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年發布的我國民居癌癥發病率統計數據中:排在第2位的是大腸癌(結直腸癌),而最讓人可惜的是:大腸癌潛伏期可長達10年,在這期間腸道的癌變緩慢進展,人體并不會表現出明顯的癥狀而難以發現,從而導致相當多的人一旦確診已是晚期,生存期非常短,因此對于大腸癌的防治一定要做到早發現。
糞便檢查可以查出腸道是否有出血,肛門指診可以觸摸到直腸近端的腫物,都有助于早發現。但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是做腸鏡檢查,可以通過內窺鏡直接看到整個腸道中每一個角落是否有病變發生,這是篩查腸道腫物的金標準,在診斷大腸癌上具有無可替代性。
人的腸道從出生開始每天都在消化吸收食物,會受到各種食物的刺激,所以年齡只要到了45歲就要做一次腸鏡檢查,這樣至少可以確保10年內不會因大腸癌失去生命。如果是有腸息肉家族史的人,或是直系親屬中有人發生了大腸癌,提示這樣的人可能存在大腸癌發生的遺傳基因,腸鏡檢查時間還應當提前到25-35歲之間。
做腸鏡檢查后如發現有息肉,之后每3年就要做一次腸鏡,或根據檢查結果確定下一次腸鏡檢查時間,到時一定要再做腸鏡檢查,否則四五十歲就可能發生晚期大腸癌,對此切不可掉以輕心!
如果你已經過了45歲,做了腸鏡檢查了嗎?
在大腸癌患者中,65歲以上占多數,但近年來發病年齡逐漸年輕化,三四十歲人群也不少見。臨床研究顯示:大腸中的腸息肉是大腸癌發生的最危險因素,是必須引起重視的問題。
腸息肉主要分炎癥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兩大類,前者不會發展為腫瘤也不需要特殊處理,后者如不及時處理則可發展成大腸癌。
唯一的方法是做腸鏡檢查,可直觀看到息肉的形態,良性息肉外形光滑圓潤,大小不超過1cm;查發生癌變的息肉則個頭較大,表現呈菜花狀或有破潰和出血。通常做腸鏡時發現了息肉,會同時摘除下來做病理檢驗,通過細胞形態學檢查手段能夠更加明確息肉類型。
需要特別提醒的是:腸息肉不會有什么癥狀表現,甚至已經癌變成大腸癌,早期也不會有明顯感覺,因此要知道自己有沒有腸息肉這顆大腸癌的“不定時炸彈”,一定要早做腸鏡檢查,凡超過45歲的人都應當盡早做一次腸鏡檢查,且是必須要做到的。
你做腸鏡檢查了嗎?轉發給你的親朋好友做提醒吧,點擊關注天天聽健康,方便每天學習交流健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