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論述類文本閱讀題的破解之策:只要看清命題者的設誤項,就能準確無誤地選到正確答案。通過研讀考綱和觀察以往題型,可以發(fā)現(xiàn),論述類文本閱讀的考查題型基本穩(wěn)定:三道選擇題,四選一。如何解答此類試題,是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比較簡單的,因為有章法可循,技術的成分比較多,思想和藝術的成分比較少。
此類題最佳破解之策就是看清其常規(guī)常用的設誤法。而常規(guī)常用的設誤法,也就是以下幾種。學的明白,在解題中花合理的時間,讀透了材料,將無往而不利。本來是這個意思,設題者卻故意換成那個意思,也可以叫偷換概念、以假亂真、混水摸魚、混淆是非、顧左右而言他等解法。如:
例 1,1917 年王國維寫的《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及《續(xù)考》,證明了《史記·殷本紀》所載內(nèi)容的真實性。(2016·全國卷Ⅰ第1題D
“1917年王國維寫了《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及《續(xù)考》,證明《史記·殷本紀》與《世本》所載殷王世系幾乎皆可由卜辭資料印證,是基本可靠的。”
將原文與選項比對一下,立即發(fā)現(xiàn)命題者偷換了概念,將“殷王世系幾乎皆可由卜辭資料印證,是基本可靠的”偷換成了“內(nèi)容的真實性”這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可混淆,不可替代。任意縮小或者擴大范圍,故意把部分當整體,或?qū)⒄w當部分;或混淆數(shù)量多寡等,這也是常用的設誤手段。如:
例 2,舊史學的研究既缺少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又缺乏科學的考古資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無情批判。(2016·全國卷Ⅰ第2題B項)
此項就犯了范圍擴大化的錯誤。原文只是說“對一切經(jīng)不住史證的舊史學”,并沒有泛指舊史學。原文根本沒有的東西,命題者卻說有,也是命題者常用的設誤法之一。如:
例3,若想證實司馬遷在《史記·夏本紀》中記錄的夏王朝與夏王世系的客觀存在,還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2016·全國卷Ⅰ第3題B項)
此項的錯誤是,原文已指出“《殷本紀》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馬遷的《史記》也確如劉向、揚雄所言是一部‘實錄’”“《史記·夏本紀》中所記錄的夏王朝與夏王世系也不是向壁虛構的”,并未講“還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把對的說成不對;或反之,把不對的說成對的。這就是顛倒是非。常以此手法設題。如:
例4,現(xiàn)代小說家嘗試用新的方式講故事,會削弱小說的故事性,這將降低小說對虛構的依賴,小說的個人表達功能卻會因此得到強化。(2016·全國卷Ⅱ第3題B項)
該項“現(xiàn)代小說家嘗試用新的方式講故事,會削弱小說的故事性”的表述是合乎原文意旨的,“小說的個人表達功能卻會因此得到強化”與原文“難以言喻的個人經(jīng)驗”的表述相關,也可合理推出。但“這將降低小說對虛構的依賴”的推論與原文第4自然段“將虛構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的表述不符。從該句可知,現(xiàn)代小說并非不要虛構了,而是虛構的功能指向發(fā)生了變化,從故事之中挪到了故事之外。事物之間是有邏輯性的,不能違背。命題者常設置一些邏輯混亂項來測試考生。如:
例5,傳統(tǒng)故事和早期小說的本質(zhì)差異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傳,后者則是作家創(chuàng)作加工后的游歷見聞。(2016·全國卷Ⅱ第1題B項)
此項中關于“傳統(tǒng)故事和早期小說的本質(zhì)差異”的相關信息,可見于原文第2自然段“除流傳形式上的簡單差異外,早期小說和故事的本質(zhì)區(qū)別并不明顯,經(jīng)歷和見聞是它們的共同要素”一句。該句闡明:傳統(tǒng)故事和早期小說的本質(zhì)差異不大,都以經(jīng)歷見聞為主,其主要區(qū)別在于流傳形式。因此,它們的本質(zhì)區(qū)別在于“流傳形式”。該項引導出的兩相比照部分,未著眼于“流傳形式”,形成一個邏輯完整的表述:雖然前半句的“口耳相傳”講的是流傳形式,但后半句的“游歷見聞”,則沒有繼續(xù)從“流傳形式”(如記錄和閱讀)的角度來講。關于兩者“本質(zhì)差異”的表述,邏輯混亂,與原文不等值,是錯誤的。“肯否失當”,即肯定與否定失當?shù)暮喎Q。把肯定的說成否定的,或者,把否定的說成肯定的。這跟顛倒是非有些類似。如:
例6,現(xiàn)代小說不太注重一個故事如何來講,因為故事情節(jié)已不再是現(xiàn)代小說最重要的因素,人們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2016·全國卷Ⅱ第2題C項)
此項開頭說的“現(xiàn)代小說不太注重一個故事如何來講”,與原文不符,看原文第 4 自然段相關語句,如“對待故事的方式復雜多變”“取決于講故事的方式”等等,可以確證,現(xiàn)代小說的特點,恰恰是看重“如何講故事”的。看重,是肯定;不看重,是否定。這就是肯定與否定失當。混淆人物或事物,把這個人、這件事,說成是那個人、那件事。這就是張冠李戴。如:
例7,王國維在《古今新證》中認為,有些歷史學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會“疑古”,懷疑堯、舜、禹等人物的真實性。(2016·全國卷Ⅲ第1題C項)
根據(jù)原文,第2自然段說“王國維《古史新證》說‘而疑古之過,乃并堯、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懷疑之態(tài)度及批評之精神不無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嘗為充分之處理也。’”命題者的解說項認為,“疑古”的過錯在于一并懷疑堯、舜、禹,而原文則認為,懷疑精神與態(tài)度有可取之處,“疑古”的過錯在于沒充分研究史料。把“沒充分研究史料”說成“一并懷疑堯、舜、禹”,即把這件事,說成是那件事,張冠李戴也。很多命題者都非常喜歡用一些絕對化的概念來敘述選項、設計選項,什么 “最佳”、“一定”、“完全”、“不能”、“第一”……這些都是絕對化詞語,看到這些詞時,一定要謹慎判斷。如:
例8,電視劇《康熙王朝》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進行了虛構,其中部分情節(jié)與歷史事實有出入,不能從這類作品中發(fā)掘史料。(2016·全國卷Ⅲ第2題D項)
我們仔細看原文,原文最后1個自然段,第一句說“上面說的是介于文學與史學之間的文獻,至于純粹的文藝作品,當然也能從中發(fā)掘史料”,這里明明是說 “也能”,而解說項中的“不能從這類作品中發(fā)掘史料”的“不能”說法絕對化而錯誤。原因結果顛倒,叫顛倒因果;或者把兩者之間無因果,卻強加因果關系,這就是強加因果。如:
例9,“五四”之前,很多涉及歷史的神話傳說之所以沒有成為廣泛使用的史料,是因為這些作品在史學和文學歸類問題上存在爭議。(2016·全國卷Ⅲ第3題B項)
根據(jù)原文第1自然段“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圍并非如此寬泛,文學作品在大多數(shù)史學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獻到底屬于文學還是史學,一兩千年來都沒有一致的看法。”可知,上面所說“之所以……是因為……”,是命題者強加的因果關系。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