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樣一則新聞: 一對深圳的老夫妻,年過六旬的張勇和朱靜,10年前,女兒和心儀的名牌大學失之交臂,喜歡讀書的女兒萌生了出國留學的想法。 每年30萬元的花費,對於這個普通的工薪家庭是筆不小的開支。 「一切為了孩子」的老夫妻倆不惜將110多坪的大房子,換成70多坪的小房子,縱使萬般不捨得和不放心,老夫妻倆還是依依不送走了女兒。 臨行前,老夫妻倆和女兒約法三章:不能找外國人做男朋友,更不能嫁給外國人,畢業後要回國工作。 如今已過去10年,女兒不僅留在了美國工作,還找了美國老公。 老夫妻倆一下懵了,說好的回國工作呢,說好的不嫁給外國人呢? 為了阻斷女兒,父親張勇甚至以斷絕父女關係為由,威脅女兒回國,但並不見效。 在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父親張勇說:「這輩子最錯誤的決定,就是讓女兒出國,含辛茹苦培養幾十年,感覺為別人培養了…」 最讓他擔心的莫過於,
「如果和唯一的女兒失去了來往,這剩下的幾十年要怎麼過啊?將來我們老了誰來照顧啊?」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養兒防老」,贍養父母的確是子女的義務,但更贊同王志文在《天道》裡說過一句話:「如果您養兒是為了防老,那就不要再說母愛有多麼偉大。」 其實和上面那對老夫妻想法一樣的,在華人地區有很多父母親都是這樣的。 有一項調查顯示,對2000人進行了一項數據分析,結果顯示有47%的受訪者贊同「養兒防老」的觀念,甚至面對孩子時還會常常說起「以後你要養爸爸媽媽喔」之類的話,而有38.5%的受訪者則是在生孩子之前會考慮「養兒防老」,他們全都希望自己年老時,子女們能夠陪伴在身邊、照料自己。 看完這個數據,令人忍不住想思考另一個問題,那些真的能夠待在孩子身邊的父母們,他們的老年生活真的過得很好嗎?
報紙上看到的一則真實故事: 75歲的張老漢,共有5個兒女,為了孩子,他和老伴投入了一生的心血。 為3個兒子買了房,娶了媳婦,安排了工作;為每個嫁出去的女兒都準備了豐厚的嫁妝。 如今風燭殘年需要照顧的他們,想著以後和子女住一起已不再需要房子,於是他們賣了房子,把錢分給了兒女。 但沒想到是,張老漢和老伴再也找不到家的感覺,無論到哪個孩子家,都像是多餘的人,他們心中那個家的感覺再也找不到了,總有種寄人籬下的感覺。 老漢老淚縱橫地說,他們做什麼兒女都不滿意,不是這個不對,就是那個不行,老伴氣管不好痰多,他們嫌髒;年紀大了忘事,忘鎖門、上衛生間忘記沖水,他們不滿。
趙樸初說過:
「父母的家永遠是孩子的家;子女的家從來不是父母的家。生孩子是任務,養孩子是義務,靠孩子是錯誤。」 心理權威蒙特利梭說過,「要把孩子看成獨立的個體。」 但是現實中有太多父母都想把孩子占為已有、視為所有物,完全忘了孩子其實早有獨立的思想,從離開母體的那一刻開始,他就是獨立的人,並不屬於任何人的所有物。 父母養育孩子,並不是一份耕耘,就一定求得一份收穫。 生孩子是為了什麼?看過最感動的回答是:
「為了參與一個生命的成長,不用替我爭門面,不用為我傳宗接代,更不用幫我養老。我只要這個生命存在,在這個美麗的世界走一遭,讓我有機會和他同行一段…」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