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是距離新中國成立沒幾年的時候,當時國內的經濟發展還處于一個非常落后的狀態。放眼當時國內的環境,很多國人的生活都是十分困難的。甚至有些家庭連100塊錢都拿不出來,不過好在當時國內的物價偏低,百姓們的生活成本也不高。
在1958年,就有一姓曾的年輕人將自己的了77元錢存到中央銀行,但是后面因為事情他就遺忘了這筆存款。大半個世紀過去了,這筆存款的單據又被曾家后輩找到了。按照曾家人想法,77元錢在當時算得上一筆巨款。按照物價換算,60年后,這筆存款怎么說也該有上萬了吧。
取出來之后卻讓所有人大感意外,這77塊錢經過了60年的時間,只是變成了800多塊錢,購買力下降了十倍多。但這也是無法避免的事情,在銀行存款金錢只會變成一串冰冷冷的數字,它的具體金額會嚴格按照利率而變化,不會考慮到未來可能會發生的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
現如今的800多元與當年的77元,根本無法相提并論。但事已如此,老農也無法強求太多,只能選擇將銀行里的存款,全部取出來。老農的77元存款一事被報道后引發了巨大的爭議。
其實這個故事給了我們一個提示,那就是我們應當學會合理安排自己的積蓄,并不能一味地認為存錢就能夠有高收益,因為銀行的利率并不會和市場的購買力持平,所以存錢盡管能夠越來越多,但它并不會讓錢變得更加值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