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一個節氣,冬季的第三個節氣。每年的12月7日前后,太陽黃經達255度時為“大雪”節氣,也標志著仲冬時節的正式開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大雪,十一月節,至此而雪盛也。”大雪,顧名思義,雪量大。古人云:“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到了這個時段,雪往往下得大、范圍也廣,故名“大雪”。
大雪三候
我國古代將大雪時節分為三候:
一候鹖鴠不鳴:鹖鴠(hé dàn),寒號鳥。此時因天氣寒冷,寒號鳥也不再鳴叫了;
二候虎始交:此時是陰氣最盛時期,所謂盛極而衰,陽氣已有所萌動,老虎開始有求偶行為;
三候荔挺出:“荔挺”為蘭草的一種,感到陽氣的萌動而抽出新芽。
大雪習俗
腌肉
“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大雪節氣天氣寒冷,在不易保鮮的古代,人們發現此時腌制肉類食品不易變質,于是大雪節氣一到,家家戶戶就忙著腌制咸肉,以迎接新年。
釀酒
關于大雪時節釀酒的傳統,在《詩經》中就有記載:“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說的是忙碌到秋季終于收獲谷物,便有了在冬日釀酒,春日開封,參與祭祀的習慣,并把這種酒叫做 “春酒”。
冰嬉
大雪過后,在中國各地的賞冬活動都各不相同,在宋朝時期,宮廷中就有 “觀花,冰嬉” 的記錄,到了清朝,冰嬉更是成為朝廷練兵的一項傳統。
大雪養生
起居養生
早睡晚起,養氣固精
大雪時節,萬物潛藏,養生也要順應自然規律,并要收斂神氣,起居調養宜早睡晚起。出門注意防風防寒,不要著涼。早晚溫差懸殊,早睡可養人體陽氣,保持身體的溫熱;晚起可養陰氣,以固陰精。
寒頭暖足,溫暖清醒
先秦《脈法》中記載:“圣人寒頭暖足,治病者取有余而益不足也。”頭為諸陽之會,適當寒冷有助于保持大腦清醒。圍巾很重要,圍繞在肩頸部可防止風邪入侵,太厚的帽子反而容易讓人頭暈。
寒從腳起,由于腳離心臟最遠,熱量到達較慢,是陰氣聚集之處,最易受到寒邪侵襲,因此需要注意保暖。襪子要厚些,舒適,每晚泡腳,暖腳暖身。
飲水防燥,通風健腦
大雪節氣,室內氣候干燥,雖然冬季排汗、排尿量減少,但大腦與身體各器官的細胞仍需要水分滋養,才能保證正常的新陳代謝。
冬季室內空氣污染程度比室外嚴重數十倍,應注意常開門窗通風換氣,以清潔空氣,健腦提神。
飲食養生
大雪節氣之后,正是一年中“進補”的最佳時機。民間素有“大雪進補,來年打虎”的說法。
冬令補品
羊肉:溫胃御寒
羊肉性溫熱可溫胃御寒,是冬季具有進補和防寒雙重效果的最佳美味。羊肉有助元陽、補精血、療肺虛之功效,對氣喘、氣管炎、肺病及虛寒的病人相當有益。
鴿肉:壯體補腎
俗語說“一鴿勝九雞”,鴿子肉有壯體補腎、健腦補神、降低血壓、調整血糖、養顏美容等功效,且易于消化,非常適合立冬之后食用。在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喝碗護肝補腎、益氣補血的鴿子肉湯,可使人精力旺盛、容光煥發。
魚肉:益智健腦
冬季雖然是進補的好季節,但并是每個人都適宜吃太燥的肉類,而營養豐富,脂肪含量極低的魚肉就非常適合立冬之后進補食用。其蛋白質含量為豬肉的兩倍,且屬于優質蛋白,人體吸收率高。其次,魚肉具有益智、健腦等作用。
養生粥
紅棗芝麻粥:擅補腎氣
立冬后天氣更冷,有些腎氣不足的人就會感覺手腳冰冷。推薦喝紅棗黑芝麻粥,能迅速溫暖身體,也助于體內微循環,尤其適合手腳冰涼或便秘者。
臘八粥:養生助消化
冬季養生粥之中最出名的就是臘八粥了,在冬季的時候,喝臘八粥不但是能幫助孕婦補鐵,老年人吃了助消化,還能讓女性補血。
小米麥仁粥:擅補腎氣
冬天很多人都有胃寒不適的問題,這時候喝點小米麥仁粥很有好處。小米有很好的安神養胃作用。麥仁含有豐富優質的植物蛋白,少量脂肪、多種礦質元素和維生素B,還含有降血壓肽等營養物質,有補虛,厚腸胃,強氣力的功能。
養生湯
白胡椒煲豬肚湯:溫暖脾胃
豬肚性溫,《本草經疏》說:“豬肚,為補脾之要品。湯中胡椒香辣辛溫,溫中散寒,醒脾開胃,生姜溫中和胃,對胃寒所致消化不良及心腹冷痛、腸鳴腹瀉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取豬肚1只,白胡椒30~40粒,生姜3片,排骨150克,腐竹30克。將豬肚內外翻轉,加鹽與生粉反復擦拭3次以上,再反復用水沖洗干凈后焯水,把白胡椒打碎,將上述材料放入適量沸水的鍋內,文火煲1.5小時,至豬肚酥軟,加鹽調味即可。
蘑菇蛋花湯:提升免疫力
大雪后喝蘑菇湯既可以暖胃,又能提升免疫力,幫助你遠離感冒。蘑菇中的蘑菇多糖具有較強的抗癌防癌作用,可以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可用來提升癌癥患者的免疫力,發揮抗癌的功效。
白菜蘿卜羊肉湯:大補驅寒
大雪后天寒地凍,為了驅寒,可以喝一碗大白菜羊肉湯。把羊肉切成片,加入少量姜、蔥段,開大火煮沸,除去泡沫,然后再小火慢燉。燉到七八成熟的時候,加入切碎的大白菜和白蘿卜片,煮到熟就行了。起鍋時可以再撒些香菜、蒜末和鹽就可以吃了。
穴位養生
大椎穴
位置:位于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功效:益氣壯陽,大椎穴有解表通陽,補虛寧神,清熱解表、截虐止癇的作用。
按摩方法:先左手后右手,4指并攏放于頸項部,反復斜擦大椎穴30~50次,若擦后局部發熱,則效果最佳。
至陽穴
位置:至陽穴在背部,當后正中線上,第7胸椎棘下凹陷中,屬督脈。
功效:壯陽益氣。至陽穴有理氣寬胸、疏肝和胃、利膽退黃、寬胸利膈作用。
按摩方法:先左手后右手,反復斜擦至陽穴30~50次,若擦后局部發熱,則效果最佳。
天宗穴
位置:肩胛部,當岡下窩中央凹陷處,與第四胸椎相平。(左手搭上右肩,左手掌貼在右肩膀二分之一處,中指指尖位置即是)
功效:舒筋活絡, 理氣消腫。
按摩方法:用雙手,由頸下過肩,以中指的指腹按揉天宗穴位,如果可以正坐或者俯臥,可以請他人用雙手大拇指的指腹垂直按揉穴位,穴位處有脹、酸,痛感,先左后右,每次各按揉穴位大約1—3分鐘,也可以雙側穴位同時按揉,刮痧也是可以的。
責任編輯:既白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