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節(jié)吃月餅賞美月一直以來都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古代更有嫦娥奔月的美麗神話傳說。自古以來登臨月球就是人類千百年來的共同的夢想,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人類未來可能將建立沿月球軌道飛行的實驗室,把月球作為登上更遙遠行星的一個落腳點。就在20世紀后半期,人類終于成功實現了這一偉大夢想。1969年7月21日,美國的“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載著三名宇航員成功登上月球,美國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在踏上月球表面這一歷史時刻時,曾道出了一句被后人奉為經典的話——這只是我一個人的一小步,但卻是整個人類的一大步。
如今你吃著美食賞著美月,茫茫月球上絢麗如畫,這時你可要記得你看到的不一定是嫦娥玉兔,有可能是機器人哦。
近年來美國航天局一直在為登陸火星做準備,不久前,美國宇航局發(fā)明了一款最新的太空機器人,它可以代替人類完成高危太空工作,美國宇航局稱太空機器人將代替人類執(zhí)行火星任務。
美國航天局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東北大學的科學家合作制造了一個太空機器人,名為“瓦爾基里”,這個名字源于挪威神話中的一位女神,這具機器人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最智能的機器人。
這款“瓦爾基里”機器人不光外形跟人類非常的相像,他還可以雙腿直立行走,完成一些基本任務,他擁有跟鋼鐵俠類似的發(fā)光的胸部徽章,里面包含著線型致動器,可以幫助他的腰部活動,他的動力主要源于他背包里的電池,可持續(xù)使用一個小時。
美國航天局希望這款最新的太空機器人能夠代替人類提前登陸火星,為人類未來登陸火星做好萬全的準備,美國航天局表示這款機器人如果成功的登陸火星,會在火星的表面進行一系列的部署工作,為人類首次登陸做準備。
目前,俄羅斯研制兩款“超人機器人”,計劃替代宇航員在國際空間站執(zhí)行太空任務,例如執(zhí)行遠程控制的太空行走。據悉,俄羅斯已在地面測試了兩款軍用機器人原型,他們最終將發(fā)射至太空軌道,執(zhí)行太空行走等任務。同時,俄羅斯此舉意在與中國和美國進行“太空競賽”,此前中國和美國都相繼研制智能太空機器人,中國研制的“鋼鐵俠機器人(Iron Man)”,美國宇航局研制的“機器宇航員(Robonaut)”。
俄羅斯副總理德米特里·羅戈津(DmitryRogozin)稱,軍用機器人不會受限于戰(zhàn)場測試,但將優(yōu)先應用于太空領域。我們認為具備合成視覺和人工智能特征的人形機器人并非不可能。目前俄羅斯正處于“系統性提升”,軍用技術將更多地應用于科學領域。
目前,俄羅斯共研制了兩款太空機器人,一款是類似人形的“費奧多機器人”,它的軀干擁有兩個機械手臂,在監(jiān)督管理和自動模式下進行任務處理。操作者穿著一個特殊裝置,可以將人類行為轉變?yōu)闄C器人操作。救世主機器人項目主管謝爾蓋·克胡爾斯(Sergey Khurs)稱,這款機器人并不具備“人類因素”,它不會思想不集中,不會生病,沒有情緒波動,將永遠聚焦于工作。
另一款機器人原型用于復制人類行為,它能夠遠程控制或者使用軟件系統操控,工程師還設計了一款軍用外骨骼原型,可提供宇航員的力量。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研制的太空機器人,能精確地把油料加到衛(wèi)星里去,未來將應用在中國的空間站與衛(wèi)星上。“機器人的兩個機械臂相當于人的兩只手”,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2所研發(fā)人員介紹,機器人通過“左手”完成對衛(wèi)星的抓取和連接,再通過“右手”頂上的加油槍完成對衛(wèi)星的加油工作。
據研發(fā)人員介紹,在空中加油和在地面給汽車加油不一樣,首先要對得準。這種對接方式是一種合作姿態(tài)的對接。有自身姿態(tài)控制的目標飛行器對接起來就比較容易,對于一顆失效的、沒有燃料的衛(wèi)星難度要大許多。據了解,完成每一次操作,機器人的動作軌跡都是不一樣的。因為機器人自己識別對象,識別加注接口,自主地控制接壁,規(guī)劃接臂的軌跡有所差異。
許多衛(wèi)星本身情況良好,僅僅因為燃料耗盡就不得不廢棄。如果有了這樣的空中加油機器人,就能讓燃料耗盡的衛(wèi)星“起死回生”。除此以外,它還能夠自主更換工具,就像瑞士軍刀一樣。比如擰螺絲時,就能換成螺絲刀;剪切時,就換成剪刀,可以實現多功能的效用。
除了像這樣可以執(zhí)行特定任務的服務型機器人以外,使用量最大的就是用于制造業(yè)的工業(yè)機器人,其中很多機器人身懷絕技。三維數控激光切割裝備就是我國掌握自主知識產權的機器人,有了它的“幫助”,傳統機械切割一個孔需要的半小時到一小時被縮短到兩三秒鐘。
小編真的希望有一天我們也能夠登臨月球,探索我們未知的世界,看如今的科技發(fā)展速度,在不久的將來我們這個夢想是一定能夠實現的。