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心學日歷2020
為人處世,萬事留有余地,話不可說滿、事不可做絕、財不可占盡,才能做到“進可攻,退可守”。
有一個佛門弟子,做事非常的認真,日夜參禪,可就是收效甚微。一天,他去請教師傅,師傅聽后,給他一個葫蘆、一把鹽,說:“你把葫蘆裝滿水,再把鹽放進去,讓它很快的融化。”
弟子立即照辦。可過了一會兒,他又來找師傅,說:“師傅,水太滿了,搖不動啊。想用筷子進去攪,可葫蘆口又太小了,進不去。所以,這鹽都沉到下面去了,化不了啊!”師傅聽后笑著說:“那不好辦嘛,你先把葫蘆里的水倒掉一些,然后再用力搖一搖,看看如何?”徒弟又立即按照師傅說的去做了。果然見效,甚至可以說是立竿見影,葫蘆里的鹽很快就融化了,清水變咸水了。這一下,徒弟終于悟出了其中的“真諦”。
為人做事,僅有認真是不夠的,留有一定的“余地”也是必不可少的。葫蘆口小,不能用東西進去攪,如果你把水裝滿,把活動的“空間”堵死了,沒有了“余地”, 只會阻礙事物的發展和進程。
留余,既是技巧問題,也是原則問題!留下了“余地”,也就是留下了“活”路。
曾國藩說:“留一分余地,可回轉自如。不留余地,則易失之于剛,錯而無救。凡事不必做盡,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余德于己。
王熙鳳外向開朗,十分會為人處世,但她一生太過于精明與算計,最后在饑寒交迫的獄神廟中孤獨離去,死時身上只有一床破草席。
《紅樓夢》金陵十二釵曲子里對王熙鳳的評價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是王熙鳳一生的真實寫照。
秦可卿死前托夢給她,讓她別為眼前的世俗繁華的假象迷惑,終歸賈府要敗得,還告訴她讓她置辦一些后路,以防將來敗落時這些子弟好有個著落,能然續香火。
結果王熙鳳不聽話,將放給那些婆子丫鬟小姐的月錢拿去放貸,然后可以私吞那些盈利,后來抄家的時候在王熙鳳屋子里翻出來海了去的錢物。
“留有余不盡之巧以還造化”,意思是機巧不能算盡、聰明不能用盡。王熙鳳自以為聰明,做事不留余地,富裕時不置辦后路,才讓自己陷于險地。
萬事留有余地,做事游刃有余,才是長久之計。才能不必傲盡,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內涵于己。
康應魁是開創康家鼎盛局面的人,他素來節儉,八十歲生日時,竟然決定大擺壽宴,特意通知欠債戶一定到場。
酒過三巡,康應魁讓管家拿出欠賬簿,讓大家確認之后,當場燒掉了全部欠賬單。
康應魁用一把火告訴康家人:錢財乃身外之物,為人做事切記要留余忌盡。
康百萬家族深諳“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的道理,他們修河堤、建學校、賑災民,種種義舉贏得了廣泛贊譽,康家的生意也自然走上了長盛不衰的快車道。
都說富不過三代,康家卻繁榮興盛了十二代四百余年,富到“馬行千里不食別家草,人行千里盡吃康家糧”,后來被慈禧賜封為“百萬之家”,于是有了“康百萬”的名聲。就是這么一個名門望族,訓導子弟的家訓居然是“留余”。
《道德經》說:“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開悟的道者,對金錢不存占有之心,也不會刻意儲藏財富,而是把多余的財物用來幫助別人,他們越這樣做,反而越是會擁有財物。富貴不能享盡,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福澤于己。
既葆有拼搏奮斗的姿態,也善于以“留余”的視角審視人生,知道留余、求缺,莫為己甚,人生才能顯得從容。
人一輩子的福報都是有數的,福報享完,災禍就來了。所以吃的簡樸、用的簡樸,愛惜福分,不占盡錢財,則可以長保幸福,并可惠澤子孫。
臨事讓人一步,自有余地;臨財放寬一分,自有余味。
來源:京博國學
子曰整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