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南53歲,近半年來左小腿常常轉筋,總是在夜晚睡夢正酣時,劇烈疼痛便猛然來襲。腿肚聚起一個包,腿不能伸直,患側腳拇趾也向足心抽攣,疼痛難忍。
張南的這種情況,在傳統中醫學屬“痹癥”范疇,俗稱小腿抽筋、腳轉筋?,F代醫學稱作腓腸肌痙攣。至于為什么這些抽筋多發生在夜晚,根據中醫理論,肝不僅藏血,還主筋。所以當夜晚處于睡眠狀態時,人體活動需要的血量減少,血液便流回肝臟待命,這導致營養肌肉筋腱之血同時減少,故晚間腿抽筋多見。
在多數情況下,肌肉抽搐屬偶爾現象,很多人都有經歷,不算個事。但是如果經常抽筋,影響到日常生活,以及干擾睡眠,就需要藥物治療展身手。
在治療之前,需要找到抽筋的原因。中醫認為:寒滯經脈、寒濕阻絡、肝郁血虛、氣血兩虛、陰血虧虛等,均可引起腿抽筋。
寒滯經脈會引起小腿或腳趾抽搐,劇痛,肌肉僵硬,痛處發冷。
寒濕阻絡會導致肢冷沉重,經常發生小腿及腳趾抽搐,疼痛。
肝郁血虛會引起小腿及腳趾肌肉僵直、抽痛、麻木。
陰血虧虛會導致小腿抽痛,反復發作。
氣血兩虛會引起小腿或腳趾抽搐疼痛,屈伸不利。
上面幾種引起抽筋的原因,前兩種寒滯經脈和寒濕阻絡,看似和養血不相關,其實大有關系,這是因為血足是去寒濕的資本,又因肝主筋,所以治療腿抽筋,第一要務須養肝養血。
什么藥最適合擔當此任呢?當然是白芍!其味苦、酸、甘,微寒,既能養血斂陰,滋潤筋脈,又可柔肝緩急止痛。最是適合用于此,于是,白芍就此待命。
國老甘草,調和眾藥功效大!經方少有不用的,其性味甘平,氣薄味濃,升而浮,通入手足十二經。如果是灸過的甘草,則性味甘溫,補三焦元氣而散表寒,除邪熱,緩正氣,養陰血。可驅五臟六腑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除疼痛等。白芍一看,和我的目標地一致啊!趕快招手,于是,灸甘草也加入了甘草的隊伍。
漢代名醫張仲景見此二位,立即合上點名本,宣告:我要的就是小而精的隊伍,人員到齊,點名結束。
小而精就是指僅有二位?張仲景沒有出錯?
名醫就是名醫,怎么可能點錯呢?
芍藥甘草配伍作為藥對使用,在張仲景所作《傷寒論》中,可見于24個方中。在同樣是他所作《金匱要略》中,見于約23個方中。用量不同,針對的癥狀會有區別。所以,中醫的不傳之秘在于量,以芍藥甘草之不同配伍,可做最好見證。
成都中醫藥大學博士陳建杉總結芍藥甘草用量規律,指出若是治療筋脈拘急或疼痛等證,其用量比例通常是相等的。
陳建杉這是讀了許多古方加經驗得出的結論,而最早認識到這個用量比的人,當然是張仲景大人。他在“傷寒論”記載了這個方劑。
組成:白芍藥12克 炙甘草12克
制法:上二味,用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日兩次服。
方以白芍之苦酸微寒,平肝止痛,養血調經之效。甘草甘溫,健脾益氣,緩急止痛之功。達成酸甘化陰,調和肝脾,柔筋止痛的能耐。
主治傷寒傷陰,筋脈失濡,腿腳痙攣抽動。現用于血虛津傷所致的腓腸肌痙攣、肋間神經痛、胃痙攣、坐骨神經痛、痛經,以及十二指腸潰瘍、萎縮性胃炎、急性乳腺炎等屬陰血虧虛,肝脾失調者。
現代實驗也證實了芍藥甘草湯的解痙、止痛作用。安徽醫學院《急腹癥資料》1977:74,作實驗后認為,芍藥對疼痛中樞和脊髓性反射弓的興奮有鎮靜作用,故能治療中樞性或末梢性的筋系攣急,以及因攣急而引起的疼痛。芍藥、甘草中的成分能有鎮靜、鎮痛、解熱、松弛平滑肌,二藥合用后,這些作用確能顯著增強。
此方是治療腿抽筋及不少病癥的基本方,但要想治療更多病癥,便需加味。于是,張仲景又在芍藥甘草湯基礎上,加麻黃和黃芪,并加川烏,是為烏頭湯。此方來源于《金匱要略》卷上,同樣對腿抽筋有效,只是又新增了適應癥。芍藥和甘草的用量依然相等。
組成:麻黃、芍藥、黃芪、甘草各9克(炙)、川烏6克。
《退思集類方歌注》解釋其做法:方中余四味用水煮,烏頭用蜜煎,蜜煎則烏頭之性出,而烏頭之氣不散,正取其氣味懼全,而雄入之勢更壯,并不是以蜜能解烏頭之毒之謂也,故以烏頭方取名。
服法:服140毫升,不知(起效),盡服之。
方中麻黃、黃芪二藥,麻黃辛溫發汗解表,利水退腫;黃芪甘溫益氣固表,利水退腫。從具體作用來說,麻黃外開腠理,發汗祛邪,助上焦水氣宣化,可使肌膚水濕從毛竅外散,內則宣暢氣機,通調水道,滲泄水濕。黃芪補益脾氣,運化水濕而利水消腫,肺脾同調,利水退腫之功很強大。同時,黃芪、白芍,甘草還可牽制麻黃之過于辛散。既去濕又止痛,還去寒邪。
川烏性味辛、苦,熱,歸心、肝、腎、脾經。有大毒哦!具有祛風除濕,溫經止痛之效。醫家常用其治療風寒濕痹、關節疼痛等病癥。方中用白蜜煎,可以牽制烏頭的毒性以溫經,同時,川烏與同甘草同用,也可降低毒性。
多味藥共同起效,能夠去寒濕之邪,肢體疼痛或麻木得以緩解。主治腳部疼痛,關節劇痛,不可屈伸等。辯證上,畏寒喜熱,舌苔薄白,脈沉弦者適用。
由此,烏頭湯不僅適用于治療腿部痙攣,還可治療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小兒風濕性舞蹈病、坐骨神經炎、椎管狹窄、腰腿痛等。
一個提醒:本文意在分享,醫家講究辨證施治,用藥請咨詢醫生。
掃一掃關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