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年的高考成績終于揭曉,有人欣喜若狂,有人啜泣悲傷。
當今社會,高考依然是實現階層流動的重要手段。雖然不像古代科舉“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那般翻天覆地的變化,分數的多少,卻也將決定此后人生去向。
一般來說,成績考得好,都是一份辛苦一份收獲。
卻也有過目不忘,天才縱橫的例外。今年便聽到一同事講他老家縣城的高考故事。某考生,父母都是外出打工,只留他自己在家,居然考取了692分的成績,是當地縣城高中分數最高的。更傳奇的,是人家并不太用功,但是最后的成績,也照樣值得驕傲。
這樣的故事,每年都有。姓名不同版本卻大同小異。大多數人只是聽聽就好。盡管真實,卻傳奇一般存在。的確,世上許多真實的事件真實的人生,確實像傳奇。
因為這樣的傳奇,大多數人不可能擁有。
大多數人都沒有這樣的天賦,大多數人都要一份努力一份成績。
所以,在分數面前,我們還是應當保持敬畏和虔誠。考試之前是這樣,考試之后以后漫長的人生之路,也要如此。
以前經常聽說,分數不能代表一切。可如果分數不能代表一切,我們到底還能靠什么來選拔人才?
家庭出身?階級成分?財富多少?父母職位?……
有些方法,以前不是沒有過,回過頭來還是發現,唯有考試最公平!
除卻少數才華橫溢的人,讓分數定終生,確實能讓更多人,有一個相對公平的基礎教育的出口,以及相對公平的高等教育的入口。
以12年辛苦的準備,考出一個分數,運氣的影響已經降到很小,更多要靠艱苦卓絕的拼搏;用12年的時間,對于一些不聰明的人,以及家庭出身卑微的人,也還算擁有足夠的機會,以勤補拙,迎頭趕上。
如今成績終于揭曉,需要認真去總結。
總會發現大多數高分考生的背后,都有著他們父母和老師付出的辛勤與汗水。
高考考出的好成績,是老師和學生密切合作的結果,也是孩子與家長密切合作的結果。很少有孤軍奮戰就能成功的。
高考不僅僅是一個人的成功。因高分而榮耀的,除了考生自己,還有他們的老師,他們的父母。
平時的感恩教育可能流于形式,但面對高考成績的這一刻,想一想別人為我們的付出,內心終將能體會到所謂的感恩是什么。
若高考分數不理想,也要總結一下經驗教訓。
沒有憑空的孤軍奮戰的成功,卻有各種造成的失敗的原因。沒有考出滿意的分數,問題可能出在孩子那里,也可能和家長有關,當然也不排除一時一地的運氣的因素。
高考失利最常見的原因,是只有愿景,而沒有實現愿景的動力和手段。
包括孩子,更包括家長。
對于考生來說,無論你想去雙一流985,還是211,目標已經制定,就要去想著如何能夠實現我們的理想。
看一看到底需要考多少分,再看一看自己的實力,具體到每一學科還需要花費多少努力,才能達到目標學校專業的分數。
然后再制定具體的行動計劃,也就是把每一科的學習任務分解,在高一高二階段可以跟著老師走,到了高三階段,和自主的成分多一些。
圍繞高考的目標,按照已經制定的計劃,就要不折不扣的執行計劃,遇到不合理的地方進行調整,完善之后繼續執行。
說到更具體一點,就是每一天做多少題,不斷的積累知識,查缺補漏,而后一點點達到自己的目標。
對于家長來說,決不能僅僅出錢出力,制定目標之后只要結果。高考的成功需要共同的努力,家長能給予孩子的,除了必要的物質基礎,更需要精神力量,甚至教給孩子必要的方法。
要保持學習的心態,這本來是一個學習型的社會,如果自己整天酒局麻將,沒事刷手機看電視,卻要求孩子認真學習,說服力蒼白。和孩子一起讀讀書,不一定是課本,也不一定摳題,先改變一下自己,變成一個學習的人。學會和孩子溝通很重要,我們不妨先學習一下吧!
通往理想的進程中,面對每一次分數,無論考生還是父母,都要學會理性分析。每一次總結,都是下一次進步的準備,直到最后的高考。
通往結果的過程,面對一時的低分,一味地相互指責和埋怨,只能放大這種失敗。把失敗由偶然固定為必然。
甚至會影響以后的人生;如果輕易的放過,不去總結,那么可能還會在以后的路上,重復今天的故事。
高考雖然過去,以后依然有考試——人生其實就是一場接著一場的考試。
跌倒了爬起來,想一想為什么會摔倒?
人生路那么長,要學會找出問題背后真正的原因,越深刻越好。
通往理想的路上,題是一定要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