“清華簡”中
1952年,李學勤來到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參與編撰《殷虛文字綴合》,從此走上了學術道路。20世紀70年代,由于馬王堆帛書、定縣漢簡、云夢秦簡等簡牘帛書的發現,李學勤又把工作重心轉移到考古和古文字學方面。
2003年,李學勤離開了工作長達50年的歷史研究所,回到了清華大學,為母校文科的重建竭盡心力。近年來,李學勤主要專注于戰國竹簡“清華簡”的研究保護工作,并大力提倡“重新估價中國古代文明”。
清華簡是什么了不起的文物呢?
據記載,這是一批抄寫于戰國時期的竹簡,總數約有2500枚,2008年入藏清華大學。這批竹簡由于很早就被隨葬于地下,沒有經歷秦始皇焚書的劫難,因此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先秦典籍的原貌。
▲ 筮法
從2010年開始,李學勤和他的團隊大致以每年出版一輯整理報告的速度,整理公布清華簡的有關內容,創造了戰國竹簡整理公布的新速度。
做研究的同時,李學勤在普及清華簡方面也做出了很多努力。他所說的“這次挖到了一個歷史學家” 、“清華簡讓人讀起來太激動,一天之內不能看太多,否則心臟受不了”等形象生動的比喻,也讓普通大眾在會心微笑中體會到了清華簡的重大價值。
▲ 筮法(局部)
在60多年的學術生涯中,李學勤取得了累累碩果,共出版著作40多部,發表論文1000多篇。在他廣博的研究領域中,有一條主線貫穿于其中,即——探索中國古代文明的奧秘。隨著時間的推移,加上李學勤本人的刻意調整,這個重心愈來愈明顯。對此,李學勤在《中國古代文明十講》一書的《序言》中做過說明:
“我所致力的領域,常給人以雜多的印象,其實說起來也很單純,就是中國歷史上文明早期的一段,大體與《史記》的上下限差不多。問題是對這一段的研究不太好定位,有的算歷史學,有的算考古學,還有文獻學、古文字學、科技史、藝術史、思想史等等,充分表明這個領域學科交叉的綜合性質。這一領域,我想最好稱為‘中國古代文明研究’。”
▲ 金滕
▲ 系年(局部)
▲ 算表
▲ 耆夜
▲ 保訓
▲ 周公之琴舞(局部)
▲ 說命(局部)
▲ 封許之命
▲ 封許之命(局部)
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