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和胃是人體重要臟器,為氣血生化之源,人出生以后全靠脾和胃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與輸布來維持生命,為后天之本。中醫稱之的脾,相當于整個消化系統的代名詞。
本文重點介紹治療因脾虛導致脾陽虛衰、中氣不足、肝脾不和、寒濕困脾、水濕不化等不同證候引起消化不良的常用中成藥。
飲食減少、體倦少力、氣短心悸以及嘔吐泄瀉等。
參苓白術散
方中人參、白術、茯苓、炙甘草、陳皮、淮山藥、蓮子肉健脾;扁豆、薏苡仁理脾滲濕健脾;砂仁理氣溫胃治腸鳴;桔梗引諸藥上行。以補為消,脾胃一強,飲食自然正常,各項癥狀也就消失了。
因飲食勞倦所傷的氣虛身熱、不思飲食、心煩懶言、四肢困倦,或動即氣喘.或口渴多汗,以及中氣不足而致脫肛、子宮下墜等癥。
補中益氣湯(丸)
方中人參、甘草補脾氣,和中焦而清虛熱:白術健脾、當歸補血、陳皮理氣、黃芪補肺氣以固表,升麻、柴胡升騰清陽之氣。
食少倦怠、面色萎黃、氣短神怯、心悸健忘、失眠夢多。
人參歸脾丸
方中人參、黃芪、白術、甘草補脾生血,木香舒理脾氣,增強補氣生血的功能;龍眼肉、棗仁、遠志、茯神、當歸補心養血。
胃脘痞滿、隱痛綿綿、不思飲食、食入難化、噯氣作呃,甚至嘔吐、腸鳴、便溏。
香砂六君丸
方中人參、白術、茯苓、甘草藥性平和,助陽補氣;半夏、陳皮補氣祛痰;木香、砂仁溫胃散寒。
濕困脾胃、不思飲食、胸腹脹滿、畏寒浮腫、嘔吐泄瀉、飲食停積、四肢不溫,即'有一分濕即有一分寒'之意。
胃苓湯
方中蒼術解表燥濕而健脾;厚樸下氣除濕而散滿:陳皮理氣除痰調胃:甘草益氣中和補脾:姜、棗調和營衛;豬苓、茯苓淡滲通膀胱而利水;澤瀉泄膀胱之水,使小便通利;白術健脾燥濕,使脾強而能制水;桂枝解肌通陽氣,既除表邪,又助諸藥利水行小便。
慢性腸胃病致脾胃虛寒、脘腹冷痛、不思飲食、嘔吐泄瀉、腸鳴腹脹、手足不溫等一派虛寒證候。
附子理中丸
方中人參補氣益脾,白術健脾燥濕;甘草和中補脾:干姜溫胃散寒;附子能回陽,對脾胃陽虛的人更為合適。
飲食不節、宿食內停、阻滯腸胃、傳化失常致腹痛腸鳴、瀉下糞便臭如敗卵,瀉后痛減。脘腹痞滿、噯腐酸臭、不思飲食。
保和丸
方中山楂、神曲、萊藏子消導食滯,寬中除滿:陳皮、半夏、茯苓和胃祛濕;連翹消食滯之郁熱。
泄瀉日久、腎陽虛衰、不能溫養,脾胃運化失常,形寒肢冷,腰膝酸軟,不思谷食。常有'五更瀉'或稱'腸鳴瀉',皆因黎明之前陽氣未振,陰寒較盛,腹部作痛,腸鳴即瀉,瀉后則腑氣通利,故瀉后則安。
四神丸
方中補骨脂補腎陽吳茱萸、肉豆蔻溫中散寒,五味子澀腸止瀉。酌加附子、炮姜,以增強其溫腎補脾之力。
肝郁氣滯、乘侮脾胃,脾胃不健,肝氣常易乘虛侵犯致腹痛即有便意,排便后腹痛得到一定程度緩解,經年不愈。西醫檢查大便常規、電子腸鏡,往往無陽性發現,稱之為'腸易激惹綜合征'。尚無特效療法能使之很快奏效。
痛瀉要方
方中白芍瀉肝,緩中止痛;白術健脾,燥濕和中:陳皮理氣健脾;防風升清舒肝,配合成為舒肝健脾、解痛止瀉方劑。若再配合以參苓白術散加強健脾,使肝脾二臟功能協調,療效更好。
臨床常見一些屬于西醫診斷的慢性胃炎患者,進餐后即覺胃脘發堵、飽脹不適,而當餐前饑餓時又覺心悸頭暈,甚則出冷汗等,似'低血糖反應'。
枳實消痞丸
方中黨參、白術、茯苓、炙甘草溫補脾胃、增強消化吸收的功能;枳實行氣:黃連瀉熱開郁:干姜溫中散結;厚樸燥濕除滿;麥芽消食去滯;半夏溫胃化痰。本方消積除滿、清熱補虛,治療脾胃虛弱,心下虛痞、不欲飲食、身體懶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