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期像雨季,總是避不開。有人是微風細雨,也有人是狂風暴雨。如果攤上后者,不能聽之任之,也不能以暴制暴,更需要家長耐力和智慧了。
學院心理教研室主任,同時也是心理咨詢師的王老師,兩年前,他接待了一個特別的咨詢者——初中畢業的小吳。
小吳是家里的獨子,從小受大人的百般寵愛,自從上了初中,大人們就認為他學壞了,父母不是打他,就是訓他。因為他總和家里要名牌,買高價的鞋和衣服,生活里的事情也是,稍不如意,就故意惹是生非,攪得家無寧日。
因為家中有爺爺奶奶,小吳個子也越來越高,父母越來越不能把他怎么樣。久而久之,除了生氣嘆息,也就遷就他了。
在學校里雖然小吳雖然老實,學習卻不上進,初中畢業,想上本市重點高中,結果只被普高錄取,他受不了沉重的打擊,讀了半年普高,只好申請休學。
按理說呢,無理取鬧了這幾年,家里就一個獨生子,從小就開始寵,后來也是變方子滿足他,學的不好不該怪家里吧,可他偏偏怨父母。他把滿腹怨氣都出到家人頭上,有時候竟然纏著家人整夜吵。
全家對他無計可施。爺爺奶奶都七老八十的人,受不了,出門租房另住。父母都有工作,既然孩子大了,打不得罵不得,就有意無意都泡在單位里,加班不回家。
一開始小吳覺得自己很厲害,甚至有點高興,一個人愛上網就上網,愛玩電話就玩電話,可沒多久就受不了了。因為想發個脾氣都找不到人。他這才發覺,自已是多么的孤獨與狼狽。考慮再三,他突然想到了心理咨詢。
一米七十幾,卻滿臉稚氣小吳,按約定時間見到王老師。一見面,他的話就像像決了堤的洪水,滿肚子的 “苦水”嘩嘩地倒了半個小時,最后他問王老師如何求得父母和爺爺奶奶的諒解。
王老師一直認真傾聽,沒有打斷他。因為只有多傾聽,才有后續的正確引導。知道了事情的前因后果,王老師肯定了小吳的品質,說他獨自休學在家,不做壞事,只是脾氣大了點兒。小吳開始覺得有些感動,眼里閃著淚光。王老師又肯定了小吳對他的坦誠,告訴他,一定盡力幫他解決問題,并詢問小吳,自己是怎么想的。小吳沒有說,但王老師從他的眼神中讀出了他對過去的后悔。
王老師趁熱打鐵:“天下沒有哪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一定是你傷透了他們的心,要和他們和好如初,你就必須改改自己的壞脾氣。只要你改好了,我保證把爺爺奶奶請回來,也讓爸爸媽媽按時回來。”聽了這話,小吳終于露出了笑容。
送走了小吳,王老師立刻聯系了他的母親。他的母親,接到電話后,也是先將不爭氣的兒子數落了一頓。她說的雖然是事實,王老師也認真聽了,之后問她:“和那些學壞的孩子相比,你的兒子難道真的一無是處?”小吳母親似乎有所觸動。
隨著時代的發展,不但早已告別了棍棒的時代,如今的青少年教育單靠“說教”,已很難奏效了。做家長的,除了要忍耐,還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傾聽,能溝通會溝通。雖然自己未必成為心理學專家,卻也要懂得一些心理學教育學方面的知識。多讀書,多瀏覽有質量的文章,總是有好處的。
在王老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下,小吳 “叛逆期”造反行為,終于有所收斂。他穿用不像從前講究牌子了,電話里也會問候并關心家人,最關鍵的是,對讀書有了新的認識,認為不管重點高中還是普高,學習歸根結底還是要靠自身的努力。
小吳再次返回了校園。雖然因為長期的耽擱,他目前的成績并不理想,但他認為還是有希望的。如今,進入高三下學期的小吳,正在加倍苦學,盡最大努力彌補以前的損失。
青少年的“叛逆”是走向成熟,走向獨立,以自己的眼光觀察事物、觀察世界的開始,有時候或許會很固執或很自我,甚至會有許多偏激的行為,好像是壞孩子。家長既不能采取冷戰,也不能遷就,一定要講道理,講策略。用軟性的方法糾正。特別是一些性格急躁的家長,萬萬不可以為孩子“學壞了”,而采取了過激措施,對孩子造成一輩子的傷害。
其實,叛逆期是成長過程中很自然的現象,每個人都會遭遇,從前的社會的單純,度過相對容易。當今的時代,我們也要做最好的家長,循循善誘,因勢利導,防患未然,像朋友一樣與孩子們溝通,順利闖過看不見卻很艱難的叛逆期。
關注初高中學習。關注心靈,關注成長,幫您打好人生底色,也為您指點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